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
【摘要】在世界多極化發(fā)展的今天,文化、經(jīng)濟相關交融,在傳承本國文化的同時,也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之所以取得了如今成就不僅僅依賴于自身不懈努力,與世界各國相互幫助、溝通與交流有著最為直接聯(lián)系。在經(jīng)過查閱相關權威性資料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的翻譯研究已經(jīng)從無理論過渡到多元化,當前翻譯隸屬于文化現(xiàn)象的范疇。語言存在差異的根本性因素又表現(xiàn)在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全面認識政論英語對提升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起到了積極性作用,為譯文質(zhì)量和效果的提升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以此同時,為讀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提供可能,最終實現(xiàn)文化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以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政論英語翻譯,其具有很強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英漢語言 文化差異 政壇英語翻譯 原則 思考
翻譯的直接源頭是語言,同樣也是止步于英語,翻譯活動在語言活動中和思維活動中都有體現(xiàn)。翻譯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其自身思維也必須高速運轉。人類的思維活動的共性與個性兩者相互統(tǒng)一和融合。而這重點表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思維方式不同決定了語言表達形式上的多樣性。從語言邏輯思維整體出發(fā),東方比較重視綜合運用,西方則側重于分析;具象性是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具有的特點,而西方多表現(xiàn)為抽象性;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時語言表達存在差異的根本性原因。本文充分考慮到譯文要充分依據(jù)實際情況,又要全面考慮到文化間所存在的差異,只有這樣翻譯出來的文章才能夠被讀者所接受和認可。
一、現(xiàn)狀分析
《跨文化語言學》是美國語言學家Robert Lado的著作,其初衷是為全體語言教學者服務,由最初文化比較升華到語言學的范疇,為研究翻譯文化提供了充實理論依據(jù)。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語言學模式就已然打破了傳統(tǒng)束縛上升到文化反思的層次??v觀國內(nèi)翻譯研究中,相關學者達成共識,一致認為文化的載體是語言,語言的土壤是文化,而翻譯恰恰是這兩者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語言是構成文化的前提條件,是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產(chǎn)物。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曾說過:“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绷⒆闳郑g從表面看是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但是從深層次上來說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轉換,同時也是這兩種文化有效溝通的基礎,充當著橋梁的作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翻譯研究側重于語言分析和文本對照兩個方面,忽略了語言翻譯中所涉及文化的重要性。一直發(fā)展到八十年代才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隨著文化與翻譯討論的日趨激烈,文化對于翻譯的作用和重要性得到了社會認可和重視。社會整體文化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們呼吁譯文中要具有文化元素,倘若缺乏文化元素其靈性沒有充分展現(xiàn)出來。
二、分析英漢語言文化的重要性和所存在的差異
1.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作用于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人們只能夠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才能夠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而其所使用的語種。如:漢語、英語、法語等,可以反映出當時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時代反映出來的文化特質(zhì)。文化和語言有著直接聯(lián)系,語言充當文化的載體,因此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存在差異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在認知和學習本國甚至是本民族語言時,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繼承和發(fā)展。文化不僅僅表現(xiàn)在一些特定的習俗,還囊括語言表達的視角,語言對其分類后分為:文化內(nèi)涵、篇章結構、邏輯思維、邏輯等值等諸多方面。翻譯從表面看是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但是從深層次上來說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轉換,同時也是這兩者文化有效溝通的基礎,充當著橋梁的作用。