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延平
(鄭州大學文學院)
中原漢字文化力的核心內涵研究
蔣延平
(鄭州大學文學院)
文字不僅是語言的符號,還是一個民族文化記憶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漢字起源于中原,在它的背后,有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思想、文化觀念與文化記憶。中原漢字文化力最大的價值內涵就是通過文字的認同,來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對文字文化力核心的探討和研究,有助于中原文化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中原文化 漢字文化 漢字認同 文化記憶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并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作為漢字發(fā)源地的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和中華文化的核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漢字背后蘊含著華夏民族的文化記憶,而文化記憶則是漢字文化不斷發(fā)展,中原文化不斷傳承,中華文化不斷發(fā)展的原動力。
傳統認為,文字只是語言的符號,是符號的符號。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文字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對人的局限,使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教訓及思想觀念,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進行交流和傳播。文字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字是一種文化符號。
“文化”一詞,最早起源于《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盵1]其所表達內涵十分豐富。一般來說,人們用文化概念來代表由于各種關系而聯系在一起的人們的共同持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文字文化是文化整體的組成部分,它與文化整體的其他部分處于不可分割的聯系之中。我們要了解文字的文化內涵,就必須把文字放在與文化整體其他部分的聯系中來進行考察。
《辭海》對“文字”所下的定義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擴大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的文化工具,對人類文明的促進起很大作用”。但是,文字不單是一種文化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明最重要標志之一。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質固定由某一種文字形式來體現,在長期的歷史承襲過程中形成一種習慣勢力,使這種文字成為該民族文化的特點之一,成為該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蕭啟宏認為:“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而且是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標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塊……不論社會怎么變,漢字的模塊沒有變,它本身的信息內涵沒有變。”[2]
中原漢字具有其獨特性,其本身就包含著許多的思想文化觀念。從漢字的起源開始,漢字就承載了我們祖先的文化思想與文化觀念。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言:“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盵3]可以說,漢字是物象的表達,是客觀物象在人們主觀思想的顯現,它本身就具有主客觀的統一性。所以說,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語言的工具,它還是一種記錄思想、觀念與文化的符號。文字以形具義,字形本身就是祖先觀念中的物象的展現。漢字的發(fā)展同樣也是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展現。甲骨、金文、篆文、隸書、楷體的不斷發(fā)展變化,是文化不斷演變的結果。在甲骨文中,記載更多的是先民的祭祀占卜文化,文字的不斷傳承,也是文化記憶不斷傳承的結果。此后,文字本身具有的政治、經濟、文化功能不斷增強。漢字不僅承載著民族思維,還是民族精神、民族哲學思想、民族文化的展現。
《辭源》解釋“中原”云:“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主要是河南省?!敝性荛L一段時間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對整個中華文明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河南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fā)展,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起著主要作用。
中原是甲骨文、《說文解字》的故鄉(xiāng),是文字的圣地。連續(xù)四千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河南上蔡人李斯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 “小篆”;河南漯河人許慎編寫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活字印刷術的產生在河南開封,現在使用的“宋體”字也產生在開封。因此,中原漢字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記憶與文化心理。
漢字的形成是多源的,建立在對多種史前視覺符號模仿的基礎之上。漢字的象形一方面取象于客體對象的特征,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則是其來自于對其他符號的模仿與綜合性概括。漢字的象形具有明顯的寫意性,它的符號形體與描摹的原形之間又并非是單純的模仿,它們之間存在著既像又不像的言此意彼的關系。漢字的形成與發(fā)展本身就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相關。它的產生本身就蘊含著先民的文化思維,它的發(fā)展又推動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的傳承。
漢字的背后蘊含著中華民族追求和諧與注重實際的民族精神。觀察漢字的字體可以發(fā)現,漢字的結構和諧對稱,部件與部件的組合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中國傳統思想中也特別強調“和”??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睗h字具有非常強的表意文性,其主體與客體未曾截然分離,這也正是中國人主客體統一、“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和“務實”精神的體現。
漢字背后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哲學及宗教思想。哲學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思想精華,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華夏民族原始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在漢字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傳播?!瓣庩栂嗌?,這也是中國哲學中為諸家所共有又千年相承的思想觀念。眾多漢字至今還能生動地再現古老的陰陽觀念。漢字的起源有八卦說,甲骨文又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記錄,所以漢字本身也在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宗教思想。
漢字背后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美學觀念和思維模式。漢字的源頭之一原始圖畫與舞蹈、歌唱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的藝術創(chuàng)造形式之一,它們都體現了古人對美的認識和追求。即使?jié)h字形成之后,它和圖畫的聯系也非常緊密。優(yōu)美的書法及題款和精美的圖章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的表意性,以及漢字與畫之間緊密的關系是漢字的獨有特性,這和其他文字是不同的。
文化記憶理論最早是由德國學者揚·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記憶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集體記憶力,通常是一個社會群體共同擁有的過去。任何一種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記憶還在發(fā)揮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續(xù)發(fā)展。相反,文化記憶的消失也就意味著文化主體性的消亡。文字是文化記憶傳承的重要手段,漢字則是中華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
每當聽到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時,每位華夏兒女的心靈都會為之震顫。這就是漢字傳達出的魅力,它穿越時空,使歷史的影像與現實的情景重合;打破地域隔閡,用經典文本教導我們要“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漢字對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功不可沒。我們在文字中讀到的是文化,是基于文字認同下的文化記憶。
“文字認同屬于文化心理的趨同現象,指的是由于文化身份和文化心理的相同或相似而對文字的認同。文字的認同其本質上是一種對本族文化或社會歷史的趨同心理,因此文字的認同是構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盵4]文字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種載體,一種外在的體現。我們對一定文字的認同是基于我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記憶。文字不僅是交際的工具,還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使用一種文字,就是選擇了一種文化,并且認同了這種文化身份。而且,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因為這種“共同文化身份”而鏈接在一起,使他們即便是異地也能感受到社會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便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心理。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卓越貢獻。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以中國為核心的“漢字文化圈”,輻射日本、朝鮮半島、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國家。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而漢字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起源于中原,中原具有豐富的漢字文化。而將文化變成文化力又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主流趨勢,開掘中原漢字文化力,必須要把握中原漢字文化的核心內涵,即漢字認同下的文化記憶。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一點,不斷挖掘文字文化的文化記憶,大力發(fā)展?jié)h字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才能更好地打造中原漢字文化力。
[1]徐澍.易經[M].張新旭,譯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126.
[2]蕭啟宏.從漢字說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4.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314.
[4]夏潔.文字的認同性與文化心理[D].中國海洋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