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俊峰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文/任俊峰
只有合情合理合法合德的掙錢和量入為出、留有余地的花錢才是適當?shù)?。這樣掙錢的人是遵紀守法的人,是有職業(yè)道德的人,是有利于本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人,是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的人。
為什么貪污、受賄、販毒、搶劫、欺詐以及以鄰為壑、污染環(huán)境、毒化食品等等違法和違反道德的現(xiàn)象屢禁不絕?我認為是金錢觀不端正導致的行為不端。人們在金錢面前,直觀想到的是它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想當然是要把錢拿到手里。很多人知道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拿錢之前先要考慮一下:獲得這些金錢需要付出什么東西?這種交換值不值?比較的結果,決定了要不要面前的金錢。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有些人思考后還是決定不顧一切地要錢,包括黑心錢,選擇了見利忘義和違法犯罪的不歸路。因此,對金錢的看法,決定了在金錢面前貪或廉、守法與非法的抉擇。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說出了金錢有用但又不是萬能的現(xiàn)實情況。我們可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金錢是一般等價物,是市場交換關系中必需的交換媒介,它的有用性是能交換到商品(包括商品化服務),而商品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在商品世界它是有用的。不承認這一點,不是唯物主義。黨史上有“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如果沒有錢買菜刀,革命都難搞,更不用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了。另一方面,金錢確實不是萬能的,對于不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交換的東西,金錢再多也換不來,例如長壽、健康、青春等等。一分為二地看待金錢,是端正金錢觀的基礎,既不能脫離實際地一味貶低金錢,與我國正在建設的市場經(jīng)濟格格不入,也不能掉進錢眼里,只見金錢而無視整個世界。
在金錢有用領域和無用領域之間還有一個“黑市”地帶,即某些人將原本不屬于商品的東西拿出來交換貨幣,主要是錢權交易、錢色交易和錢與“良心”的交易,這些交易有違法律和道德,處于被取締、懲處和譴責的位置。對于正派人來說,屬于“金錢不能”的范圍,對于不正派的人來說,屬于“金錢有用”的不法范圍。即便有“黑市”的存在,也改變不了金錢既有用又無用的兩重性,應該丟掉“有錢能使鬼推磨”之類無限擴大金錢作用的幻覺,避免對金錢的盲目崇拜。
在金錢有用的領域,每個人對金錢的需求也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
首先,時間上有限度。人的生命有限,消費就有限,對錢的需求必然有限。并且,錢的邊際效用隨著人們的年齡增長而遞減,到死歸于零。例如,80歲以上的老人,估計有生之年所住的房子壞不了,所穿衣服壞不了,旅游勞累受不了,錢的用途不大了。
當然,時間的限度也可以被子子孫孫的無窮盡打破,雖然子子孫孫的需要不屬于自身直接的需要,但也是一種代代相傳的間接需要,很多人對此看得很重,甚至重于自身。但是,應該認識到,長輩的法定責任是養(yǎng)育子女到成人,子女成人之后能夠而且應該自食其力,父母錢多就多給,錢少就少給,沒有一定之規(guī),何況遺產(chǎn)受到稅收、通貨膨脹、幣制改革、社會革命和子孫表現(xiàn)等財富轉移因素影響,留給后代的財富價值與獲取時的價值相比是降低的,人們很少能夠看到依靠祖輩金錢生活得好的子孫。在金銀本位情況下“富不過三代”都是常見現(xiàn)象,而在當前紙幣流通情況下,耗費寶貴的資源、年華甚至健康和自由換取紙幣留給子孫就更不值得了。從子孫的素質(zhì)看,若賢,就不會依賴長輩的金錢,若不肖,長輩留下金山銀山都會揮霍掉,或許還會招災引禍。也就是說,為子孫掙錢屬于事倍功半,不經(jīng)濟,不必強求。與代為掙錢相比,教育子女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更屬于應盡的責任。
