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紅磚美術館開館展的“太平廣記”于5月23日開幕。“太平廣記”由郭曉彥、張健伶策劃,高士明擔任學術主持。展覽名稱來自“宋四大書”之一的《太平廣記》。《太平廣記》以匯集民間傳奇志異為主,全書共有500卷,包含92類6970個故事,其中僅目錄就有十卷之多?!短綇V記》作為六朝至宋初小說集大成者,為宋以后的話本、曲藝、戲劇提供了可供改寫、演繹的“劇本”,聚集而為中國社會史和生活史中綿亙不絕的“在野知識”。在展覽中,藝術家白雙全、馮冰伊的作品便以《太平廣記》中的文本作為創(chuàng)作藍本,但作品本身又與這個文本不存在解釋關系。展覽以《太平廣記》作為指涉場所與創(chuàng)意時空,其旨無關“太平”,而在“廣記”,強調(diào)以“敘述”作為策展方法與創(chuàng)作策略,試圖重新啟動藝術古老的敘事潛能,召喚出藝術家作為觀象者、占卜者與記述者的身份,從歷朝歷代的“在野知識”中,激發(fā)起“征兆”、“影射”與“志異”的力量。
本次展覽邀請黃永砅、吳山專與英格、張永和、汪建偉、陳界仁、邱志杰、楊福東、白雙全、馮冰伊、郭熙十位藝術家共同參與,除藝術家的裝置、影像、行為、繪畫等作品外,這次展覽還進行了一個名為《美術館使用指南》的特別寫作計劃。策展人邀請了賈勤、惡鳥、朱等多位寫作者以誕妄的虛構(gòu)來寫關于美術館、藝術家和作品的故事,以在地書寫、就地播撒的方式,探問《太平廣記》的當下意蘊,發(fā)掘美術館空間中潛在的敘事能量,他們將在“紅磚”呆上100天,以完成這個計劃。策展人希望藝術家的作品、寫作者的文字將會把這個為期一百天的展覽構(gòu)造為一個“太平廣記”的增擬時空。在這個時空中,拆解與重構(gòu)的大門將反復開啟,符碼與敘事、影射與征兆、意象與意念將不斷地彌散、交織、聚合、變亂。
紅磚美術館的建筑方式其實為這樣一次展覽提供了更為探尋的可能,也為藝術家的“個人敘事”提供了更為獨立的空間,同時這種獨立也為觀看或者說是知識的傳播做了分區(qū),更具有一種“著作感”。像藝術家黃永砯的《三摞,一堆,一灘》與邱志杰《邱注上元燈彩圖》雖然公用一個大的空間,但是作品在敘述方式上的差別,會很容易讓觀眾去做一種“剝離”,汪建偉的《法人》被置入了更像是一個景觀空間的展覽位置,這個空間是架高的、隔離的,那么我們是否只能對此僅僅做出觀看?這個問題可以推向策展人,但是也可能是策展人推向給觀眾的。(編輯:王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