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榮 莊曾淵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北京100040
脾胃學說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于《內(nèi)經(jīng)》,形成于金元時期而代有發(fā)展。李東垣宗《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有關脾胃理論,提出“脾胃為生化之源”、“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1〕的觀點,形成了脾胃學說,并在《蘭室秘藏》等著作中設眼耳鼻門專論內(nèi)外障的治療,將脾胃學說運用于眼科領域,對后世眼科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莊曾淵老師在多年臨床實踐中學習、研究和運用脾胃學說治療眼科疾病,現(xiàn)將其臨床經(jīng)驗和驗案總結(jié)如下。
脾胃學說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就是脾胃元氣論,認為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中氣不足,而中氣不足又源于脾胃損傷。故東垣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瀉,均以脾胃為中心,惟益脾胃之藥為切。東垣亦重視脾胃的升降功能在人體氣機活動中的作用,清升濁降,惟以脾胃為樞紐,并提出元氣不足,陰火亢盛的理論。
莊老師多年學習、研究《東垣醫(yī)集》〔1〕,其中收集的《蘭室秘藏》、《活法機要》和《東垣先生試效方》中都有眼病專論,其理法方藥自成一體,脾胃學說在組方和治療中起著主導作用。李東垣十分重視氣在眼病發(fā)病中的作用,在《諸脈者皆屬于目論》和《內(nèi)障眼論》中提出“夫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于目而為明”,“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因心事煩冗,飲食失節(jié),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大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以致視物昏矇。莊老師將這些論述歸納為基于脾胃學說的眼病病因病機圖(見下圖)。
李東垣提出:“凡醫(yī)者不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為目病的治療制定了治則。莊老師治療目病,基于脾胃氣虛是百病之源的觀點,十分注意保護胃氣和條達情志,并將其貫穿于治療的始終。同時根據(jù)臨床病機的不同,配合“風升生”之品升陽發(fā)散,“甘寒”之品養(yǎng)陰泄熱,“苦寒”之品清熱瀉火。莊老師常用人參、黃芪、炙甘草等甘溫之味培補元氣,治脾胃氣虛,神疲乏力,肢體酸軟,懶言少氣,自汗畏風等癥;用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等升清舉陷之品,配合甘溫益氣之參芪升舉陽氣,調(diào)暢氣機,使補氣之功更好。風藥升、散、通,尚可勝濕,使?jié)裉N于下而引起的郁熱向上透達,起到散火消滯作用。生地黃、知母有甘寒養(yǎng)陰泄熱之功,元氣虧虛,陰火內(nèi)盛,耗氣傷津血虧,甘寒諸藥與補氣藥配伍,益氣陰而瀉火,且無傷脾胃之慮。莊老師重視調(diào)治脾胃及安養(yǎng)心神,認為七情不安,心生凝滯,陰火熾盛,損傷元氣,而神明安定,則精氣自固?;鸩煌?,五臟皆安,則精華上發(fā),而目明。臨證治療元氣虧虛,陰火內(nèi)盛,伴心神不安之內(nèi)障眼病,常伍用朱砂安神丸,臨床處方不用朱砂,以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等重鎮(zhèn)安神,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等養(yǎng)心安神。
基于脾胃學說的病因病機圖
