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森遠 楊 蘭
(1.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 430079;2.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
射日月神話廣泛存在于南方各少數民族中,由于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大多交通閉塞,經濟社會發(fā)展緩慢,受外來文化沖擊較少,口承文化保存完好,史詩《亞魯王》中的“造日月、射日月”一節(jié)就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苗族人民如何造日、月及苗族英雄卓璽彥如何射日月的過程。筆者將所搜集的幾篇有關“亞魯”射日月的異文故事文章與史詩中的英雄射日月母題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出射日月母題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進而探索該母題在苗族文化中所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史詩《亞魯王》中的射日射月屬于創(chuàng)世史詩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造日月——射日月——喊日月。其簡要內容如下:
亞魯派嘎賽詠造太陽造月亮,嘎賽詠不會造,祖奶奶告訴他去詢問耶諾和耶婉,耶諾、耶婉叫嘎賽詠用金子打成十二個手鐲,丟在十二個角落就會變成太陽;用銀子打成十二個手鐲,甩在十二處荒野就會變成月亮。太陽和月亮造好了,但是太陽不出來照大地,月亮不出來照田野,亞魯派雞的祖宗旺幾吾把太陽和月亮喊了出來,這個時候,白天十二個太陽一起出來,夜晚十二個月亮一同升起,莊稼無收成,亞魯兒女被曬死。亞魯心急如焚,派卓璽彥去射太陽和月亮,卓璽彥拿起鋼弓和鋼箭,把多余的太陽和月亮射盡殺完了,留下了一個太陽來照亮,留下了一個月亮來數月份。
史詩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了歷史事件、社會生活、宗教儀式、風俗傳統(tǒng)等,是反映人類童年時代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者神話傳說的一種文學體裁,因而,對史詩或神話中的射日月母題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們進一步發(fā)現其原始文化內涵和價值。
《亞魯王》射日射月母題主要由射日月英雄、射日月原因、日月個數、射日月工具、射日月結果等五個要素構成。史詩《亞魯王》與其異文中的射日射月母題大同小異,所謂“同”,就是日月均是被弓箭射死,最后都只保留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所謂“異”,日月的數量不同,有八個、九個、十二個、九十九個、一百一十個不等;射日月的行為人不同,在《亞魯王》中,射日月是由亞魯王交給卓璽彥的任務“亞魯派誰人射殺太陽?亞魯派誰人追殺月亮?派卓璽彥射殺太陽,派卓璽彥追殺月亮[1]”,而在其余幾篇故事中射日月的工作均是由亞魯自行完成。
從射日月工具這一要素來看,反映了苗族曾經歷從母系氏族社會轉變到父系氏族社會。在原始社會時期,先民為了自身的生存發(fā)展,不得不用盡一切方法去與自然抗爭、去制服兇禽野獸,在這段漫長曲折的原始社會進程中,人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用的工具,弓箭就是人類首創(chuàng)的以石、骨、木為主要材料的復合型工具。弓箭的發(fā)明是原始社會早期向晚期過渡的標志,借用恩格斯的話來說,弓箭對于原始社會中的人類群體來說就像槍炮對于文明時代的我們一樣是起著決定性的武器。而使用弓箭的群體當屬男性,男性已經在代替女性在生產生活中的地位,生產工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體力的優(yōu)勢正是他們成為社會的主導必不可少的條件,可見,當時苗族已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至父系氏族社會。
