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wèi)峰
教育改革已經(jīng)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高中語文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什么是語感?語感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語言能力的一項基本技能的實際運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雖然希望學生主動學,但往往都是以“教師的教”為主角的,即教師唱獨角戲。師生一味追求政治考試的分數(shù),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被抑制狀態(tài),學生的筆記本變成教師備課本的完美翻版。這樣,學生到了高中,就經(jīng)常感到語文難學,并且在學習中易產(chǎn)生分化章節(jié)。所有這些把新一輪課程改革推上歷史舞臺。
學生現(xiàn)階段需要培養(yǎng)的語感,主要如下:(1)領會詞句的語感;(2)選用詞句的語感;(3)修改詞句的語感;(4)鑒賞詞句的語感。這四種語感內部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嚴格區(qū)分,運用時往往是綜合的而不是孤立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必須加強綜合訓練。
1.在閱讀中形成琢磨文句的風氣
一個詞,一句話,什么含義,什么作用,經(jīng)常揣摩,不輕易放過,這是語感訓練最基本的方式。這一點在現(xiàn)行的語文課堂里抓得不夠實,其實在整體感知下最主要的是揣摩字句。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句中“漏”字有何妙處,它與這句話所用的修辭有何關系,與當時的環(huán)境、作者的心情有何種聯(lián)系呢?經(jīng)過揣摩知道,正是因為“漏”,燈光不強,所以“沒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與當時談月輝映下的荷塘相適應,正符合作者那“談談憂愁”的心境。這樣既領會了此字的妙處,又對修辭的用法、全文情感基調有了把握。
2.在積累詞匯中增強語感
積累的詞匯多了,語感自然會增強。積累詞匯的途徑有多種,課堂、廣播、電視、報紙等都是積累詞匯的最佳途徑。課外大量地閱讀、視聽,就是學生自覺不自覺積累詞匯的過程。
3.重視朗讀對促進語感的作用
朗讀能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增強語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钡仨毚舐暲首x,必須理解閱讀的單詞句子。正如王守仁所說:“務會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絡澤反復。抑揚其音節(jié),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自日開矣。”課堂上,教師要發(fā)揮朗讀功效,讓學生充分地閱讀,不能以講解代替朗讀。
4.在寫作中養(yǎng)成鍛煉文句的習慣
用一個詞,造一句話,都要反復斟酌,一絲不茍,這是語感訓練的重要方面。寫文章要考慮選擇這個詞的最好表達,組織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句子;成文以后,還要讀幾遍,檢查用詞是否完整,句意是否準確,句子與句子之間是否連貫,發(fā)現(xiàn)不恰當?shù)脑~句要加以修改。這樣能增強語感,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力。學生自改作文,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學生互批,不僅能提高積極性,更能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高寫作水平。
5.組織各種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的聽說活動
聽話和說話都受時間的限制,需要人們及時對話語作出快速反應。聽話要邊聽邊領會,話一落音,就來不及了。說話要邊想邊說,說得快就要想得快,有時也可以要求“讓我想一想”再說,或者說得不恰當再重新說,但都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一定的反應。因此,組織各種聽說活動,包括聽講、聽報告、聽發(fā)言、復述課文、口答提問及演講、辯論、講故事、作讀書報告等,這些需要臨時領悟、選用或者修改詞句,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課前三分鐘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每節(jié)課那短短的三分鐘將鍛煉學生的口才。開始時學生會有些不適應,效果也不好,但隨著訓練次數(shù)的增多,效果會愈來愈顯著。
6.提高思想認識和豐富生活經(jīng)驗有助于增強語感
思想認識提高了,生活經(jīng)驗豐富了,在讀寫聽說中,就會想得更深,對詞語的領悟更快,選用詞語更恰當、更豐富。
素質教育是一個宏偉的全方位的工程,但她的落實必須從每一件具體工作做起。高中語文教學中,只要落實學生積極思維的各項工作,學生就一定會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就會與當今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相吻合。總之,只要教師和學生充分重視,多角度開展語感訓練,學生的語感就會不斷增強,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