其次,空間上有限度。人們的胃有限,不可以吃得太多,衣服住宅等等也是如此?!傲继锶f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其余之物,屬于享受不了之物。當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住行舒適也是可以追求的,但現(xiàn)代科學證明對飲食起居等要有節(jié)制,過度也會邊際效用遞減甚至產(chǎn)生副作用。從世界首富等富豪的生活來看,敞開花錢也花不完,還要把百分之九十多的錢捐獻出來,表明敞開花錢也有一定限度。最后,購買商品的性能價格比以及別人的感受也要考慮,花錢不當表現(xiàn)為智商低,花錢炫富的影響也不好,精神上得不償失,與其花錢買罵,不買也罷。
總之,人生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總量因人而異,但無論是必要量還是充分量,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對金錢的需求也是有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就是“金錢不是萬能的”余財了。超過限度的這部分錢對于社會上的其他人還有用,很多富豪經(jīng)過權衡,認為捐獻出來最有意義,于是,他們選擇了捐獻。有人認為他們捐獻那么多錢是做傻事,這只能說明他在物質(zhì)上沒有達到那樣的富裕水平,在精神上也沒有達到他們的境界。
以上對金錢需求的分析,是從人們生活需要角度出發(fā)的,有限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就能夠滿足生活需要了,因此,一般人們對金錢的客觀需求是有限的,不必追求金錢的無限多。但是,有些人出于物質(zhì)上的攀比、精神上的出人頭地和生理上的放縱無度等心理,對金錢的欲求超出了滿足正常需要的使用價值界線,物欲橫流以至于變成了追求金錢本身,對金錢的欲求就無限了,其中缺乏自制力者在掙錢欲望的驅使下,攫取非法收入,這是拿自身的安全和自由去冒險竊取并非自身需要的東西,就屬于舍本求末了?!恫杌ㄅ分杏幸痪涿浴敖疱X是好仆人,壞主人”。如果把金錢作為滿足生活和生產(chǎn)需要的工具,它就是“好仆人”,如果把它本身作為追求的偶像,它就是“壞主人”了。但愿世上的人都做錢的主人,而不是把錢當成主人,防止它指使人做壞事。
按照常識,人們都不愿意沒有錢,而是夢想使自己的金錢多到花不完的程度。但是,在現(xiàn)實性上,到底應該如何確定掙錢的必要目標和可能目標?錢掙到何種程度夠最低標準?人們能夠掙到錢的最高目標是多少?人們追求金錢的目標合理區(qū)間如何確定?
人們的收入來源大體分為三類:社會救濟或者社會保障收入、工薪收入和投資收入,這些收入對應著相應的人群,其中最大的收入群體是工薪人員,即依靠務工獲取薪金收入的人員,包括公務員和企事業(yè)單位職員。下面就基于工薪人員的情況明確掙錢理念,有些通用的道理也適用于領取低保人員和投資人。
第一,在具備就業(yè)能力之前收入為政府低保線,就業(yè)后掙錢的收入起點線是政府設定的最低工資線。人們要生存發(fā)展,首先要保障溫飽,資本主義還要給付夠勞動力再生產(chǎn)的工資,社會主義國家更要有最低保障。現(xiàn)在,我國政府制訂了最低生活保障線之上的最低工資線,使人們生活得更好一些。因此,人們的收入應該高于政府規(guī)定的最低工資線。雖然現(xiàn)代社會有社會救濟,但有勞動能力的人應該自食其力并自立于世,這有利于人的獨立自主天性。目前政府規(guī)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使得勞動報酬都在這條線以上,如果低于最低工資標準,政府相關部門和工會組織就應該為勞動者維權,最終使勞動者依法取得應有數(shù)量的工資。春秋時的管仲就認識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達到這些物質(zhì)條件,對于提升精神境界、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都是必要的。
