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南通大學附屬中學,江蘇 南通 226019)
1.通過品味語言、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學生文言文分析鑒賞能力。
2.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形色宛然、具體可感的表現(xiàn)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
3.體味作者由秋聲引發(fā)的人生感嘆,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的核心情感。
1.學習作者摹寫秋聲、化抽象為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
2.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fā)難以言盡的人生感嘆。
1.同學們,本文的題目《秋聲賦》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
(寫作對象(內容)——秋聲;表現(xiàn)形式(文體)——賦)
2.大家認為學習這篇文章,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
(如何寫“秋聲”?為什么要寫“秋聲”?)
3.重溫:
(1)時日匆匆,人心總是不耐風雨,不忍凋零,大自然的變化,牽引出多少載不動、卸不去的凄涼透骨的秋情。秋風秋雨秋花秋月曾引發(fā)無數(shù)古今文人墨客書寫下一行行或凄清或優(yōu)雅的文字。(戰(zhàn)國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三國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唐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賦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于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情。
在高中課本中,我們已學過蘇軾的《赤壁賦》。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宋代文賦的開山之作,他和蘇軾的《赤壁賦》交相輝映,代表了宋代文賦創(chuàng)作藝術的巔峰,堪稱宋代文賦的典范。下面我們就欣賞這篇千古美文。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背景介紹導入,詩歌吟唱導入等等,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漸趨理性的高中生而言,題目切入法也是一種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語文課堂導入方法。閱讀的能力需要在平時的課文(課堂)教學中逐漸養(yǎng)成,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如何把閱讀的方法教給學生,找到突破口,這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其中關注文章的題目,從題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線脈絡中心重心,在自我提問和自我解答中把握文章內容,是一種好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圍繞題目的信息進行聯(lián)想、回顧和探索是有效的課外拓展途徑。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感受文章思路。
2.討論文章脈絡。
3.再讀課文,結合注解,合作梳理文意。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文”和“言”的關系,一直眾說紛紜,不同的教學模式各有利弊,最恰當?shù)姆椒^于根據(jù)文章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體裁、長短以及注釋的詳略等。本文篇幅不長,層次清晰,注釋詳盡,意蘊豐富,所以在“言”的處理上采用了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朗讀思考、合作梳理與適時點撥相結合的方法。解決“言”的障礙,把言作為打開歐陽修思想和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把鑰匙。
1.摹秋之聲:清人吳楚材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闭页鰧憽扒锫暋钡木渥?。
(1)指讀——齊讀
齊讀時思考:A.怎樣描摹聲音的?B.寫出了“秋聲”的什么特點?C.描寫有什么作用?
(2)討論:
A.用了四個比喻:風雨聲、波濤聲、金屬撞擊聲、夜行軍的人馬聲。
胡適認為描寫聲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聲賦》《赤壁賦》《明湖居聽書》。下面,我們一起來體味其聲音描寫的精妙之處。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明確:比喻、通感
②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軾《赤壁賦》
明確:比喻、通感
③王小玉便啟朱唇,發(fā)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數(shù)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shù)遍(視覺形象)。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視覺形象)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fā)?!诹脕y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劉鶚《明湖居聽書》
明確:比喻、通感
小結:聲音描寫的方法:以聲寫聲—比喻,以形寫聲—通感。
B.秋聲的特點?
寫出了秋聲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時現(xiàn)時隱、憑虛而來撞擊物體的動態(tài)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聽到這樣的秋聲,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請從第二段中找出作者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
提示:“噫嘻悲哉!此秋聲也”;“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fā)”。
此時的秋聲,在作者的筆下,又多了一層特點:悲。
C.這樣描寫的作用?
內容: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地感受到“秋聲”的特點。結構:回答了作者聞聲“悚然”的原因,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對話。
2.繪秋之狀
(1)指讀——齊讀
齊讀時思考:A.怎樣繪其狀的?B.有什么作用?
(2)討論:
A.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四個方面來描繪秋狀;色、容為實,氣,意為虛,表現(xiàn)手法是由實入虛。
B.作用:作者繪秋狀是從自然界的景色的角度去揭示秋聲悲的原因,所以描繪秋狀還是緊扣住秋聲。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清代文學家、文藝評論家劉熙載《藝概 詩概》)——“秋聲之韻味寫不盡,以秋狀寫之”。
這種手法也叫做“烘托”:就是指對作品中的主要對象不做正面刻畫,而是通過刻畫其周圍的相關事物,使主要對象更加鮮明突出。——突出“秋聲”之悲。
3.議秋之氣:
(1)自讀找出“秋之氣”的關鍵詞:肅殺。
(2)從哪些方面,用了哪些典故?刑官、時令、兵象、陰陽、五行、五音、十二律等。
A.秋的這種肅殺之氣,古人也有種種說法,如《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狈Q秋氣為義氣,《禮記》云:“孟秋之月,征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
B.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惫糯摹扒锖髥枖亍钡?。可見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與殺戮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C.作者甚至用“傷”解釋“商”,如陶淵明的《詠荊軻》中“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用“戮”解釋“夷”。
(3)齊讀。思考:作者要寫的是秋聲,但為何又用了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秋的典故?
(4)討論:作者從各個方面極力鋪陳,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恒的悲傷。
4.抒秋之嘆:
(1)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明確: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對于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得多。因而,想想這是誰對他們的傷害,就不會去怨秋聲了。簡言之,人事憂勞對人的傷害,更甚于秋氣對草木的摧殘。
(2)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悟呢?我們結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來理解。
歐陽修為人剛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歷盡艱辛,宦海升沉20 多年。29 歲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張被貶夷陵;39 歲再度因參與“慶歷新政”被貶滁州;48 歲那一年,又被宦官誣陷,幾乎出知同州。他本來體弱多病,40 歲就白發(fā)蕭疏了。雖然自至和元年開始結束貶謫外放的生活,重新獲得朝廷重用,官職也一路升遷,但長年的政治斗爭使他感到心力交瘁。
小結:“文者,氣之所形?!保ㄋ未膶W家蘇轍),本文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轉為感慨人生,點明了題旨: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短暫、對命運無常的苦悶感慨,對宦海沉浮、對懷才不遇的自我安慰。
[設計意圖]借助于名家評論來理解作品是文學鑒賞中的重要途徑,對于這篇經典之作后人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評價,我從中選擇了三句作為本節(jié)課教學的線索,串起文章、也串起課堂,期望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逐步深入的問題引導和有效的比較拓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本文,更能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習慣,漸漸具備把握作品的能力。
1.學習作者生動描摹聲音的手法。齊讀句子。
2.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難以言盡的人生感嘆。選擇句子自讀體會。
3.課后思考:
(1)歐陽子對秋聲的體會如此精到,可童子為何聽得“垂頭而睡”呢?寫童子有何作用?
(2)“悲秋”是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主題,你認為《秋聲賦》在立意上有無突破創(chuàng)新?
(3)完成文言文閱讀《秋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