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慧
摘要: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探究中英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用問題,即發(fā)話、命題、施事、取效。當與外國人交際的中國人沒有按正確的方式說話時,就意味著由這句話實施的某一言語行為或言語行為的某一方面出了問題,話語就無法正確地實施發(fā)話、命題、施事或取效行為,也就無法正常地發(fā)揮作用。就施事行為而言,言語失誤可能導致言語行為的大類不同、小類不同或只是施為力不同。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言語失誤;言語行為;分類
一. 引言
言語失誤是一個總稱,是針對沒有失誤的,連續(xù)性的言語而言的。 因此, 言語失誤指正??谡Z交際中不成功的那部分言語??谡`或者失言僅是言語失誤之一類,然而卻是較有研究價值的一類。
關(guān)于言語失誤的研究始于20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人V Fromkin的一篇重要論文,此文開創(chuàng)了使用言語失誤來觀察語言單位在言語產(chǎn)出中的作用并建立語言論據(jù)的研究方法。D Carroll專門針對失言/口誤又提出了8種類型:轉(zhuǎn)移,倒置,提前,延緩,增加,減少,代替,混合。本文擬將其運用于分析跨文化交際的實踐,嘗試從新的角度探討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言語失誤。
二. 言語失誤的言語行為分析
2.1 發(fā)話行為方面的問題
雖然人們說出一句話時同時做了發(fā)話、命題和施事行為,但在話語中的問題卻可能主要體現(xiàn)在某一言語行為上。跨文化交際也不例外。中國人在說英語時,可能發(fā)音不準,誤置發(fā)音,用錯語調(diào),這些從根本上說屬于發(fā)話行為方面的問題。例如,把“Excuse me”一句中的excuse發(fā)成/ikskouz/,又如,對陌生人說would you show me bus stop?這句話時未用升調(diào)而用降調(diào)。由于發(fā)話過程中的語音語調(diào)錯誤,外國人誤解或聽不懂你的意思,就達不到你想達到的施事目的,很難產(chǎn)生所期待的言后行為。
2.2 命題行為方面的問題
在Searle的言語行為系統(tǒng)中,第二種言語行為是命題行為,它由指稱和表述兩個部分構(gòu)成。下面從命題的角度看看中英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英語語用失誤。下面這些話語中的問題本質(zhì)上是指稱的問題:
例1:We drew our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誤用來指單數(shù)“ I ”和 “my”)
例2:If we read more and …you can became more confident in speaking.(指稱不協(xié)調(diào))
例3:Lets invite the monitor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union to sing a song。(誤指同一人)
在例1中,第一人稱復數(shù)被用來指第一人稱單數(shù),反映了中國式的謙虛。例2中的代詞you 與前面的we都是同一意義的泛指,但兩個詞不吻合。例3本欲指同一人,但用了第二個the則是指不同的人。命題的另一方面是表述。在中英跨文化交際中,造成表述問題的因素很多,如用錯謂語、時態(tài)、體或語態(tài);用錯次序、句型等等。下例句子中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表述方面:
例4:Your new watch is looking pretty. (應為looks)
例5:Here allows no smoking.(應為smoking is not allowed here)
由于同一句子的命題行為和施事行為是同事發(fā)生的,所以不可能將它們截然分開。如,例4說者的施事行為可能是恭維,然而句中動詞look的進行體會讓聽者產(chǎn)生不快,這就削弱了施事行為的作用,使交際不完美。
2.3 施事行為方面的問題
下面我們從施事行為的角度分析中英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的言語失誤。根據(jù)施事行為的分類和特點,以間接/主要言語行為為線索,對照通常情況下相同言語在相同語境中所實施的行為,施事行為方面常見的語用問題有三類:
1) 間接言語行為大類相異
例6:Where are you going? (誤用來打招呼)
例7:Are you taking a walk? (同上)
例8:Have you had your meal? (同上)
在相同的語境中(即在路遇熟人時),如果英語人士說了例6或例7這樣的話,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從對方那里獲取有關(guān)信息,直接及間接言語行為統(tǒng)一,都是詢問;然而,中國人誤用這兩句話時的主要目的卻不是獲取信息,而是打招呼,間接言語行為屬于應酬類。在英語里,一般情況下例8很可能暗示一種邀請,間接言語行為是指令兼承諾;而中國人卻用它來打招呼,間接言語行為也是應酬。
2) 間接言語行為大類相同,小類相異
例9:Good night.(晚上見面時誤用來打招呼)
例10:Thats all right./ Thats O.K.(誤用為打電話的告別語)
例11:Excuse me for losing your calculator.(誤用來為做錯事的事道歉)
Good night 正確的用法與例9 情形下誤用時的間接言語行為大類均為應酬,但小類不一樣:前者是告別語,而后者是見面問候。例10中的兩句話英語里常常用于對道歉的回應,間接言語行為的大類可歸為應酬;中國人打電話將其誤用作告別語時言語行為也是應酬,所以正誤用法只是小類不同。例11 中的Excuse me 一般用于打聽消息、打斷別人的談話、退席、請人讓路等等,是略表歉意;它常被說英語的中國人誤用來對做錯的事道歉,間接言語行為小類不同;不過,正確和錯誤用法的大類都是表情。
三.語言語用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的言語行為特征
在上一節(jié)的分析中,所舉的中國人英語語用失誤主要是“語言語用失誤”,即因語言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失誤;也有一部分既是語言語用失誤又是“社會語用失誤”。如在與英語人士交談時動不動就問:“Are you married?”或“How much do you earn for a month?”這類侵犯隱私的問題,或稱呼非親非故的人為uncle,aunt或grandpa,grandma等等。其他的例子如“Please dont laugh at my small and poor house”此類問題本質(zhì)上是由社會文化因素而不是語言因素造成的。英語為母語的人根本就不會這樣說話;換句話說,此類話語在英語中發(fā)揮不了言語行為的正常作用,聽著不是沒有反應,就是產(chǎn)生反感。這類由于不了解目的語言文化而造成的語用失誤在言語的發(fā)話、命題、施事行為方面往往都沒有問題。
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研究目前語用失誤所存在的問題。多元視角研究跨文化語用失誤有其優(yōu)點。首先,它有助于交際雙方對異國文化的學習;其次,有助于在外語教學中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要避免語用失誤,其解決方法是: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學習對方的文化模式,從對方的文化模式去理解問題,進行 “角色轉(zhuǎn)換”,各種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何自然,1997,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胡文仲,1998,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