第二,掙錢的合理線是能力和業(yè)績所支撐的收入函數(shù)線。掙錢無非是投入自己的勞動力和資本,獲得工薪收入和投資回報,一個人能投入多少資源及獲得多少回報,是有客觀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按等價交換規(guī)律就是勞動生產(chǎn)率高的掙錢多,按照按勞分配原則就是勤勞致富。誰如果想多掙一些錢,那就應該先把自己的能力提高些,投入更多些,效率更高些,業(yè)績更好些,一般收入結構是:憑能力得到等級工資,憑業(yè)績得到績效工資。憑能力、業(yè)績等正當手段掙錢,才是合理的。人們的收入隨能力、業(yè)績的提高而上升的函數(shù)線是掙錢的合理線。
第三,掙錢的合法合德線是法律道德的高壓線。掙錢是有禁區(qū)的,有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這就是法律界限?,F(xiàn)代治理體系的一個關鍵是依法治國,法律規(guī)范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權利和義務,它們緊密聯(lián)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掙錢也是享有法定權利,應盡法定義務。我們建設的法治國家取締各種非法經(jīng)營和非法收入,因此,企業(yè)要經(jīng)營發(fā)展,就要遵守相關法律,個人要取得收入,就要付出勞動等生產(chǎn)要素。合法收入應該是掙錢的界限。無論你能力多強,水平多高,機遇多好,都不能踐踏法律界限,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是非法所得了,貪污、受賄、盜竊、走私、搶劫等違法行為都會被“沒收非法所得”,回到合法限度之內(nèi),如果犯法受到罰款罰金懲治,就是“欲速則不達”,收入反而達不到這個高度了。把合法掙錢與合德掙錢統(tǒng)一起來,作為一條紅線,不可逾越。某些法律尚未明文規(guī)定,但道德上有虧的掙錢方法和途徑,也不要參與,不要鉆法律的空子,這是內(nèi)心的法律。
第四,掙錢的合情線是與合理線相關,并在合理誤差范圍內(nèi)酌情降低收入的函數(shù)線。計劃要留有余地,市場要預防風險,就職要勝任有余,掙錢要符合實情。在確定掙錢目標時,在合理合法合德基礎上還要考慮合情,符合國情、民情、心情、感情和身體情況等等,收入上吃財政飯的受財政狀況影響,吃市場飯的受市場形勢影響,各種要素分配還要考慮“左鄰右舍”,個人能力轉化為業(yè)績也有一些不確定性,因此,對掙錢目標還要打一定折扣,留出彈性空間,劃出一條余量線。這條線既有利于減輕壓力,又不至于勉為其難。否則,按滿打滿算訂的掙錢目標實現(xiàn)不了時,會使相應的花錢計劃落空,收支不平衡又是大問題。假如還不上房貸了,意志薄弱者就易產(chǎn)生不擇手段的沖動。有些出外打工掙錢的年輕人,春節(jié)前拿到的工資達不到回鄉(xiāng)過年計劃支出的數(shù)目,就搞偷和搶,被抓到后不僅過不好年,還可能毀了一生。
不容否認,社會上存在一些分配不合理的情況,有些能力強、業(yè)績好的勞動者沒有得到相應回報,感到吃虧了。但這些勞動者不能因此去違法犯罪,而應通過加強溝通了解、改進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來逐步改善分配,對于不能內(nèi)部協(xié)調(diào)一致的,也可以通過勞動爭議程序進行維權,還可以另謀高就,直至自創(chuàng)經(jīng)濟實體,自己掌握分配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切切不能因分配不公而走向墮落。
總之,對于金錢,“取之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只有合情合理合法合德的掙錢和量入為出、留有余地的花錢才是適當?shù)?。從掙錢的角度看,這樣掙錢的人是遵紀守法的人,是有職業(yè)道德的人,是有利于本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人,是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的人。
(作者系北京農(nóng)商銀行紀委書記、董事、首席經(jīng)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