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
(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有色地質(zhì)勘查局物理探礦隊 ② 新疆中瑞有限公司 烏魯木齊830011)
本區(qū)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天山-興蒙地槽褶皺帶西北段,西準噶爾界山與準噶爾盆地的交接地帶。構造位置屬于準噶爾界山華力西褶皺帶扎依爾-達爾布特復向斜東段之南翼。區(qū)域出露地層有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第四系。
奧陶系:在圖幅南西部,與上覆的志留系地層為斷層接觸。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奧陶統(tǒng)科克沙依組(O2k),為一套中基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建造
志留系:在圖幅南西部沿達爾布特斷裂分布,與上覆的石炭系為斷層接觸。出露地層主要為下志留統(tǒng)恰爾尕也組(S1q),為一套正常沉積巖、火山碎屑巖建造。
泥盆系:在測區(qū)西北部小面積出露,為中泥盆統(tǒng)庫魯木迪組(D2k),巖性主要為砂質(zhì)礫巖。
石炭系:是該區(qū)的主要地層,包括下石炭統(tǒng)的三個組:希貝庫拉斯組(C1x)、包古圖組(C1-2b)、太勒古拉組(C2t)。分布在達爾布特斷裂兩側(cè)、包古圖銅金礦地區(qū)。巖性為一套遠離火山中心的濱海-淺海相噴發(fā)沉積建造。
二疊系:出露面積較小,主要出露早二疊統(tǒng)赤底組(P1ch)、哈爾加烏組(P1h)和卡拉崗組(P1k),上二疊統(tǒng)庫吉爾臺組(P2kj)。為一套陸相粗碎屑巖、陸相酸性-中酸性火山巖建造。
侏羅系:分布于包古圖河東部,面積不大,分為三個組。下侏羅系八道彎組(J1b)巖性為砂巖、泥巖及礫巖。中侏羅系三工河組(J2s)巖性為砂巖、泥巖。上侏羅系齊古組(J3q)巖性為砂巖、泥巖及礫石等。
白堊系:分布于包古圖斑巖銅金礦東南部,分為兩個亞組。下亞組(K1ta)巖性為砂巖、泥巖、礫巖;上亞組(k1ta)巖性為砂巖及泥巖。
礦區(qū)內(nèi)出露面積最多的是巖體,地層僅在測區(qū)的東部、北部、南西邊緣和少量出露。測區(qū)出露地層為石炭統(tǒng)包古圖組(C1-2b),是一套以中基性火山碎屑巖為主、少量火山巖建造。測區(qū)構造相對發(fā)育,主要以近東西向斷層為主,北西向、北東向、南北向斷裂為輔,這些斷層主體位于巖體中;而測區(qū)內(nèi)這些斷層皆是北西西向區(qū)域性壓扭性斷裂(F1)所派生出的次級構造,多具有壓扭性平移的特點。
此外,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小斷層,規(guī)模在200~800m,地貌上多以線性溝系為特征,局部斷層將巖脈錯開;這些斷層多以左型平移剪切性質(zhì),少量具有壓扭性特點,是東西向主體構造應力作用后期所派生的次級構造。
2013年通過對I號含金蝕變帶深部坑道和鉆探的施工,了解到在I號含金蝕變帶中間見寬約10~60 cm的構造泥化帶,該構造產(chǎn)狀穩(wěn)定,在15°~25°∠70°~75°,且該構造東部被一條小斷層錯段,并未向東側(cè)延伸。該斷層為正斷層,自東向西泥化帶逐漸變窄,上圖為坑道中構造泥化帶。
