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林,夏禮斌,王李卓,陸美琴,陳月平,張斌華,張安素,趙詠莉,何春玲,孟祥健,朱 玉,胡葉子,余景紅
(1.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 內分泌科,安徽 蕪湖 241001;2.皖南醫(yī)學院 生化教研室,安徽 蕪湖 241002;3.皖南醫(yī)學院 公共衛(wèi)生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4.皖南醫(yī)學院 臨床醫(y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巨大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明顯增加。最新的調查顯示我國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9.7%[1],因此 DM的防治任重而道遠。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DM患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和致死、致殘的主要病因。隨著DM發(fā)病率不斷攀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旨在了解DM微血管病變發(fā)病的有關危險因素,為DN及DR的早期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間于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內分泌科就診并收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3例,其中男性315例,女性28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詳細詢問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壓史等,測定體質量指數、血壓,入院后完善胰島功能(空腹、餐后2 h C肽)糖化血紅蛋白(HbAlC)、血生化(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等檢測。
1.3 診斷標準 DM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WHO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妊娠、外傷、急性感染和腫瘤等合并癥者。DR診斷根據1985年中華眼科學會制定的標準[2],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請眼科醫(yī)生會診并進行擴瞳眼底檢查。DN診斷標準: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30 mg/24 h,且排除其他泌尿系統(tǒng)自身疾病者,并參照Mogensen的糖尿病腎病分期法[3],24 h尿白蛋白定量小于30 mg為正常白蛋白尿組(normal-albuminuria,NA);24 h尿白蛋白定量在30~300 mg為微量白蛋白尿組(micro-albuminuria,MIAU);24 h尿白蛋白定量大于300 mg為大量白蛋白尿組(macro-albuminuria,MCAU)。糖尿病腎病組包括MIAU組和MCAU組。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所有數據錄入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數值資料用±s,組間資料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構成比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a=0.05;各種危險因素與微血管病變的相關性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按a=0.05對所有觀察變量進行篩選分析,分析軟件為SAS 9.3版本。
2.1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視網膜及腎臟病變發(fā)生情況一般臨床資料 本組603例T2DM患者中,男性315例,女性288例,平均年齡(53.5 ±13.7)歲,糖尿病病程(5.45±6.27)年,體質量指數(BMI)(25.25 ± 4.62)kg/m2,糖化血紅蛋白(HbA1c)(10.09 ±4.45)%,GFR(174.38 ±132.01)ml/(min·1.73m2),總膽固醇(TC)(4.26 ±3.91)mmol/L,甘油三酯(TG)(1.79 ±1.81)mmol/L(見表 1)。該住院患者群中有64例(10.61%)伴有DR病變,126例伴有DN病變,其中有36例既有DR又有DN,28例(4.64%)僅有 DR 而無 DN,90(14.92%)例僅有DN而無DR(表1)。
2.2 不同蛋白尿組的2型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生率 正常組中5.23%(9例)的患者伴有DR,MIAU組中 7.92%(8例)的患者伴有 DR,MCAU組中35.57%(37例)的患者伴有DR(表2)。其中,不同蛋白尿組患者伴有DR的比例之間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A組伴發(fā)DR的發(fā)生率最低,而大量蛋白尿組DR的發(fā)生率最高(P<0.01)。與NA組比較,DN組中(MCAU組)患者組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水平均表現出明顯升高(P<0.05或 P<0.01),GFR 水平則表現明顯減低(P <0.01),見表2。
2.3 糖尿病腎病的可疑影響因素的多重logistic回歸分析 以 DN(有 DN vs.無DN)為應變量,以年齡、性別(男 vs.女)、糖尿病病程、HbA1c、血脂,以及是否合并DR(有DR vs.無DR)、高血壓病史(有vs.無)等為自變量進行多重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合并 DR(OR=6.127,95%CI:2.560 ~14.665),糖尿病病程(OR=1.123,95%CI:1.064 ~1.185)與糖尿病患者DN發(fā)生的關聯有統(tǒng)計學意義,是影響糖尿病患者發(fā)生DN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2.4 糖尿病眼病的可疑影響因素的多重logistic回歸分析 同樣,以DR(有DR vs.無DR)為應變量,以年齡、性別(男 vs.女)、糖尿病病程、HbA1c、血脂,以及是否合并DN(有DN vs.無DN)、高血壓病史(有vs.無)等為自變量進行多重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合并 DN(OR=6.299,95%CI:2.626 ~15.110),糖尿病病程(OR=1.085,95%CI:1.019~1.154)與糖尿病患者DR發(fā)生的關聯有統(tǒng)計學意義,是影響糖尿病患者發(fā)生DR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表1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數據Tab 1 Clinical data of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表2 不同蛋白尿組DR發(fā)生率及一般臨床資料比較Tab 2 The incidence rate of DR and general clinical data in different albuminuria groups
