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青必
摘要:從動物保護倫理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以動物為敵的階段、以動物為工具的階段、保護動物的階段。保護動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是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狗不同于其他家禽家畜,它是自然界中唯一能信任人并能陪伴人左右的動物,其對人的忠誠與奉獻令人動容,正因為狗的這種特殊性,才導致了我們對它的保護。保護狗,一方面出于作為主體的人的責任,另一方面出于人維護自身精神品質(zhì)的需要,因此保護狗其實保護的就是人自己。保護狗是有條件的,它只是在與人的基本生存發(fā)展需要不產(chǎn)生矛盾時才有效。保護狗要以寬容、耐心的態(tài)度進行,而不能付諸暴力,它應該在“反思的平衡”中不斷獲得發(fā)展。
關鍵詞:狗肉節(jié);社會文明;動物保護倫理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10-0098-05
一、問題緣起
每年夏至日,廣西玉林人都要過一個“狗肉節(jié)”①,因為每一次節(jié)日都要屠宰上萬只狗,近年來該節(jié)日遭到了愛狗人士的強烈抵制,從而引發(fā)愛狗人士與食客之間的矛盾與沖突,2014年的沖突尤為激烈,據(jù)報道雙方在沖突中甚至已經(jīng)大打出手。縱觀每一次沖突,無論是食客還是愛狗人士都顯得有理有據(jù),食客認為這是他們的民間節(jié)日和飲食習慣,外人憑什么橫加干涉;相反,愛狗人士認為,在動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今天,為什么還有人這么狠心地屠殺和食用堪稱人類伴侶的狗。從雙方的觀點看,他們的爭辯似乎沒有多少交集,食客主要從人權的角度論證他們的生活及飲食的選擇權,而愛狗人士主要從動物保護倫理的角度論證他們對狗的保護,他們各自援用的倫理原則和規(guī)范似乎很難通約。由此在爭辯中,雙方都顯得很激憤,他們都覺得對方蠻橫而且不可理喻,而當他們的觀點得不到外界的支持時又倍感失望,覺得這么簡單的道理為何外界都不能理解。這種情緒和思維當然不利于雙方在爭辯中取得共識,結果每一年的爭辯都只能不了了之,并在往年的層次上不斷重復。在這種情況下,外力的適當介入和引導是有必要的。然而當?shù)卣婚_始就做出表態(tài),聲明“狗肉節(jié)”只是民間自發(fā)的活動,與政府沒有任何干系。這顯示出了當?shù)卣戮砣爰m紛、怕承擔責任的一貫心態(tài)。其實政府在改進和引領民風、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是有責任的,早早地撇開責任只能顯示出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不作為。作為社會智囊的學術界,也沒有多少針對此問題的言論,這至少從近年來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可以看出。其實玉林“狗肉節(jié)”涉及的是典型的動物保護倫理及其實踐困境的問題,它需要學術界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做出理性、辯證的解釋與說明,這也是學術界應該擔當?shù)囊粋€社會責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這個問題上學術界要充當意見領袖,而僅僅意味著相關的專家和學者有責任、有義務通過
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啟發(fā)、引導和加深民眾在這方面的認識,從而推動他們在一個更理性、更廣闊的層面取得共識。有感于此,本文就從動物保護倫理的角度,對玉林“狗肉節(jié)”引發(fā)的紛爭進行解釋與論證,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二、文明進步與善待動物
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僅體現(xiàn)為經(jīng)濟、科技的繁榮與發(fā)展,更體現(xiàn)為一種從人類向整個自然界不斷擴展的倫理關懷,我們最終會意識到,愛與關懷不能局限于人類內(nèi)部,而應該擴展至整個自然界,這才是文明進步的真諦,因此圣雄甘地說:“從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可以衡量出這個民族的文明程度?!?/p>
