許大梅 姚晰暉
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哈爾濱 150070
1-3歲嬰幼兒美術教育新理念
許大梅 姚晰暉
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哈爾濱 150070
本文從幼兒教育與美術教育借鑒與融合新視角探討1-3歲嬰幼兒美術教育的新面貌與可能性,提出了新觀念下對早期教育的益處、及相關教育建議等。
嬰幼兒;美術教育;新理念
現代科學、教育發(fā)展促進相關學科的借鑒與交叉,在早期教育領域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幼兒教育與美術教育的新理念可借鑒與交叉之處很多?,F代腦科學研究發(fā)現人類的大腦是一個典型的生態(tài)模式:大腦的影像,不是以與照片或物體上的點一一對應的方式呈現的,而是整體內眾多腦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構。因此美術學習也應該是身體多種體驗的交互作用,在早期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我們應當刺激幼兒多種感官,讓多重體驗相結合,這對于幼兒的腦開發(fā)也是有好處的,它也是幼兒向外界學習的特定方式。世界各國美術操作材料的不斷改進與創(chuàng)新也促進了早期兒童美術教育的變革,手指顏料、可擦洗水筆等的專業(yè)設計也為早期兒童美術教育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定位與審視早期美術教育的新理念。
腦科學從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究展開,與教育跨學科融合形成了“腦科學與教育”新的研究領域。日本率先在世界上倡導“腦科學與教育”的跨學科研究,并且將腦科學研究作為國家教育發(fā)展的一項戰(zhàn)略任務,將腦科學的原理運用到教育中去,進行面向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應用研究。特別是“腦科學”與“教育科學”跨學科融合形成的“腦科學與教育”的新研究領域正在國際上興起。日本腦科學與育兒研究會提出關注腦科學的教育理念:大腦的基礎形成于5~6歲以前。環(huán)境以及刺激形成孩子的“腦內地圖”,讓孩子在多種經驗刺激下學習,則更加有利于幼兒的腦發(fā)育。美術活動中的形象、色彩、材料都是開發(fā)右腦的較好資源。在右腦突發(fā)成長的關鍵期,調動多種感官,將有助于聯通大腦通路、建立神經連接,促進腦發(fā)育。
幼兒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期,感官對智力發(fā)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yǎng)密切相關。幼兒早期的美術教育恰恰是一種充分利用美術材料促進感官體驗的教育活動。蒙臺梭利在論述感覺教育問題時,還特別指出了進行感覺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1.應該重視視、聽、觸覺的訓練。蒙臺梭利的感覺教育在重視所感覺器官訓練的基礎上特別重視視、聽、觸覺的訓練,而且把觸覺的訓練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臺梭利看來,對兒童觸摸能力的訓練不僅可以為他們小肌肉動作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讓兒童親自動手,可以促進他們的思維,并使其活動中得到最初的發(fā)展。2.應該注意感覺教育的適宜時期。蒙臺梭利認為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覺能力的發(fā)展在3-7歲時處于最迅速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忽視了感覺經驗教育,成人之后感覺發(fā)展進入相對緩慢,則很難進行補救。3.應該使感覺教育的刺激孤立化。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在平時的感知覺中混雜著各種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等,僅僅視覺就包含有大小、形狀、顏色等多種因素混雜。蒙臺梭利的感覺教育集中在“某種感覺”的“某種屬性”上進行感覺訓練,她所設計的所有感覺教育教具都是針對特定的刺激,從集中訓練兒童的某一感覺的某一機能。
瑞吉歐走進兒童心靈的兒童觀:文字、動作、圖象、繪畫、建筑構造、戲劇、音樂等都是兒童的語言,鼓勵孩子通過表達性語言來探索環(huán)境和表達自我。幼兒的涂鴉期大多起始于1-2歲階段,美術活動是幼兒早期重要的表達性語言。
