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藝術通常以對立的身份出現。當提起科學時,首先出現在人們腦中的概念就是“客觀性”。對于這個詞我們過于熟悉, 甚至沒有仔細想過對于科學它究竟意味著什么。實際上,“客觀性”這個概念的歷史還不足300年,經常被用來形容藝術的“主觀 性”也是一樣。但是科學與藝術的歷史要比 它們長久得多,而它們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像 相斥的磁鐵兩級那樣簡單。
在經過本科的科學研究訓練之后踏入藝術領域,我一直在嘗試尋找它們之間的平衡 點。回頭追溯歷史,科學與藝術的交匯與客觀性的概念同時出現在18世紀。那時,科學家借由藝術家的手為科學書籍繪制插圖。隨著機械時代的到來,科學家試圖擺脫對于藝術家的依賴,通過新興的技術手段——攝影來達到“機械客觀”。而自20世紀以來,兩者之間的關系開始倒轉,科學工具和科學理論逐漸成為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技術手段和靈感來源。斯諾在他1959年的演講《兩種文化及科學革命》中曾說,這并不是藝術可以得 益于科學的方式??茖W應當在被完全理解并且吸收之后,成為我們自身精神體驗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像使用其他熟悉的事物一樣自 然的應用科學,而不是僅僅作為一種異域舶來品。這是我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
困擾科學家數百年的問題一直在于如何觀察與紀錄。對我來說,創(chuàng)作的根本同樣是 我所選擇的觀察方式。相較于作為一個參與者,我更愿意做一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這 并不意味著我選擇了“客觀”,我認為實際 上想要達到“無意識”的“意識”本身就是一種完全的主觀意愿。所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想將我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科學實驗做一個比較??茖W實驗總是要求在嚴格控制的環(huán)境中進行每一步精確地操作:在硅片上沉積粒子,收集從樣品反射出的信號,使用軟件分 析數據。作為一個科學家需要收集所有的數 據來進行合理的推論,而作為一個藝術家, 我選作展現每一個細節(jié)來呈現這幅全景圖。在這樣的過程中,科學家和藝術家的身份融 合在了一起。
在多數情況下,科學是基于收集圖像和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或者論證命題, 這也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在藝術領域中,攝影通常被認為是具有復制現實能力的手段。不過考慮攝影截取時間的片段,去除所有環(huán)境的信息,這也是抽象的過程。它 們同樣致力于揭示現實背后所隱藏的本質。當我使用相機觀察世界時,總像是科學家在 顯微鏡下觀察他們實驗樣品的方式。納博科夫曾說:“在世界的大小比例之中,似乎在 想象和知識之間有著某個微妙的匯合點,這一個匯合點是通過縮小大的事物和放大小的 達到的,這在本質上具有藝術性?!蓖ㄟ^攝影我可以剖析眼前的現實,然后以我自己的方式重新建構。攝影不是觀看的物體或者觀 看的手段,而更像是觀看的方式。
攝影同時也是我審視自己所處境地的工具。在早期它嘗試在藝術與科學間建立一座 不穩(wěn)定的橋梁,而我的初衷并非如此。我以一種科學實驗的精神和步驟來應用這種藝術手段,檢驗科學對于我自己意味著什么。也許我所尋求的平衡點就如同海森堡不確定原理中的粒子,當位置的信息越確切時動量就變得越發(fā)無法確定,不同的是,對我來 說,這里的兩個變量就是科學和藝術。
文:/劉張鉑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