我們可以從動物保護倫理的角度,把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以動物為敵的階段。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早期也就是第一個階段,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落后以及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有限,人與動物的關系只能是你死我活的爭斗與敵對的關系。這個階段形成的早期倫理原則和規(guī)范,一方面源于族群內(nèi)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另一方面還源于人與動物的爭斗,兩方面的來源形成了早期人類倫理的二重性特點,導致人們以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面對族群和動物。面對族群,人們奉行的是基于合作基礎上形成的互助與關愛的倫理,而面對動物,人們奉行的卻是基于競爭基礎上形成的殘酷的爭斗倫理,比如在狩獵中能捕殺越多獵物的行為就越值得頌揚。因此,這個階段人的倫理關懷不可能拓展至動物界,相反還會以剝奪動物的生存與發(fā)展為優(yōu)秀的倫理品質(zhì)。
第二,以動物為工具的階段。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隨著經(jīng)濟、科技的初步發(fā)展,人類在自然界已經(jīng)占有了絕對的支配地位,盡管這時候人與動物仍存在資源競爭方面的矛盾,但動物已不再具有威脅性,它們的生存與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于人類的活動及其安排。而由于人類活動的擴大以及生存資源的有限,許多生存能力不強的動物開始因為人類的強勢活動瀕臨滅絕,幸存下來的動物也變成了滿足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工具與手段。因此縱觀這個時期的人類思想,到處都充斥著諸如“人是主體,動物是客體”、“動物的價值因人而存在”、“動物是機器”等論調(diào),即使再聰明的頭腦也未能幸免??梢娫谌祟愇拿靼l(fā)展的這個階段,盡管倫理關懷已經(jīng)從族群內(nèi)部慢慢拓展至整個人類,但它仍局限于人類內(nèi)部,動物在喪失生存與發(fā)展的主動權后,淪為了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工具和手段,甚至還淪為了人娛樂和虐待的對象,可以說在與人類的關系中動物的地位已降至歷史最低。
第三,保護動物的階段。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隨著經(jīng)濟、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資料越來越豐富,許多原本只能通過犧牲動物才能得到滿足的需要,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慢慢地找到了替代品。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鄭重反思人與動物的關系,人們越來越普遍地意識到,任意奴役和利用動物的行為,其結果危害的不僅是動物而且還有人類自己,于是人們開始懂得主動去維護和促進動物的生存與發(fā)展。這種維護開始可能出于人類利益的考慮,但慢慢地就演變成一種對動物的責任與愛,人們終于意識到,成為自然的主人并不意味著就有權利支配和奴役動物,相反,只能意味著人對動物的責任與關照。大自然賦予我們理性不是為了讓我們成為貪婪暴虐的主人,而是為了讓我們播下愛的種子,承擔起關照大自然的責任和義務,因為人是整個自然界唯一有能力這么做、因而也是唯一有責任這么做的動物??梢娫谌祟愇拿靼l(fā)展的這個階段,人的倫理關懷終于從人類內(nèi)部拓展至整個自然界,人們開始認真考慮并主動協(xié)調(diào)人的需要與動物需要之間的矛盾,開始懂得為了維護動物的生存與發(fā)展而盡量放棄人的一些非基本需要,開始認識到人對動物的維護不僅是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
如果我們在這個語境下分析玉林“狗肉節(jié)”引發(fā)的紛爭,那么我們就會得出結論,盡管目前還有很多人在食用狗肉,盡管各地的“狗肉節(jié)”可能還會繼續(xù)舉辦,但禁食狗肉、取消“狗肉節(jié)”,依然是文明社會發(fā)展的趨勢,這不僅因為食用狗肉并不是人的必不可少的基本需要,而且還因為狗不同于其他家禽家畜,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忠誠的伙伴。
三、“狗肉節(jié)”的倫理爭議及回應
在玉林“狗肉節(jié)”引發(fā)的紛爭中,支持“狗肉節(jié)”的人經(jīng)常這樣辯解:如果我們要禁食狗肉,那應該連豬、牛、羊等肉也要禁食,甚至都不應該吃肉,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不吃肉,因此我們就不應該禁食狗肉。有一位網(wǎng)友就這樣譏諷愛狗人士:“(動物)道德就是拿火腿腸喂流浪狗喂到心碎流淚,而完全不用去顧慮豬的感受?!睆膶W理上分析,這里涉及的其實是道德的普遍化問題。道德的普遍化要求我們,在道德上相同的對象在相同的條件下要作相同的對待,否則就有失于公正,比如只要是人,不管是什么膚色和性別,在道德上都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否則就是不道德?!肮啡夤?jié)”的支持者們就這樣應用道德的普遍化原則,他們認為狗和豬、牛、羊等家畜一樣,都是靠人來喂養(yǎng)并為人所用的,因此維護和禁食狗而不維護和禁食豬、牛、羊等家畜,在道德上就顯得虛偽和有失公正。