陳某,男,56歲。2012年12月13日初診。主訴:反復交替發(fā)作雙眼瞼下垂10年,左眼瞼下垂伴復視10 d。10年前勞累后出現(xiàn)右眼瞼下垂伴復視,晨輕暮重,當?shù)蒯t(yī)院做新斯的明試驗陽性,診斷為“眼肌型重癥肌無力”,給予潑尼松及溴吡斯的明,治療后好轉(zhuǎn)。以后每遇勞累即出現(xiàn)眼瞼下垂,伴或不伴復視,且發(fā)作頻率逐漸縮短。10 d前勞累后出現(xiàn)左眼瞼下垂伴復視,晨輕暮重??滔掳Y:乏力,懶言,便稀溏。檢查:右眼視力1.0,左眼視力1.0。右眼瞼裂9 mm,左眼瞼裂4 mm,左眼上轉(zhuǎn)受限,雙眼前節(jié)及眼底檢查未見異常。疲勞試驗陽性。復視像:左上方注視復視像距離最大,周邊物像屬于左眼。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中醫(yī)診斷:瞼廢;證屬脾虛氣陷,清陽不升。西醫(yī)診斷:眼肌型重癥肌無力。治則:健脾益氣,升陽舉陷。選方: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生黃芪30 g,炙黃芪 30 g,黨參 10 g,白術 10 g,升麻 6 g,柴胡 6 g,當歸 10 g,陳皮 10 g,炙甘草 6 g,葛根 15 g,防風 10 g,14劑,日1劑,水煎服。二診:2012年12月27日?;颊呱喜€下垂及復視癥狀減輕,乏力減輕,大便基本成形。檢查:左眼瞼裂7 mm,復視像距離減小。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上方去防風,14劑,日1劑,水煎服。三診:2013年1月10日?;颊咦笱凵喜€下垂基本恢復,復視消失。精力充沛,大便正常。檢查:左眼瞼裂8 mm,眼球向各方向運動正常,復視像陰性。處方:生黃芪 30 g,黨參 10 g,白術 10 g,升麻 6 g,柴胡6 g,當歸 10 g,陳皮 10 g,炙甘草 6 g,14 劑,日 1 劑,水煎服,并給予補中益氣丸口服3個月。隨診半年,未復發(fā)。
按:胞瞼在眼科五輪中定位為肉輪,屬脾所司,胞瞼與眼肌同屬于肌肉組織,胞瞼開合及眼球運動與脾氣盛衰關系密切。若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清陽不升,則肌肉濡養(yǎng)不足,而出現(xiàn)開合失用,約束失靈。對于該病的治療,莊老師主張抓住脾虛氣陷這一關鍵病機,以健脾益氣、升陽舉陷為主要治法。方中重用黃芪,補中焦脾陽之氣,促氣血生化之源;柴胡為少陽之藥,引清陽之氣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引清陽之氣自右上升,二藥并用,升陽舉陷;黨參、白術健脾益氣;當歸養(yǎng)血活血;陳皮行氣健脾,使補而不滯;葛根升清止瀉;“胃為衛(wèi)之本”,正氣虛則亦遭風邪侵襲,故加防風祛風散邪。諸藥合用,氣虛得補,氣陷得升,氣血上榮,則諸癥自愈。
曹某,女,32歲,初診日期:2012年6月12日。主訴:夜盲伴進行性周邊視野縮小10年,加重2年。家族史:妹妹有類似疾病??滔掳Y:疲乏,怕冷。檢查:右眼視力0.6(矯正),左眼視力0.6(矯正)。雙眼前節(jié)未見異常。眼底:雙眼視盤顏色蠟黃,視網(wǎng)膜血管變細,視網(wǎng)膜色澤污灰,中周部視網(wǎng)膜可見骨細胞樣色素沉積。視野:雙眼中央視島。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高風內(nèi)障;證屬脾虛氣弱,元陽不足。西醫(yī)診斷:原發(fā)性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治則:益氣升陽,溫腎培元。選方:益氣聰明湯加減。處方:生黃芪 30 g,黨參 10 g,炙甘草 10 g,葛根 15 g,升麻6 g,蔓荊子 10 g,白芍 10 g,川芎 10 g,巴戟天 10 g,14劑,日1劑,水煎服。二診:2012年7月16日?;颊咭曃镙^前清楚,疲勞感減輕,仍怕冷。檢查:雙眼視力0.6(矯正),雙眼視力及眼底檢查同前。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處方:上方加淫羊藿10 g。28劑,日1劑,水煎服。三診:2012年8月21日?;颊咭曃镙^前清楚,怕冷減輕。檢查:雙眼視力0.8(矯正),雙眼前節(jié)及眼底檢查同前。視野:雙眼中心視島較前稍擴大。處方:前方加枸杞子10 g,14劑,日1劑,水煎服。隨診1年,病情穩(wěn)定。