站在文化的角度上來看:“翻譯即結實,具體地說,翻譯就是在跨文化的歷史語境中,具有歷史性的譯者使自己的視域與源語本視域互相發(fā)生融合形成新視域,并用滋潤著目的語文化的語言符號將新視域重新固定下來形成新文本的過程?!狈g行為都要立足于文化視野整體,假設譯者在不遵循實際上進行翻譯,其翻譯出來的內(nèi)容過于死板,甚至誤解作者要表達的含義,只有不斷學習和更深層次了解文化背景才能夠促使語言應用能力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2.方式與語言。思維需要依據(jù)進行表達,而語言充當思維的工具。同時也是思維外化的載體,有效見證思維成果?!皼]有語言,則思維無以定其形,無以約其式,無以證其實?!彼季S和語言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但兩者之間作用的彰顯是不對等的,思維對語言有著決定性作用,思維方式的不同體現(xiàn)語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共同思維能力和思維規(guī)律是沒有國界區(qū)分的,它是人們共同的認識。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物質(zhì)世界當中,語言是人類共性的彰顯。各民族之間雖然有語言差異,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其概念、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規(guī)律來表述自身意愿。原作者與翻譯主體之間可以形成一個有效共識,而其前提條件是具有相同的思維內(nèi)容和思維規(guī)律。恰恰也是因為這種思維制約著東西方交流和溝通。書中《思維方式之矛盾》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睦的關系之所以受到阻礙,不僅是由于語言形式的復雜多樣,更是由于思維模式的差異——就是說,是由人們確定知識來源和進行有條理思維方法上的差異所造成的?!鄙鲜鲋v到的思維模式特指思維方式,是思維主體獲得知識、在加工和信息輸出的一種思維方式。例如:在漢語“一舉兩得”或者“一箭雙雕”,漢譯英則成為“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其意義是一石雙鳥,也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國家,思維方式一直,但是受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制約,在語言表達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
3.順向型和逆向型。東西方民族,在處理某件事物或者觀察某見事物過程中,其站在不同角度進行考慮,例如:以語言為切入點,對于同一事物、同一行為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民族所采用表達方式是不相同的。如: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會表現(xiàn)出您先吃、您先走,而在英語里面則相反,其表現(xiàn)為“After you”。在漢語多用“先”,英語多表現(xiàn)為“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于同一件事情,用漢語、英語表達出來的方式是不同的,其所達到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4.綜合型和分析型。人類特有的思維形式可以分為兩種:其一,分析型思維;其二,綜合型思維。分析顧名思義,就是立足整體將事物分成多個階段逐一進行論述,采用此種形式能夠觀看事物本質(zhì),而不是簡單停留在表面,但是其弊端是沒有從長遠出發(fā),只注重眼前?!熬C合”就是把事物分成各個階段的基礎之上,再把其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注重事物間所存在的聯(lián)系,既立足整體,又從長遠出發(fā)??v觀東西方,只具備分析型思維而無綜合型思維是不可能的,相反,其也不可能都具備綜合型思維而無分析型思維存在。因此,綜合型思維和分析型思維是東西方共同擁有兩種思維方式,也是社會文化的彰顯。只是受諸多因素影響如:社會習俗、傳統(tǒng)思維方式等,形成“東方重綜合,西方重分析”也是順應時代發(fā)展。endprint
三、簡析翻譯策略與翻譯原則
1.一般性翻譯策略。同其它文體在比較后得知,例如:科技英語,英漢語言文化差異在翻譯政論英語時表現(xiàn)突出。政論英語其初衷和目的都是宣揚本國或者組織相關政策、經(jīng)濟成果、取得成就,對某件事情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使得讀者在閱讀后引起感情共鳴。在政論英語中其多表現(xiàn)為抽象概念,修飾成分過于繁雜,語序結構形式各樣??萍加⒄Z則不同,它側重于翻譯的過程和結果,致力于推廣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在仔細查看后就會發(fā)現(xiàn),科技英語多表現(xiàn)為簡單句或者復合句式。其被動態(tài)句式的體現(xiàn)需要依靠于客觀實體來顯現(xiàn)。著名學者朱星說過:“兩種語言的翻譯以邏輯思維為基礎”。而概念、判斷、推理是思維重點表現(xiàn)單位,語言單位則以詞、句、語段的形式出現(xiàn)。思維和語言之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處于對立關系,思維方式直接作用于語言表達形式。這也是導致東西方翻譯存在差異的根本性原因。英語句子和漢語句子在語義表現(xiàn)上大致相同,例如:在句子中有條件、假設、原因等復合句式中,語義重心都會在結果上顯現(xiàn)出來。但是英語句子的重心。但是英語句子的重心則不相同,英語句子的中心一般在開篇就體現(xiàn)出來。例如:“Its hard to love someone who we see as an enemy,someone who kills children for profit?!敝袇s有多重含義。其一;有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我們要為那些背負血債,為謀取自身利益殺死兒童的人付出我們的愛心。其二;要我們?yōu)閲乐啬切┍池撗獋?,為謀取自身利益殺死兒童的人付出我們的愛心,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原句中不難看出“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是語義中心,在英語的表達過程中將其放在首要位置,而在漢語表達過程中將其放到了最后,從而強調(diào)前面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從整體上來看,譯文內(nèi)容都充分遵循原文,但是從漢語的結構上來說,后一種表達方式更符合當前漢語的表達習慣。