但以這樣的邏輯看,我們顯然保護不了任何動物,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殺死一些動物,因此一旦我們想保護任何一種動物,都會遭到類似的反駁。這里顯然把道德的普遍化原則絕對化了。其實由于生活世界的千變?nèi)f化,人類不可能總結出一條能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因此任何一條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一旦絕對地普遍化都會導致悖論,從而最終否定自身。以追求普遍化著稱的康德道德哲學就遭遇這樣的困境,以他的觀點看,為了不撒謊我們應該向謀殺者說出其謀殺對象的行蹤,這顯然有悖于常理。因此在實踐中,我們適用道德的普遍化原則是相對和有條件的,我們通常不會把道德的普遍化原則絕對化,然后又因絕對化的困境而最終否定道德,這其實是一種利用人類理智局限做的詭辯?!肮啡夤?jié)”的支持者們就這樣不自覺地運用了這種詭辯,他們認為既然我們不可能保護所有動物,因此我們就不應該保護任何動物。事實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選擇性地保護某些動物,它們也沒有因為這個邏輯上的困境而去質(zhì)疑自己,因此單憑普通理性②我們就可以判斷,在動物保護倫理實踐中,我們不應該把道德的普遍化原則絕對化,更不應該因為這種絕對化的困境而放棄我們原有的道德原則。因此,從我們食用豬、牛、羊等家畜推出我們應該食用狗肉,或者從我們禁食狗肉推出我們應該禁食豬、牛、羊等家畜,這樣的論證既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大眾的普通理性判斷,而且這種片面追求道德普遍化的思維也忽略了建立在具體情況之上的道德的特殊性原則。
道德的特殊性原則相對于道德的普遍化原則而言,如果說道德的普遍化要求道德要具有抽象性、普適性,那么道德的特殊性則要求道德要具有具體性、特殊性,盡管道德的普遍化比較符合學理上的旨趣,但在大眾的日常道德實踐中,道德的特殊性似乎更有用也更適合實際情況,或許正因為這樣,講究實用理性的儒家倫理更強調(diào)愛的差等性③而不是普適性。動物保護倫理也一樣,我們不會對所有的動物一視同仁地進行保護,而是根據(jù)環(huán)境的特殊性以及物種的特殊性,選擇性地進行保護。一方面,我們會從維護生態(tài)平衡和人類利益出發(fā),保護那些瀕危的或?qū)θ祟愑兄匾獌r值的動物;另一方面,我們會從人的情感認同出發(fā),對那些能陪伴人的或者能引起人的美好情感體驗的動物進行保護。對狗的保護就屬于后面一種情況,它源于狗能信任人、陪伴人的這種特殊性。在玉林“狗肉節(jié)”引發(fā)的紛爭中,有一位網(wǎng)友就這樣反駁支持“狗肉節(jié)”的人:“你見過豬保護主人的么?你見過導盲鴨和緝毒雞嗎?你回家的時候那條魚會來迎接你嗎?你難過的時候那只羊會在你身邊坐著舔你的眼淚么?你遇到危險的時候哪只牛會不離不棄,死拽活拉的把你救出來嗎?”在整個動物界中,狗就是這么一種能信任人并且能陪伴在人左右的動物,它對人的忠誠與奉獻令人動容,正因為狗與人的這層特殊關系,才使我們對狗進行保護。當然狗作為動物不可能意識到我們的保護或不保護,它們也不會因為我們的殺戮而放棄其出于本能的信任和陪伴,但這絕不是我們隨意食用它們的理由,相反這應該增加了我們保護它們的責任,否則我們就是在利用狗的無意識性。保護狗,一方面,出于人的承諾與責任。這種承諾與責任并不是狗作為主體逼出來的,而是人單方面主動承擔的,因為在人與狗的相互關系中,唯有有意識的人而不是無意識的狗才有能力去承擔,而責任的唯一性又無限增加了責任的重量,正如我們成年人更有責任去保護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一樣。另一方面,保護狗也出于人維護內(nèi)心善性,提高自身精神品質(zhì)的需要。孟子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④儒家認為,殘殺動物通常會銷蝕人的惻隱之心,導致人內(nèi)心善性的流失,從而使人變得殘忍和暴虐,因此君子最好遠離充滿殺戮的廚房。殘殺狗更是這樣,因為狗是一種對人類有特別意義的動物,我們在與狗長期的相處中,實際上已經(jīng)建立了情感上的聯(lián)系與依賴,因此殘殺狗不僅會腐蝕我們的惻隱之心,而且還會損傷我們已經(jīng)建立的情感認同,從而更不利于我們精神品質(zhì)的維護。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保護狗其實保護的就是人自己,維護“狗權”其實維護的就是人權,這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