表2 (續(xù))
表3 影響糖尿病患者DN發(fā)生的多重logistic回歸分析Tab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DN in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5 不同病程對DN及DR的影響 根據微血管病變影響因素的多重回歸分析提示病程長短對DR及DN的發(fā)生至關重要(表3、4),因此本研究將資料按糖尿病病程的不同時間分為<1年、1~5年、5~10年、10~15年、15~20年、及 >20年共六個病程段組,結果顯示不論是對DR或是DN的發(fā)生,隨著病程的增加,糖尿病合并DR及DN的微血管病變發(fā)生率逐步增加,表明病程長者,其DR及DN的發(fā)病風險明顯增加(P<0.0001),見圖1,這也驗證了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
表4 影響糖尿病患者DR發(fā)生的多重logistic回歸分析Tab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DR in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是糖尿病患者(包括1型糖尿病及部分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死或致殘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中后期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4]。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通常包括DR和DN。關于DR/DN發(fā)病的詳細機制較為復雜,仍未完全闡明[5-6]。目前認為有多種因素參與了DR/DN發(fā)病過程,其中較為公認的為糖尿病的病程及糖代謝紊亂的程度,即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增加,特別是5年以上的病程,其DR和DN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此外糖代謝紊亂的程度越高,特別是長期的高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微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也明顯增加。研究認為,長期高血糖將導致蛋白質發(fā)生非酶作用的糖基化,大量過度的糖基化蛋白導致血管尤其是全身微小血管損害,主要表現為管壁的損傷、血管基底膜的增厚、通透性的增加、血管硬化、阻塞及狹窄等,進而導致DR/DN的發(fā)生[7]。
圖1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DN及DR發(fā)生例數(率)及構成比比較Fig 1 The incidence rate of DN or DR in different courses of the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s
在本研究中,我們選取皖南地區(qū)區(qū)域內到我院就診并收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對DN的發(fā)生影響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病程及是否合并DR是發(fā)生DN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病程的增加,DN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P<0.000 1),而合并DR者DN的發(fā)生率也明顯增加(P<0.000 1,見表3)。同樣,對DR的發(fā)生影響因素分析也表明,糖尿病病程及合并DN是發(fā)生DR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病程的增加,DR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P=0.01),而合并DN者DR的發(fā)生率同樣顯著增加(P<0.000 1,見表4及圖1)。DN和DR均為糖尿病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兩者之間關系受到學界高度關注,其中有觀點認為DN和DR是因果關系,也有觀點認為無論是DR還是DN,均為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病理表現。然而公認的是DR和DN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糖尿病患者DN(即有白蛋白尿)的發(fā)生率隨著DR的發(fā)生和出現而增高,而DR發(fā)生率亦隨著尿白蛋白排泄的增加而上升,同時患者DR的嚴重度亦顯著增加[3]。這種相關性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這提示DR和DN某種程度上可能存在著共同的分子發(fā)病機制。
此外,國內外很多報道也提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主要反映為HbA1c)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8-10],其認為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對微血管并發(fā)癥中DN和DR的進展起到加速作用。T2DM常伴發(fā)血脂異常,多以TG、TC、LDL-C升高,HDL-C下降為其特點。有研究表明高TG及低HDL-C水平與DR的發(fā)生顯著相關,其嚴重度與TG濃度呈正相關[11],而高TG與T2DM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蛋白尿的發(fā)生獨立相關[1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性較大,因此HbA1c反映長期血糖平均水平,國外的研究報道[13],HbAlc每降低一個百分點,T2DM 患者發(fā)生DR的危險性將降低21%,而蛋白尿發(fā)生率減少33%。
