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摘 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練習的功能也應與之相匹配,在課堂中進行行之有效的練習,不但能使學生準確、熟練掌握新知識,增強數學能力,而且能夠促進學生開發(fā)智力、挖掘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目前,教師對如何以設計新型的數學作業(yè),利用數學作業(yè)來發(fā)展學生卻關注的并不多,大部分教師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計算題和應用題,學生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yè)模式中。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形式多樣,內容現(xiàn)實有趣、又富有探索與思考的作業(yè),從而提高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呢?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有效性;課堂練習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368-01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良好學風的養(yǎng)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xiàn)。所以,練習是全面完成數學教學任務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它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練習的功能也應與之相匹配,把握練習設計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原則,克服練習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無效的問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練習中不斷得到發(fā)展,成為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確保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然而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我們發(fā)現(xiàn)數學日常課堂的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導入時的“情境引入”、新授中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與“實踐操作”等理念和行為已深入人心,但也發(fā)現(xiàn)在練習活動的設計上,教師的重視程度和投入的精力與智慧不足,新課程下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一、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對課堂練習的定位認識不夠
教師往往把練習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技能技巧的強化”、“檢測知識的掌握情況”上,導致練習陷入了題型呆板、形式機械單調、內容封閉的誤區(qū),嚴重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2、練習時間不足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注重了情境創(chuàng)設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經歷新知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同時又因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講授,使得鞏固練習的時間偏少,顯得“頭重腳輕”,常常讓教者課后感到不踏實,擔心學生鞏固不夠好,甚至要另找時間補課。達不到減負的效果。
3、練習形式單調
多數教師僅限于教材上的練習題型,而其他形式的練習,如:填空、選擇、判斷等就很少,更忽視實踐練習。練習形式單調、枯燥、缺乏趣味性、實踐性,不能在學生已產生思維疲勞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體性。
4、練習層次單一
所練習的習題大多是條件明確、模仿例題、思路單一、結論確定的封閉性習題。缺少條件隱蔽、思路開放、靈活多變的發(fā)展性習題,不能有效地調動學有余力的優(yōu)等生的積極性。
5、練習數量過度
有些教師片面認為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熟能生巧的過程,到處收集羅列練習題,布置大量的練習,大打題海戰(zhàn)術,練習題的安排有常常是機械重復的偏多,致使學生的學習負擔重而效果不理想。
那么,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練習,在新課程理念的召喚下該作出怎樣的創(chuàng)新變革,才能在發(fā)揮“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又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呢?
二、新課程下提高課堂練習有效性的策略
1、把握好新課程下的課堂練習設計的主要原則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長期的試驗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的鞏固程度與智能的發(fā)展關系密切,指出只有牢固掌握知識才能才能轉化為學者的技能、技巧與智力、能力。教師必須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對教材里的習題作適當的調整、組合、補充,從質和量兩方面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使之具有針對性、趣味性、生活性、層次性和開放性。
2、提供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以盡可能大的興趣和熱情,自己大膽操作和實踐,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答案,讓學生探索學習掌握知識的快樂,較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的得到提高。
3、要處理好題量多與少而精的關系
有效練習設計不僅要有習題數量的保證,更要有練習質量的保證。努力做到練習少而精,確保練習到位。要想精練,就要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習題來練。練一題,管一類,重在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力求以數量相對較少的練習獲得較多的知識,從而達到練習的優(yōu)化,以少勝多的目的。如果練習的份量多,勢必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影響學生的學習情趣和身心健康,學生為完成作業(yè)量而草率從事,降低練習效率。如練習份量少而精,完些成作業(yè)的時間就充裕,學生作業(yè)才能認真仔細,才能保證練習的質量。總之,將課改精神更多地溶入練習之中,使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更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要求,才能使數學變得有情有趣、可親可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可持續(xù)能力的培養(yǎng)。只要我們堅持這樣做,我們的課堂練習一定會象繽紛的奇花異果一樣,在新課程理念的春風的吹拂下,進入學生心扉,使數學百花園的空氣帶著絲絲清香滋潤學生的心肺,讓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綜合能力,讓學生樂學、愛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