當然任何一個倫理原則和規(guī)范都是相對的,即它只是在一定條件下而不是所有條件下都有效,動物保護倫理也一樣,它提倡的倫理原則與規(guī)范也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效。我相信再虔誠的動物保護者,也不會允許動物的生存、發(fā)展權高過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權,因此保護動物只是在與人的基本生存、發(fā)展權不產(chǎn)生矛盾的情況下才有效。在保護狗這一問題上也這樣,它是相對和有條件的,這種相對和有條件是通過比照人的需要得到確認,它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當狗的基本需要與人的基本需要產(chǎn)生矛盾時,我們應該優(yōu)先考慮人的需要?;拘枰侵富镜纳媾c發(fā)展需要,它是任何生物生存與發(fā)展的前提。在現(xiàn)實中狗的基本需要與人的基本需要有時會產(chǎn)生矛盾,這時我們當然不可能犧牲人的需要去滿足狗的需要。因此當有狗傷人甚至威脅到人的生命時,我們就有必要剝奪狗的生命,而不會任其傷人;當生存資料極為有限的時候,我們也會優(yōu)先滿足人的需求,而不會不顧人的需求去滿足狗的需求,否則保護狗不僅不會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相反還會走向道德的反面。二是當狗的基本需要與人的非基本需要產(chǎn)生矛盾時,我們應該優(yōu)先考慮狗的基本需要。人的非基本需要是指人的那些可有可無的、不會影響到人的基本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以及那些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其他代替品來滿足的需要。當人的非基本需要與狗的基本需要產(chǎn)生矛盾時,我們應該依據(jù)動物保護倫理的原則優(yōu)先滿足狗的基本需要,比如我們不能僅僅為了娛樂而虐待狗,不能僅僅為了享口福而食用狗。從這個角度看,玉林“狗肉節(jié)”中那些為了向愛狗人士索取高價而虐待狗的商販⑤,自然極為野蠻和令人厭惡;那些僅僅為了過節(jié)或者為了享口福而食用狗肉的食客,也違背了動物保護倫理的原則。因為若是為了基本的營養(yǎng)需求,他們完全可以通過食用其他食材來滿足,比如食用魚類或者專門豢養(yǎng)用來食用的家禽家畜等,何況這些食客中很多人顯然已經(jīng)是營養(yǎng)過剩。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早期,由于物質(zhì)資料極為有限,人類為了生存與發(fā)展不得不廣開食源,食用各種各樣所能食用的動植物,這是必要也是情有可原的,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科技的發(fā)展,我們的物質(zhì)資料越來越豐富,生活越來越富足,在這種情況下,不食用那些瀕危的或者對人有特殊意義的動物,則是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越是文明和發(fā)達的社會,其食用的肉類反而越是單調(diào)。
四、寬容及反思的平衡
道德與法律雖然同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但兩者的本質(zhì)卻是不同的。法律由國家立法機構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并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因此具有硬約束的特點;而道德一般是民眾在長期的實踐與交往中自發(fā)形成的,并通過社會輿論保證實施,因而具有軟約束的特點。盡管法律與道德約束和規(guī)范的可能是同一對象,但它們卻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本質(zhì),因此我們不能以法律的方式要求道德,也不能以道德的方式要求法律,否則我們毀掉的可能同時是道德和法律。道德具有自發(fā)性、軟約束性的特點,它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以一種相對寬容、靈活的態(tài)度和方式實施,而一旦它放棄這些轉(zhuǎn)而采用一種暴力的不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的方式時,它就喪失了道德的本質(zhì)與特點,從而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法律也一樣,當它不走法定程序或者放棄它的強制力時,它就已經(jīng)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法律了。道德的軟約束性要求我們在評價和促進道德時,要以一種相對寬容的態(tài)度進行,對于違反道德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社會輿論加以譴責,但卻不能付諸強制力,除非它已經(jīng)演變成違法行為;當我們想促進某一道德時,我們可以勸告和說服人們,但同樣不能付諸強制力,除非該行為已變成法律上的義務。這就是道德的寬容性,它源于道德生活中我們對人的意志自由的尊重,沒有這一點,道德將不成其道德,在這個意義上,寬容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則之一,它可以說是道德的道德。因此保護狗作為一種動物倫理原則,就應該以一種寬容的而非暴力的方式進行,在玉林“狗肉節(jié)”引發(fā)的沖突中,有些愛狗人士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據(jù)報道,在一次與食客的沖突中,一名食客的嘴被打得鮮血直流。⑥這種以暴力的方式進行的愛狗、護狗行動,已經(jīng)失去了道德的意義。一方面,暴力不可能使食客變得道德(盡管也有可能暫時嚇住一些食客),相反地,還會激起他們的強烈反抗,從而導致護狗行動更難實現(xiàn);另一方面,暴力也會使愛狗人士變得不道德,本來他們是出于善心并為道德而來的,其行為原本也是有道德意義與價值的,但因為暴力,使得這一切都變了味,從而最終走向了道德的反面。