但在本研究中,對臨床資料的數據分析表明,血壓、血脂、HbA1c與DR及DN的發(fā)生無明顯相關性(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樣本資料檢測數據不是足夠大,差異性沒有顯現;②文獻報道高血壓對DR和DN的發(fā)生影響均是建立在沒有進行有效干預的前提下,而藥物控制后血壓在正常范圍內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其DR及DN的發(fā)生風險是否比單純糖尿病(無高血壓合并癥)更高,尚無文獻報道,而本研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絕大部分均在使用降壓藥物,因此其統(tǒng)計學效果不能很好體現,而血脂亦然(因為大部分合并高血脂的患者都在接受降脂治療);③HbA1c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總體血糖水平,但其不能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動,而劇烈的血糖波動對DR和DN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此時會被較為正常的HbA1c(平均血糖)所掩蓋,此外和高血壓一樣,初診DM患者因為早期未及時治療,其HbA1c均較高,而病程較長的患者因為有各種治療方案,反而血糖均值HbA1c并不太高,然而病程長加之血糖波動較大,其對DR和DN發(fā)生風險的影響并不能通過HbA1c得到體現。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血壓、血脂、平均血糖(HbA1c)對DR和DN的發(fā)病危險因素的顯著性影響,最為理想的情況是從自然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即未經任何治療的糖尿病人群中觀察發(fā)現;而隨著治療和干預手段(降壓、調脂)的完善和早期介入,以及現在糖尿病治療的愈加規(guī)范,這種統(tǒng)計學的影響已經不容易再被觀察到了。
總之,T2DM患者發(fā)生微血管病變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互相作用,加速了微血管病變(DR和DN)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對糖尿病患者早期發(fā)現、規(guī)范降糖、降壓、調脂等綜合治療以及完善相關眼底、尿微量白蛋白檢查,爭取早期發(fā)現微血管并發(fā)癥并加以干預仍是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手段。
[1]YANG WENYING,LU JUMING,WENG JIANPING,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 -1101.
[2]第三屆全國眼科學術會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期標準[J].中華眼科雜志,1985,21(2):113.
[3]MOGENSEN CE,CHACHATI A,CHRISTENSEN CK,et al.Microalbuminuria:an early marker of renal involvement in diabetes[J].Uremia Invest,1985,9:85 -95.
[4]RAMAN R,GUPTA A,KRISHNA S,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Sankara Nethralaya Diabetic Retinopathy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SN-DREAMS,report 27)[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2,26:123 -128.
[5]VELDMAN BA,VERVOORT G.Pathogenesis of renal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 mellitus[J].Neth J Med,2002,60:390-396.
[6]李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fā)病機制和治療靶點[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35(3):233 -237.
[7]HIRSCH IB,BROWNLEE M.Beyond hemoglobin A1c-need for additional markers of risk for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J].Jama,2010,303:2291 -2292.
[8]THOMPSON DM,MELOCHE M,AO Z,et al.Reduced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ith islet cell transplantation compared with intensive medical therapy[J].Transplantation,2011,91:373 -378.
[9]YAU JW,ROGERS SL,KAWASAKI R,et al.Global prevalence and major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J].Diabetes Care,2012,35:556 -564.
[10]ROSENSTOCK J,FONSECA V,MCGILL JB,et al.Similar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with insulin glargine and 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long-term,randomised,open-label study[J].Diabetologia,2009,52:1778-1788.
[11]KLEIN RL,CARTER RE,JENKINS AJ,et al.LDL-containing immune complexes in the DCCT/EDIC cohort:associations with lipoprotein subclasses[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1,25:73 -82.
[12]RETNAKARAN R,CULL CA,THORNE KI,et al.Risk factors for renal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U.K.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74[J].Diabetes,2006,55:1832 - 1839.
[13]SKYLER JS,BERGENSTAL R,BONOW RO,et al.Intensive glycemic control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implications of the ACCORD,ADVANCE,and VA diabetes trials: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a scientific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Diabetes Care,2009,32: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