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
縱觀汪曾祺的一生,經歷了頗多世事的變遷,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在硝煙彌漫下的讀完了大學生活,新中國成立后的“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旗幟下的思想解放大環(huán)境下的寬松生活。他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幻化成思想觀點在其作品中展現,企圖給予人們美的享受、還原歷史的真相、體現對惡的警示。因為汪曾祺從小受過正規(guī)的傳統(tǒng)教育,童年時代的傳統(tǒng)教育是汪曾祺的一生創(chuàng)作的財富,有著很扎實的傳統(tǒng)文學功底,
1920 年 3 月 5 日汪曾祺出生在江蘇省高郵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世家,祖父汪嘉勛,清朝末科的“拔貢”, 家境殷實,家庭和睦,從小備受家族疼愛,受過正規(guī)的傳統(tǒng)教育,那時封建帝制雖然已推翻,但老百姓還保持著古樸的生活風氣,革新的影響還不是很明顯。那時五四新文化也只不過一些大的城市宣揚一下,對于一個高郵這樣的小縣城而言,受到的影響幾乎沒有。
首先與庭熏陶分不開。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身上有著濃郁的舊派文人氣,生活起居一如舊式文人的恬靜高雅,喜歡古董字畫、吟詩做對、種花賞月,沒事時教汪曾祺讀書、描紅。其父張菊生也多才多藝,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第,在杭州入讀過新式學堂,身上有著舊文人的雅致也有新潮文人的新思想,父親的興趣廣博愛文章、刻圖章、尤其善于工筆畫,汪曾祺小時候常??锤赣H作畫,直到晚年還記憶猶新,他的興趣愛好對汪曾祺的影響很深。母親、繼母、伯母都溫柔善良、知書達理之人,尤其祖母那舊式家庭主母的樣子,精通各種風俗的禮儀和吃食,在汪曾祺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也更多的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
其次,受到正規(guī)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很深。上幼兒園和小學時,汪曾祺就表現出偏好語文和畫畫,語文老師采取自選古文講授,除此之外,家里還聘請私塾先生單獨講授古代文化——講歸有光、晚明小品、桐城派古文,還要臨摹字帖,這些都給汪曾祺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奠定了基礎,直到晚年汪曾祺還說歸有光的作品給予他終生影響。可以看出,汪曾祺青少年時期受到的教育也基本上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
再次,家境殷實,家庭和睦,幼年時期的汪曾祺沒有煩心的事,加之他又是長子,地位很高,衣食無憂的他有個快樂的生活和學習的寬松氛圍,有時間去體察各種人和事。汪曾祺的童年是這樣度過的:在祖父藥店里搓搓蜜丸,在父親的畫室里胡亂涂畫,在漁舟和大淖的煙嵐看晚霞,聽小錫匠的錘聲和看戴車匠的車床,與小伙伴們一起在喧鬧的市井街巷和靜穆的的山林寺廟瘋耍,炫目焰火、陳四的高蹺,都曾在他的記憶里沉睡,并在他的作品中被喚醒。正是這樣一種讓同齡人難于企及而羨慕的少時時光,對他日后的人生體驗和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說: “ 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一個作家,童年生活是起決定作用的?!雹?最后,汪曾祺的內心榮譽感很強。在學校雖數學不好,但語文成績優(yōu)異加,加上自己又有畫畫的天賦,乖巧可愛,很瘦省事的歡迎和愛戴。生活的無憂慮,周圍人的友好,在汪曾祺的童年時代是快樂、幸福的,有著豐富的童年經驗,這段美好記憶的讓他一生用童年視角去寫作、用童年的心態(tài)去生活,情真意切,記憶猶新。在江陰讀高中時,生活和學業(yè)的都很好讓他沒有任何挫折感,業(yè)余時間不多,偶爾游山玩水,吃吃喝喝。那時的戰(zhàn)亂對高郵小縣城影響不大,即使有家里總會有辦法到農村躲避而免受傷害,去農村躲避反而成了汪曾祺發(fā)現鄉(xiāng)村“大舞臺”樂趣和美好,這些都成為汪曾祺日后的寫作素材。
從童年到少年在家鄉(xiāng)受到的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都是舊式傳統(tǒng)文學的培養(yǎng)方式,為日后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情感、文化上的基礎;二是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正如研究者發(fā)現的那樣,影響汪曾祺筆法的有歸有光和晚明小品問的影子,儒釋道的情懷是一個舊式書香世家潛移默化的熏染。童年的經驗、童年視角被汪曾祺一生在續(xù)寫,足以說明這段經歷的深刻和美好。其實在汪曾祺的思想世界中,雖有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一面,但傳統(tǒng)文化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他平常尊長愛幼、愛好舞文弄墨、柔弱的書生氣質都是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影響。
總之,無論是為人還是為文,年少時的修養(yǎng)是對其影響至深。汪曾祺抒情的基調,散文化的筆法,憂世傷生的性格,博采眾長的讀書方式都與其童年、少年時接受的傳統(tǒng)教育有關。致使在日后的作品中始終有閑適的心態(tài)和田園牧歌的情調,都是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成果。
他在七十歲生日時,寫了一首《七十書懷出律不改》中有兩句:
書畫蕭蕭余宿墨,
文章淡淡憶兒時。
七十三歲生日那天他寫了散文《祈難老》結尾中寫了一副小對聯(lián)聊當自壽:
往事回思如細雨舊書重讀似春潮
在對聯(lián)后,有小注兩行:
癸酉年元宵節(jié)晚六時
七十三年前這會我正在出生
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豁達開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無衰瑟之感,也無頹唐之態(tài),卻時時保持對生活的摯愛和對人生濃烈的情思。這樣的人生觀、名利觀、創(chuàng)作觀的形成自非一朝一夕,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傳統(tǒng)教育對他的一生起了決定性的影響。汪曾祺有如今這樣廣博的知識,多才多藝,固然取決于他長大后的勤奮學習,名師指導,但汪家特有的文化氛圍,從他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有意無意地把他包圍住了,就開始對他進行一刻也不停止的熏陶。沒有這樣的熏陶與教育,汪曾祺能成為今天的汪曾祺么?恐怕很難。
參考文獻:
[1]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三)[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