我們應該看到,玉林“狗肉節(jié)”之所以引發(fā)難以解決的沖突與糾紛,有其復雜的歷史與文化原因,了解這些或許能讓我們在保護狗這一問題上變得更加有耐心。
第一,在我國很多地區(qū)的飲食傳統(tǒng)中,狗是一種比較悠久的食材。目前我國很多地方依然有冬季食狗肉的習慣,因此不光是廣西玉林,其他地區(qū)也有類似的狗肉節(jié),比如江蘇的“沛縣狗肉節(jié)”、浙江的“金華湖頭狗肉節(jié)”,這些地方甚至已有上千年的食狗肉的傳統(tǒng)。第二,在我國的文化中,狗多以貶義的形象出現(xiàn),比如狼心狗肺、雞鳴狗盜、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狗血噴頭等。盡管現(xiàn)實中我們也不乏狗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但這似乎也很難改變狗的這種文化形象,其中的緣由筆者也甚感迷惑。這種根深蒂固的飲食傳統(tǒng)以及污名化的刻板的文化形象,導致很多人在情感與直覺上都難以對狗進行保護,這種情況一時難以改變。但我們應該明白,根據(jù)動物保護倫理以及文明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改變對狗的這種負面認識,并樹立起愛狗、護狗的意識與觀念,只是我們不能操之過急,以為單憑謾罵和暴力就可以在短期內(nèi)實現(xiàn)。因為一種道德觀念的養(yǎng)成,既要依靠理性論證,又不能忽視人們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直覺判斷,借鑒羅爾斯的方法,它應該是在“反思的平衡”⑦中不斷獲得發(fā)展。反思的平衡表明,生活中我們會時常碰到一些道德上的直覺判斷,它們可能跟我們理性分析的結論相沖突,這時我們就需要一種平衡,既需要根據(jù)理性分析的結論糾正我們的直覺判斷,又需要根據(jù)直覺判斷修正我們的理性分析結論,從而不斷縮小理性分析與直覺判斷之間的差距,達到一種我們在理性與情感上都可接受的平衡。反思的平衡提醒我們,在保護狗這一問題上,一方面,我們要根據(jù)文明社會的要求以及理性分析的結論,否定甚至譴責食狗、虐狗的行為(主要針對的是行為),否則社會陋習將無法改變,文明社會也無從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尊重歷史傳統(tǒng)、尊重人們長期形成的情感與直覺判斷的基礎上,給予食狗者一個寬容的改變其行為的時間與條件(主要針對的是行為者),否則再文明再有理的道德觀念,也不會得到人們出自內(nèi)心的尊重。因此正確的愛狗、護狗活動,應該以寬容、耐心而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我們可以聯(lián)合愛狗人士向人們宣傳愛狗、護狗的理念,可以聯(lián)合相關社會力量發(fā)起愛狗、護狗運動,可以籌集善款成立愛狗、護狗的基金和協(xié)會。我們也可以曉之以理,勸說食客和狗販子,甚至可以對他們表示憤怒,但不能集結起來對他們實施暴力。我們應該相信,若是真理總有一天會被大部分人接受,我們只是需要多點寬容、多點耐心。我們應該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愛狗、護狗的意識與觀念慢慢滲入人們的心中,并最終有一天外化成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倫理原則和規(guī)范。
注釋
①玉林“狗肉節(jié)”全稱叫玉林“荔枝狗肉節(jié)”,是廣西玉林近10年來在民間興起的一個節(jié)日,據(jù)說選擇在一年最熱的一天吃荔枝和狗肉,能起到“以陽制陽”的保健作用。②普通理性即普通人的或者大眾的知性、理性,相對于形而上學的理性而言。[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55頁。③愛的差等性認為,應該有條件、分遠近親疏地去愛,而不是無條件、一視同仁地去愛。④孟軻:《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頁。⑤《狗販虐狗逼愛狗人士高價買狗》,《法制晚報》2014年6月20日。⑥《玉林狗肉節(jié),食客被打傷》,《深圳商報》2014年6月23日。⑦[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20頁。
責任編輯:思齊中州學刊2014年第10期早期《老子》文本的演變、成型與定型——以出土簡帛本為依據(jù)2014年10月中 州 學 刊Oct.,2014
第10期(總第214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