按:本病為“陽衰不能抗陰之病”〔2〕,元陽不足,火不暖土,脾虛氣弱,清陽不升,精不上承,清竅失養(yǎng),陽氣下陷,降濁陰于臟器,陰氣上騰則暮視罔見。方中人參、黃芪、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白芍斂陰和血,腎為元氣之根,腎陽對脾陽有溫運作用,加巴戟天溫腎培元,二診加淫羊藿,三診復加枸杞子,乃陽中求陰,氣中生精,寓補肝腎于益氣升陽之中,中氣既足,清陽上升,精氣得以上承,則九竅通利而目明。
溫某,女,47歲。初診日期:2013年5月28日。主訴:雙眼隱澀難開、不能久視1年?;颊?年前因親人過世,過度悲傷后出現(xiàn)上述癥狀。在天壇醫(yī)院已排除重癥肌無力??滔掳Y:疲乏,氣短,口干,大便干。檢查:雙眼瞼裂小,睜眼困難。雙眼視力1.0。雙眼前節(jié)及眼底檢查未見異常。舌紅,少津,脈細弱。中醫(yī)診斷:肝勞,證屬中氣不足,陰火內(nèi)盛。西醫(yī)診斷:視疲勞。治則:益氣升陽,瀉陰火。選方:神效黃芪湯加減。處方:生黃芪30 g,黨參 10 g,蔓荊子 10 g,升麻 6 g,防風 6g,陳皮 10g,白芍 15g,炙甘草 10g,知母 10g,生地黃15 g,14劑,日1劑,水煎服。二診:2013年6月13日,患者眼部癥狀明顯減輕,口干、大便干減輕。檢查:雙眼瞼裂較前開大。舌紅,少津,脈細。處方:上方去防風,14劑。三診:2013年6月27日,患者眼部不適瘥,口干瘥,二便調(diào)。檢查:雙眼瞼裂正常,眼瞼開合自如。舌淡紅,脈細。繼用上方7劑,鞏固療效。
按:患者悲傷致病,悲傷肺,子病及母,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乏源,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氣血不能上榮,致不能久視。元氣不足,陰火內(nèi)盛,耗傷陰液,故見口干,大便干。方中重用黃芪益氣補虛溫陽,白芍斂陰以養(yǎng)血,二藥配合,氣血兼顧,陰陽相得。黨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復以升麻、防風升清陽,蔓荊子祛風止痛、清利頭目,生地黃、知母有甘寒養(yǎng)陰泄熱之功,與補氣藥配伍,益氣陰而瀉火,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升陽、瀉陰火之效。
王某,女,33歲。初診日期:2012年7月3日。主訴:雙眼視物模糊6年,疼痛伴畏光5 d??滔掳Y:神疲乏力,常欲閉眼,時有便溏。檢查:右眼視力0.6(矯正),左眼視力0.6(矯正)。雙眼結(jié)膜未見明顯充血,角膜中央?yún)^(qū)淺基質(zhì)層可見邊界清楚不規(guī)則灰白色混濁,病灶之間角膜透明。右眼可見條狀角膜上皮剝脫。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中醫(yī)診斷:黑睛云翳,證屬脾氣虧虛,清陽不升,黑睛生翳。西醫(yī)診斷:雙眼顆粒狀角膜營養(yǎng)不良。治則:益氣升陽,退翳明目。選方:助陽和血湯加減。處方:生黃芪20 g,黨參10 g,當歸10 g,白芍 10 g,蔓荊子 10 g,柴胡 8 g,升麻 6 g,防風6 g,白芷 10 g,蟬蛻 6 g,蒺藜 10 g,香附 10 g,炙甘草10 g,14劑,日1劑,水煎服。二診:2012年7月17日,雙眼疼痛、畏光瘥,乏力減,夜寐好轉(zhuǎn),便溏瘥。檢查:雙眼視力0.6(矯正),右眼角膜上皮完整,其余檢查同前。舌淡,苔薄白,脈細。上方去防風,14劑,日1劑,水煎服。隨診1年,期間間斷服用上方,患者視力穩(wěn)定,角膜病灶未見明顯進展。
按:顆粒狀角膜營養(yǎng)不良為遺傳性眼病,一般無癥狀,若角膜上皮糜爛則引起疼痛、畏光等刺激癥狀,且易遷延反復。黑睛屬風輪,本病源于先天,系稟賦不足,肝精虧虛,氣血不足所致,正氣不固,風邪易侵。本例患者神疲乏力,常欲閉眼,時有便溏,舌淡,脈細弱,脾氣虛弱之象顯然,故用東垣之助陽和血湯加減以補脾氣、升清陽,輔以疏散退翳藥,以達益氣升陽、退翳明目之功。方中黃芪、黨參、炙甘草補脾益氣;當歸養(yǎng)血和血;蔓荊子、柴胡、升麻、防風、白芷大隊升發(fā)之品,升提下陷之清陽,又以蔓荊子、白芷清利頭目,祛風止痛;白芍斂陰益營,取“諸酸之物,能助陽氣”之意,又防升發(fā)太過傷陰;蟬蛻、蒺藜退翳明目。元氣既充,清陽以出上竅,目得濡養(yǎng)而明。
[1]李東垣.東垣醫(yī)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
[2]倪維德.原機啟微[M].薛己,校補.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