1.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發(fā)現兒童、培養(yǎng)和教育兒童,才能引發(fā)幼兒潛能的發(fā)揮,教育才真正有效。怎樣看待和對待兒童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成敗的關鍵。瑞吉歐的教育成就應該歸功于這種“走進兒童心靈”的兒童觀。以兒童為中心,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不讓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圍之中,涂鴉與玩泥恰恰是兒童早期的心靈語言表達。
2.一百種語言。兒童的認知、學習和表達就語言而言,兒童的成長依靠所有的語言發(fā)展,他們把文字、動作、圖像、繪畫、建筑構造、雕像、皮影戲、戲劇、音樂……都作為兒童語言,歸納為:表達語言、溝通語言、符號語言、認知語言、道德語言、象征語言、邏輯語言、想象語言和關系語言等。鼓勵孩子通過表達性、溝通性及、認知性語言來探索環(huán)境和表達自我,認為兒童的自我表達和相互交流特別重要,是兒童探索、研究、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基本活動。
3.開放的、新型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首先,開放的環(huán)境是幼兒園的第三位教師。環(huán)境中的建筑結構,空間的配置,材料的豐富多樣性,以及物品和設備,都要經過精心的挑選和擺放,以傳達溝通的意圖,激發(fā)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美術活動恰恰能夠給兒童提供一個敞開式的發(fā)散式的開放環(huán)境,讓幼兒在其中盡情釋放、表達。
1.美術材料的應用與變化。幼兒早期美術活動表現出來的作品面貌首先與于材料的提供與選擇有很大關聯,因人文環(huán)境與文化傳承的差異,中外兒童美術教育在應用材料與研究層面上有著共通性與差異性,共通性在于中外兒童美術教育都以硬質、線條化的美術材料作為兒童涂鴉的使用材料、練習表達的常用材料,中國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則傾向于用水粉、水墨、泥材、紙材、廢舊物等材料表達相對統一的主題,材料選擇有民族特色,但也有局限性。二十世紀初,以美國繪兒樂、法國貝碧歐為代表的美術材料開發(fā)公司將畫家專業(yè)美術顏料研發(fā)成學前兒童專用美術材料,如:嬰兒手指畫顏料、兒童無毒水粉顏料、兒童可擦洗水筆、可擦洗蠟筆、兒童室外地畫筆、兒童專用美術工具等。隨著新型專有兒童美術材料的廣泛應用,世界兒童美術教育出現了以新材料為媒介的教學變革,如韓國、日本的現代創(chuàng)意兒童美術教育體系等,我國在本世紀初才開始對兒童美術新材料的研發(fā)與使用,很多教育的實施尚處于嘗試實驗階段。
2.相關媒介的有效利用。早期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與材料、媒介對話的過程,因此它的材料與媒介選擇有著多元化、生活化、豐富化的自身教育特征,適合性媒介的選擇更加有利于開闊兒童的視野,豐富學習的通道。美術材料、媒介的使用是在沿革中創(chuàng)新的,兒童美術教育的表達媒介多年來一直以紙材、墻面或物體造型為主,從對接早期兒童的體驗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角度來說,美術教育的表達媒介也面臨著一場空前的變革,它應會有更廣袤的空間可循。世界各地的兒童美術教育部門正在對其進行著研究與探索,如韓國的“藝術才謎”,我國的“創(chuàng)意寶貝”。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私人藏品管等專有藝術公共媒介開發(fā)設計輔助課程,也是從小培養(yǎng)兒童藝術眼光的很好通道,國外的美術館、博物館全部都有兒童課程開放日,我國2011年出臺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政策,目前兒童課程開放處于試驗階段。另外,大自然和廢舊物也是很好的美術課程媒介,有效合理的利用能產生更加生態(tài)化的教育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1-3歲嬰幼兒階段早期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我們身邊的“創(chuàng)意寶貝”“番茄苗”“創(chuàng)意天地”等以美術教育為基礎的早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我們相信以新的材料嘗試早期嬰幼兒美術教育將會有更多可能性,以新的視角深入開展早期嬰幼兒美術教育實踐研究將會為我們展開一個教育科學的新面貌!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立項重點課題項目《1-3歲嬰幼兒美術教育適宜性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JB1212033)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