從射日月個數和原因來看,射日射月母題是古代社會中自然災害在史詩中的映射。從射日的原因來看,都是由于多日月造成大地干旱,莊稼植物被曬死,動物人類都被曬絕。這是苗族農耕時期出現旱災的歷史生活的折射,苗族當時應處于農耕時期,但如果苗族處于采集狩獵時期,那么干旱對于他們來說就不存在很大的生命威脅,但如果是以農耕生產為主,干旱天氣可是致命的要素,莊稼干死造成人民缺乏甚至是斷絕糧食。綜合來說,是苗族在狩獵晚期過渡至農業(yè)初期所遭受自然旱災的表現。射日月神話就是苗族先民對于戰(zhàn)勝自然的渴望。
史詩《亞魯王》的射日射月母題中,日、月為金、銀所造“你用十二兩金子,打成十二只手鐲,丟在十二處角落,就成十二個太陽。你拿十二兩銀子,打成十二個手鐲,拋到十二處荒野,就成十二個月亮”,[1]金子、銀子被分別打制成十二個手鐲,金子為太陽,銀子為月亮。在《苗族古歌》中的《運金運銀》篇中也有運金鑄太陽和運銀造月亮的說法“遠古那時候,撐天用蒿枝,支地五倍樹,撐天天搖晃,支地地不穩(wěn),天是常??澹厥菚r時崩,人人都焦愁,個個不安心。寶公和雄公,且公和當公,他們四個人,商量運金銀。運金造金柱,金柱撐著天,運銀鑄銀柱,銀柱支住地……寶公和雄公,且公和當公,商量運金銀,運金造太陽,運銀鑄月亮。太陽和月亮,掛在藍天上,白天暖和和,夜里亮光光;”[2]這是苗族先民對客觀事物直觀思維的體現,太陽金黃色的光亮與金子發(fā)出的光亮相似,月亮皎潔的白光和銀子發(fā)出的光亮相同,于是,苗族人就認為太陽是金子做的而月亮則為銀子做的。
從深層次來講,金、銀在苗族文學作品中的出現,也反映了苗族在很早的時候就開掘了金礦銀礦,且有了冶煉金銀的技藝。據漢籍《新唐書》記載,東謝蠻酋謝元琛在貞觀三年入朝進貢之時頭上所佩戴的就是金銀所制的頭飾,之后的明朝與清朝對苗族佩戴銀飾的記載也有很多。苗語中的銀為nix、金為jenb,且苗語中對銀飾的分類較細,如耳環(huán)在苗語中為:box nix,戒指在苗語中為:songx dab,由此可知,苗族很早就掌握了對金銀的制作技術。
從射日月的結果來看,日、月都被各保留了一個,苗族先民遵從了自然界的客觀性,也是苗族實踐思想重要性的體現?!秮嗶斖酢芳爱愇恼J為日、月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日和月造成了干旱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于是人類便將日常狩獵活動中的行為方式運用于射除日月的活動中,希望能像射殺獵物一樣將多余的日月射殺,苗族的這種認知是在實踐之中產生的,并且在實踐之中已經得到證明,于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這種認知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進而產生了大量射日射月的神話傳說。在苗族中流傳的射日月神話主要集中在前三種類型,即:創(chuàng)世史詩型、日月人格化型和獨立的射日射月型。
流傳在貴州黔東南地區(qū)的《苗族古歌》的《運金運銀》歌與《鑄日造月》歌中,苗族祖先運用了豐富的想象結合實踐經驗及客觀存在詳細講述了創(chuàng)造日、月,征服日、月的全過程。這些古歌中所描述的內容都特別鮮明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唯物的世界觀,這種唯物世界觀的形成源于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實踐積累。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通過自己的雙手能夠改造和創(chuàng)造一切,于是他們甚至認為自己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使者”,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能主宰世界。這是原始先民們最初的世界觀的基本特征。《苗族古歌》中造日、月的故事與《亞魯王》中造日、月與射日月相同的是,日、月都是人所造的,這是苗族先民們企圖戰(zhàn)勝自然的偉大想象,是苗族先民原始的唯物世界觀的體現。
射日月是苗族先民的原始宗教儀式的象征,在多日月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矛盾中,苗族先民希望通過具體的象征性行為來達到緩解這種矛盾的目的,于是,他們通過用弓箭射向日月的這種行為想要把現實生活中多余的日月對人類造成傷害的這樣一個具體的客觀的矛盾轉化為觀念中的抽象的概念的矛盾,并在思想上通過意識的控制從而達到緩和現實矛盾的目的。這樣一種宗教儀式可以說是抑制了或者緩和了人們情感活動的行為,也是一種維護和穩(wěn)固人類信心的行為方式。人們因此相信,如果發(fā)現或預知到會帶來危險的外部力量,就可以通過某些儀式來避免或者降低它所帶來的危害,甚至還能通過儀式來駕馭這些力量。