2.羅馬西塞羅說過:“翻譯不是字當句對,而是保留語言的總風格和力量?!薄鞍磾?shù)量而不是按數(shù)量譯詞”。政論英語中不能夠簡單局限于數(shù)字本身的數(shù)值,需要充分依托當時所處的情境,在經(jīng)過推敲和加工后修飾原文,不僅應當體現(xiàn)文采還要對措辭、形象等方面予以充分考慮,其語勢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出來。例如:以英漢數(shù)字翻譯為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東西方對數(shù)字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別,為了使得譯文符合原文實際情況,不曲解原文意思,保持語句流暢。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遵循以下原則為翻譯的前提條件。
(1)民族性原則。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語言表達習慣,而通過數(shù)字就能夠看出其鮮明的民族性。它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結果,翻譯過程中應該遵循不同民族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習慣,在對某些敏感數(shù)字翻譯時進行 適當?shù)霓D換,從而加深讀者的理解。
(2)通俗易懂性原則??v觀英漢數(shù)字的歷史,其數(shù)字概念的習語眾多,具有直觀、通俗易懂等特點。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已成定格。翻譯時應注意措辭,政論英語翻譯具有權威性和不可更改性,因此具有通俗性又要彰顯權威性,語言精練的同時語義明確。在處理數(shù)字時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或者地域特點進行分析,不強烈要求翻譯與原文高度一致。
(3)充分遵循形象性原則。英語中數(shù)字與其它詞組組成短語時,一般都有其特指的含義,從深層次上來說,這種含義是民族文化的彰顯。有的來源于本國的宗教文化、有的則來自于史書典籍、前人的畢生經(jīng)驗,有的則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這些數(shù)字能夠使得所要表達內(nèi)容更為形象生動。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不局限于數(shù)字本身的語義,而應該升華到與其它詞組結合后的引申意義。充分依據(jù)本國或者本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或者思維形式,倘若因為特殊原因,只能夠舍棄形象顧全大局,才不會曲解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
四、關于政論英語翻譯的思考
在政論英語翻譯過程中,概念要準確無誤。有的政論概念與國家利益、領土主權和尊嚴有直接聯(lián)系,倘若翻譯過程中沒有充分遵循事實依據(jù),其造成社會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再者政論英語關乎國家政策推行、經(jīng)濟成果、戰(zhàn)略思想等諸多方面。翻譯時更為嚴格精確,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是不能夠控制的;再有的是地理名詞和領主問題等。例如:海灣地區(qū)在伊朗和阿拉伯國家叫法是不一樣的,“波斯灣”對海灣地區(qū)的代稱,而“阿拉伯灣”則是阿拉伯國家對海灣地區(qū)的代稱。因此在譯文中就可以采用折中的辦法,將其簡單的譯為海灣地區(qū),這樣就不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從上述簡單的事例中不難看出,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文化背景、社會因素等,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結語:在政論英語翻譯過程中,應當全面認識和了解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譯者不僅僅要具有雄厚英漢民族語言和文化基礎,而且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不同的語言其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是不同的,有些東西在西方文化里面出現(xiàn)了,在中國文化中卻不存在,因此這也就需要在譯文過程中加以解釋,才不會讓讀者誤解其本身內(nèi)涵。不可否認,有些東西從表面上看具有很多共同點,但是經(jīng)過深入研究之后結果卻在意料之外。翻譯過程中要以文化背景為理論依據(jù),以原文意旨為前提條件,只有這樣譯文質(zhì)量才會有質(zhì)的飛躍,為讀者全面了解各方面知識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艾慧.英語教材中的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2]黃素瑜.認知視角下的英漢語言文化學習型詞典的宏觀微觀設計[D].福建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