在金礦區(qū)在黑云母斜長花崗巖中可見花崗巖與山長玢巖的包裹體,可推測巖漿活動最少活動過兩次。包裹體粒徑在0.02~0.5m,呈次圓-橢圓狀不規(guī)則分布。南部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與山長玢巖脈局部巖石中與裂隙可見到電氣石,呈團塊狀和侵染狀分布,尤其在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與黑云母斜長花崗巖交界帶,閃長玢巖脈出露較多,且破碎,脈體中電氣石多以團塊狀,粒徑在0.1~30cm。局部偶見孔雀石和黃銅礦,巖體中未見。
對金礦化帶通過1∶2000地質(zhì)測量,初步確定了礦化區(qū)域。就本區(qū)來說,與金有關的礦化主要集中在構造破碎蝕變帶和石英脈中,在局部閃長玢巖脈中也有。主要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毒砂化和碳酸巖化有關,在巖石中黃鐵礦化蝕變成強褐鐵礦化形成的小晶洞越多金的含量就越高。全區(qū)出露巖體裂隙面普遍見高嶺土化、碳酸鹽化,且碳酸鹽化較多。
通過地質(zhì)勘查工作,對礦區(qū)進行了1∶2000地質(zhì)填圖,在地表巖體中圈出2條含金蝕變帶,編號為Ⅰ號金礦化帶和Ⅱ號金礦化帶。后經(jīng)2013年修訂將Ⅰ號金礦化帶東部劃分為III號含金蝕變帶。
Ⅰ號礦化帶寬約80m,長760m,主要為構造破碎蝕變型,走向約300°。強蝕變礦化帶寬約5m,弱蝕變礦化帶寬約10~15m。且北傾,傾角約64°~82°。Ⅰ號礦化帶蝕變多以褐鐵礦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為主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毒砂化為次之。
Ⅱ號含金礦化帶寬約60m,長360m,主要為石英脈型,走向約270°~300°。石英脈寬8~70cm,走向近平行礦化帶走向,產(chǎn)狀在23°~45°∠65°~81°。石英脈長短不一,長的在4~6m,短的約幾十公分。脈體局部被錯斷,在TCⅡ-8中石英脈與閃長巖脈被后期走向約20°小斷層錯斷,斷距60cm,上盤上升為正斷層,斷層產(chǎn)狀在200°∠45°。
III號含金礦化帶寬約60m,長450m,主要為石英脈型和構造蝕變型,走向約270°~300°。金礦(化)體主要集中在III號蝕變帶中部,走向近平行礦化帶走向,產(chǎn)狀在190°∠86°。石英脈多為后期熱液分異,且多沿裂隙產(chǎn)出,長的在0.5~400m。脈體局部被錯斷,在III號坑道中石英脈與閃長巖脈被后期走向約192°∠64°小斷層錯斷,斷距50cm。石英脈多以裂隙產(chǎn)出,近乎平行,間隔在0.6~1.5m之間。
由于2013年度深部工作主要有坑道和鉆探工程。其中坑道共開三個口,編號分別為Ⅰ、Ⅱ、III號,坑口坐標見表1??拥篮豌@探主要工作量在Ⅰ號蝕變帶上,由于時間原因Ⅱ、III號蝕變帶為附帶勘探。根據(jù)巖金礦規(guī)范對坑采1~3g/t為低品位礦體,大于3 g/t為高品位礦體,其中更具甲方要求對1~2g/t為低品位礦體,大于2g/t的為高品位礦體。最低可采厚度為0.8~1.2m。Ⅰ號坑道共見三條金礦體和一條金礦化體,Ⅱ號坑道在YDN中見一條寬約0.1m石英脈金礦體,III號坑道見三條相互近平行的且寬約0.1~0.2m的石英脈,脈體間距0.5~1.5m,其中兩條為金礦體。
鉆探共施工了7個,其中在Ⅰ號蝕變帶共見一條金礦體和4條金礦化體,Ⅱ號蝕變帶共見一條金礦化體。金礦(化)體寬度不寬,且軸夾角40°~60°之間,礦(化)體均為隱伏礦體。礦區(qū)金礦(化)體分屬不同成礦期,可以從礦(化)體中是否含有黃鐵礦和多少可以看出,且產(chǎn)于不同層位。礦體成透鏡狀坑道各工程礦體見表1。
表1
礦體坑道深部特征:
Ⅰ號坑道共見兩條金礦體和一條金礦化體,其中Ⅰ-1長約400m,平均寬約1.31m。礦體產(chǎn)狀基本穩(wěn)定,在200°~216°∠74°~82°之間。礦體形態(tài)成豆莢型。礦體多以破碎成顆粒或粉末狀,受后期構造擠壓、膠結(jié)形成致密的可塑性泥砂狀集合體。金多以游離金為主,多賦存于巖石裂隙中,為后期熱液傾入,將有用組分帶入富集。
自西向東,礦體主要以蝕變破碎石英細脈為主,脈體穩(wěn)定,在CDE1轉(zhuǎn)變?yōu)槲g變破碎帶型,蝕變帶成棕黃-大紅色,與圍巖有明顯的色差和結(jié)變構造變化特征。
金礦體主要蝕變?yōu)楹骤F礦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為主、毒砂化、綠泥石化等次之。
Ⅰ-2金礦體為含礦熱液體后期沿構造裂隙侵入成礦,故礦體產(chǎn)狀難辨,品位不高,但礦體相對較寬,約1.9m,。由于該礦體右側(cè)及坑道ⅠCD(Ⅰ號主巷道)未見含礦體,左側(cè)未工程控制,經(jīng)礦體外推,右側(cè)1/2尖、左側(cè)1/2平推,該礦體長約50m。黃色蝕變?yōu)榱严睹?,假厚度。實際裂隙寬約5~10mm。
礦體主要受后期構造控制,在坑道中可見真厚度。0.1~0.6m的構造泥化帶,泥化帶有很強的塑型性,且該斷層產(chǎn)狀穩(wěn)定20°~30°∠72°~82°之間,根據(jù)坑道斷面上擦痕判斷,該控礦構造為正斷層。斷層往東泥化帶變寬,往西逐漸變窄。且經(jīng)在測區(qū)東部實地探勘,推測該斷層被一條方位約50°的平移斷層錯斷,并未一直向西延伸。
(1)Ⅰ號含金蝕變帶中,礦體主要與后期構造有關,局部礦體集中在黑云母花崗巖蝕變裂隙中。
(2)礦體主要集中在構造裂隙中或接觸帶上,且脈體受后期構造破碎,形成容礦通道,含礦氣液沿通道上升富集成礦。從以上各礦體所得共同點,礦體多為脈狀,故為構造控礦。富集處巖石蝕變強、破碎,且蝕變多以強褐鐵礦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為主,較弱的綠泥石化、毒砂化次之。
(3)從控礦橫向看,礦體全為南傾,且北傾的蝕變帶經(jīng)分析不含金。縱向看,礦體長400m,多產(chǎn)在控礦構造以南15~30m處,礦體產(chǎn)狀穩(wěn)定。
(4)從控礦空間看,礦體自ⅠCDE1為“分界線”,以東礦體中多充填蝕變破碎石英脈,以西多為構造破碎蝕變花崗巖型,后期充填的蝕變破碎石英脈很少,且兩者在ⅠCDE1交匯。
(5)金和黃鐵礦及二氧化硅共生,含金礦物顆粒極細。
(6)金礦通常沿充填有蝕變火成巖的高角度斷層分布,產(chǎn)在滲透性良好地花崗巖裂隙中,并和細粒硅化和黃鐵絹英巖共生。
(7)礦石和圍巖中含大量非正態(tài)分布的砷、銻、汞。
(8)多數(shù)工程穿脈礦體中見晚期穿插進來的石英脈、方解石脈。
(9)礦區(qū)中所見的黃鐵礦呈同生或成巖顆粒出現(xiàn)在圍巖和礦石中,另一部分黃鐵礦則是在金礦成礦之前和成礦期間從熱液中析出的。
(10)礦區(qū)內(nèi)多以白色到乳白色,脈體無蝕變、破碎、無黃鐵礦且脈體于圍巖無褐鐵礦化都不含金。
(11)以形成乳白色自形-半自形粗粒塊狀石英為特征,經(jīng)后期構造作用,脈體破碎狀構造,氧化后呈黃褐色。由脈兩側(cè)到中央依次發(fā)育鈉長石、綠泥石和石英。梳狀結(jié)構發(fā)育,脈中存在少量絹云母多含有金。
(12)煙灰色石英呈細脈狀和網(wǎng)脈狀,這類石英含銀金礦包裹體。沿石英脈與圍巖界面分布著毒砂、黃鐵礦和方解石。
(13)Ⅱ、III號含金蝕變帶中多以石英脈為主,脈體窄小,多成脈狀或透鏡狀,礦體主要與石英脈中是否含黃鐵礦或褐鐵礦化有關。在褐鐵礦化較強處,金含量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