“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表演巫術時,是用一個象或旁的東西來象征所要加害的人,然后加以損傷或毀壞,這種巫術也是最顯然地要表現恨與怒。”[3]巫術最早是運用于人類的生產活動的,在原始狩獵時期,狩獵成果是一個群體的飲食保證。人們希望每次出去狩獵都能有所收獲,于是,在狩獵活動之前會再現他們的狩獵情形以達到影響現實中將要進行的狩獵活動并順利完成的目的。到了農耕社會,巫術也相繼繁衍下來。在這一時期,人們主要運用巫術來戰(zhàn)勝各種自然災害,這種巫術表現就是射日射月神話中的深層隱喻。史詩或神話中,英雄搭弓射日月的動作行為“極為可能描摹了巫師祈雨儀式帶有夸張色彩的象征性動作”,[3]是人們戰(zhàn)勝干旱愿望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麻山苗族的喪葬儀式中也存在有類似射日月的這種以“射”這種行為為主,以人的幻想物為對象的這種象征性的儀式,即在送靈上山的時候,在亡靈的前方會有一個孝子手持弓箭向前方或左右方不斷做出射箭的動作,據東郎所說:“這是在射殺阻擋道路的野獸或者是其他的生物,為亡靈行方便的行為。”但是,結合《亞魯王》與麻山苗族喪葬的整個儀式,送靈的這個程序目的是讓亡靈在祖先的帶領下沿著遷徙路途回到祖先故地,那么,做射箭動作的孝子所扮演的就是帶領亡靈回祖先故地的亞魯,其射箭的行為就是模擬亞魯從故鄉(xiāng)遷徙而來時射殺敵人的行為,其目的也是想要通過此種行為來避免旁物阻擋亡靈回歸。
苗族很早以來就對金銀喜愛有加,在明代史籍中開始出現了關于苗族佩戴銀飾的記載,郭子章《黔記》[4]中稱“富者以金銀耳珥,多者至五六如連環(huán)”。在貴州黔東南地區(qū)的女性苗族在喜慶節(jié)日的時候,會身著銀飾服飾,就其一只耳環(huán)的重量就有200克,可見其整套服飾的重量,有牛角式樣的頭飾、項圈、耳環(huán)、手鐲、戒指、腰飾、腳飾等等,據苗族人說他們甚至全部家當都拿來換成銀子為家中的女性打造這么一套服飾??梢?,苗族對于金銀的喜愛是如此深厚。史詩《亞魯王》中,天上的日、月是苗族人用金子和銀子打造而成的,且史詩中認為日、月對人類生存繁衍、萬物的枯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的低下以及對自然的無力抗衡,人類對自然的未知和敬畏,出現了早期的自然崇拜。日、月的光亮使得人們能夠看清周圍的事物,一旦沒有月亮光亮的夜晚,人們陷入無盡的黑暗之中,對一切都產生了恐懼,因此,人們崇拜日、月。金、銀作為具有金屬屬性的物體是比較鋒利的,能夠起到防身的作用,而且銀在觸碰到有毒的物品時,其銀白的顏色會變成黑色,能有效避免人們中毒,被苗族人看作能夠阻擋“臟東西”的物品。于是,苗族人將金銀喻為日月的這種現象,折射出史詩的射日射月母題中還蘊藏著苗族人民對金銀的原始崇拜。
文章根據《亞魯王》射日月母題中的射日月英雄;射日月原因;日、月個數;射日月工具;射日月結果等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首先,《亞魯王》對苗族先民社會生活的歷史記憶。從《亞魯王》及其異文中的射日月工具——弓箭、鋼弓或者弩來看,均屬于父系氏族社會生活中男性的生產工具。從射日月的原因來看,苗族先民們對射日月的渴求是極其期盼的,多日、月造成了干旱,使得人們無法生存,這樣一種情況是苗族先民農耕生活中遭受旱災的一種折射。在造日、月一節(jié)中,苗族先民用金手鐲和銀手鐲造成太陽和月亮的夸張思維反映出了苗族在早期就有了鍛造金銀的技術。
其次,《亞魯王》對苗族先民的思維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秮嗶斖酢分械纳淙赵履割}是苗族先民在實踐生活中經驗積累的客觀反映,也是苗族社會生活中巫術運用的體現。苗族先民在史詩當中將金、銀作為造日、月材料的想象,折射出苗族人民對金、銀的原始崇拜。
[1]楊正江翻譯整理.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M].內部資料,2011.
[2]潘定智,楊培德,張寒梅.苗族古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3]王憲昭.中國民族神話母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郭子章.黔記[M].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刻本 貴州省圖書館油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