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一些糟糕的情緒——或憂愁、沮喪,或浮躁、不安,或苦悶、痛苦,或焦急、緊張,或恥辱、后悔,或憤怒、憎恨,或懷疑、猶豫,或嫉妒、不滿,或自卑、消沉,或恐懼、悲哀……七年級思想品德教材把這些情緒表現(xiàn)統(tǒng)稱為消極情緒。產(chǎn)生這些消極情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走進豐富多彩的情緒世界。
大家都知道,情緒人人皆有,它作為人體內的機能狀態(tài),在通常狀態(tài)下,本無所謂積極與消極、良好與不良。只有當自身受到外界某種刺激且又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下產(chǎn)生情感波動的心理反應時,才會產(chǎn)生喜、怒、哀、懼等不同情緒。人在釋放喜、怒、哀、懼這些情緒時,由于大腦應激機能對其情緒釋放過程的“度”掌控程度不同,就會出現(xiàn)如下三種不同的情形或結果。
一是情緒釋放“過度”
過度,會導致物極必反。例如喜極生悲。遇好事,狂喜不已,亢奮突增,精神失常。范進因中舉喜極而瘋,有人因中頭彩大獎喜極而亡。又如怒大傷身。古人說:“喜怒不節(jié)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陽。”有位哲人也曾說過這樣的話,怒氣是別人吐了出來而你卻接到口里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不僅會傷害身心,還可能導致其他后果。又如哀徹傷心。“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古人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五臟六腑皆搖,必致疾病。再如懼甚傷神。醫(yī)務人員研究表明,恐懼至極會導致心跳加快、紅細胞數(shù)量激增、血液凝聚加快、心律不齊、血壓上升、臉色蒼白、心區(qū)疼痛、四肢發(fā)冷、昏厥、尿失禁等,甚至還會帶來神態(tài)失常,患上恐懼癥或精神病。
為什么人會喜極生悲、怒大傷身、哀徹傷心、懼甚傷神呢?人在釋放情緒時,大腦由于應激過度、過強、過猛、過烈、過久,破壞了原有的正常的應激機能組織,使生理、心理失去平衡,造成人體內各系統(tǒng)器官功能減弱,協(xié)調變差,出現(xiàn)障礙。
二是情緒釋放“弱度”
弱度,有可能功虧一簣。例如喜不到位,缺乏風趣幽默。有些人遇到高興的事,本應該盡情釋放,使自己興奮起來,可是他們就是樂觀不起來,豁達不起來,不風趣,不幽默,一本正經(jīng),總是抑制興奮。這就導致人體興奮系統(tǒng)器官功能減弱,致使其性格不開朗,逐漸趨于封閉狀態(tài),甚至可能患上抑郁癥。又如怒不到位,缺乏凜然正氣。其實在生活中,有時候人及時發(fā)泄怒氣是很有必要的。但有些人卻看不到適當、適時發(fā)怒的好處,一味忍氣吞聲,積郁于胸,氣短胸悶。又如哀不到位,缺乏盡情傾訴。有些人遇到傷心事,尤其是面對親友的不幸遭遇時,本該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以消釋胸中的極度悲痛,可是他們不向別人傾訴,仍讓悲哀存于心問,自我折磨,造成身心傷害。
人在釋放情緒的過程中,無論是喜不到位、怒不到位,還是哀不到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突然堵住正在釋放著的情緒,使之不能自然而暢快地釋放至恰到好處,這樣會破壞人體內大腦應激反應和各種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和諧統(tǒng)一,致使胸中受堵、憋悶、發(fā)慌,造成身心傷害。
由以上分析可見,消極的不良情緒在于過度或弱度。消極情緒能否轉化為積極情緒呢?這可從下述的釋放情緒的第三種情形中找到答案。
三是情緒釋放“適度”
適度,各得其所。人的情緒釋放從興奮到抑制,從抑制再到興奮,只要適度,往復循環(huán),恰到好處,就能形成積極的良好情緒。因為此時人的情緒釋放正好與大腦應激反應和各種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諧協(xié)調達到最佳狀態(tài),使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一切活動都處在愉悅的心境中。一旦人有了這種心境,就有了積極的良好情緒。人有了積極的良好情緒,就有了健康的身心;身心健康,發(fā)展才有根基。人有了積極的良好情緒,就有了良好的品性;品性良好,做人才有高度。人有了積極的良好情緒,就有了寬廣的胸懷;胸懷寬廣,交往才會圓滿。人有了積極的良好情緒,就有了先進的思想;思想先進,干事才有力度。人有了積極的良好情緒,就有了豐盈的才智;才智豐盈,創(chuàng)新才會不斷。人有了積極的良好情緒,就有了積極的行為;行為積極,事業(yè)才會成功。
我們要學會掌控和調節(jié)情緒,克服消極的不良情緒,培養(yǎng)積極的良好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擁有快樂健康的人生,讓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更加充實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