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年大琦
摘 要:基于安徽農業(yè)大學近10年教學改革背景,通過大規(guī)模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了“90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和課外小組訪談教學“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認知評價狀況。面對調查中反映出的思想政治理論教材、教法、班級設置等問題,必須綜合采用多種途徑,力求突破現(xiàn)有課程教學瓶頸;同時,立足于“第一課堂”,不斷拓展和完善“第二課堂”實踐形式,形成“兩個課堂”良性互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第二課堂”; 課外小組訪談教學實踐; 認知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4-0066-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然而,在國內外多元文化滲透擴張、主流思想備受挑戰(zhàn)的背景下,“學生厭學、教師難教”成為不爭的事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形勢不容樂觀。[1]當前,諸多歷史與現(xiàn)實、主觀與客觀的不利因素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課堂”收效不佳,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為深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課堂”的針對性、實效性,安徽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早在新世紀之初便開始借鑒美國前衛(wèi)高校的成功經(jīng)驗,著手“訪談式”教學法的“第二課堂”教學改革實踐。[2]這一頗具特色的“第二課堂”實踐形式一直沿用至今,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得到師生共同好評。[3]然而,10年過去了,安徽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效果如何?課外小組訪談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相比優(yōu)勢何在?①學生對這一“第二課堂”實踐活動認知評價如何?我們并沒有確切的答案。因此,我們決定從微觀實證視角對安徽農業(yè)大學本科生進行大規(guī)模的問卷調查,以第一手數(shù)據(jù)資料統(tǒng)計檢視10年來安徽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兩個課堂”實踐活動的效果,探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系統(tǒng)總結和反思課外小組訪談教學“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以便和學術同仁交流。
一、數(shù)據(jù)來源和樣本概況
本次問卷調查采取分層整群抽樣調查法,調查選擇了安徽農業(yè)大學“90后”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全校近70個錄取專業(yè)名單中簡單隨機抽取20個專業(yè),分別對一、二年級被抽中的20個專業(yè)中的一個自然班進行整群調查。現(xiàn)場調查時,調查員隨機抽取擬調查專業(yè)中的一個自然班,抽中班級的學生全部接受調查。調查時間為2013年4月下旬。①我們事先對8名在校研究生進行調查培訓,并和所有抽樣專業(y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取得聯(lián)系,調查安排在課堂前15分鐘進行,只對抽中的實際到課的自然班學生進行調查。調查時共計發(fā)放問卷1126份,收回1115份,有效問卷1114份,有效回收率98.93%。在實際調查中,除個別專業(yè)和個別班級因排課變動做了臨時調整外,整個抽樣調查過程嚴格遵循隨機概率原則,樣本的代表性十分可靠。我們對問卷調查和數(shù)據(jù)填寫過程進行了科學的組織協(xié)調,調查對象填答認真,問卷的回答質量較為可信。整個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思想政治素質狀況以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認知評價情況三大方面。問卷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軟件系統(tǒng)輸錄和統(tǒng)計分析。本文主要利用調查問卷中調查對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認知評價情況等信息,擬采用統(tǒng)計描述分析方法,對安徽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實踐及課外訪談教學實踐認知評價狀況進行量化分析。本文涉及的變量主要有:個體特征變量,具體包括性別、生源地、年級、專業(yè)等;對思政理論課程的認知評價變量,具體包括對思政理論課程的認同、學習實踐以及對師生的認知評價等;對思政理論課程課外實踐(主要是課外訪談教學實踐)的認知評價變量。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實踐的認知評價分析
(1)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功能的總體認知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約七成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學生普遍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和應用價值,但也有部分學生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學生對學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總體感覺滿意的占52.4%,表示一般的占40.4%,另有7.2%表示不滿意,說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不容樂觀,離學生的期望值仍有較大差距。學生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態(tài)度方面,選擇“贊成,認為很有必要”的占40.6%,選擇“通過適當?shù)男问胶头绞娇梢越邮堋钡恼?6.9%,認為“不管用,沒必要開設此類課程”的僅占2.5%。表明大學生對于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比較認同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樂學、真學、善學。
(2)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力、教與學方式的認知評價 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總體印象是,認為很好和較好的占64.3%,認為一般的占32.6%,而認為較差和很差的占3.1%,表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總體評價尚可,但仍有1/3的學生不太認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意味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盡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加強教學能力、教學方法的訓練,切實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綜合能力。對于采用何種教學方式的回答,調查對象選擇“主題式討論,學生上臺講解”的占29.3%,選擇“每次課程留下部分時間、讓同學向教師提問”的占26%,選擇“教師經(jīng)常提問、師生互動交流”的占23.5%,三項合計占78.8%,而選擇“純粹理論教學、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僅占17.4%。不難看出,大多數(shù)學生反對用純粹灌輸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增進師生互動交流無疑是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努力強化的方向。反觀學生的學習方式,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采用“隨便聽聽、考前突擊”和“很少聽講、考前突擊”方式的比例最高,合計占到71%,采用“系統(tǒng)學習、認真領會”方式的僅占29%。說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大多采取了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這與前述大學生在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和應用價值時體現(xiàn)出的功利主義傾向較為相似。顯然,這種傾向受到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
(3)學生翹課情況及其原因分析 除學習方式外,學生的出勤情況也是反映他們學習態(tài)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調查顯示,回答從未“翹”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僅占37.3%(注:“翹課”即曠課、逃課的意思)。上述功利主義的學習方式以及六成多有過“翹課”經(jīng)歷的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確不夠端正,同時也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存在不少問題。那么,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翹課”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我們通過調查和個案訪談篩選出八種答案供學生備選。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原因依次是“課程內容抽象、枯燥、難懂”(占62.1%)、“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吸引力”(占50.1%)、“理論難以解釋現(xiàn)實、沒有用處”(占44.5%)和“課程內容重復、很多已學過”(占36.2%),響應百分比累計占總應答次數(shù)的64%。另外,33.2%的人選擇了“無他,就是對上課不感興趣”,26.6%的人選擇了“很容易通過,考前背背就行”,24.4%的人選擇了“人多,老師很少考勤也很少管”,23.2%的人選擇了“人多,課堂教學缺少師生互動”。不難看出,就微觀教學環(huán)境而言,大學生“翹課”的原因主要出在教材、教法、班級設置、組織管理等問題方面,當然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也難辭其咎。
(4)相關思政課程變量與個體特征變量的交叉分析 當我們將上述相關思政課程變量與個體特征變量進行兩兩交叉分析并剔除Person卡方檢驗顯著性(Sig.)P>0.05的情況后發(fā)現(xiàn):人文社科類學生對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相對差于自然科學類,而在對自我群體思想道德評價時又好于自然科學類;女生比男生更認可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加強思政理論教育,男生側重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而女生則傾向于加強道德品質教育,對自身群體思想道德評價時,男生比女生樂觀一些;一年級對思政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好于二年級,對思政理論教育的認同度也高于二年級,并且比二年級更少“翹課”,兩者相差25個百分點。
2.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訪談實踐活動的認知評價分析
通過上述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及課堂教學狀況的認知評價結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課堂”受制于教材、教法和班級設置等因素,效果不佳,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以課外小組訪談教學為代表的“第二課堂”實踐形式能否突破上述瓶頸,起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呢?下面進一步用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做出回答和驗證。
(1)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外小組訪談教學實踐的認知情況 調查對象中只有38.6%的人回答參加過課外小組訪談教學活動。因此,我們對回答參加過課外小組訪談教學活動的428名調查對象進行了后續(xù)問題的追問?;卮鹣矚g課外訪談教學活動的占72.3%,回答無所謂的占20.6%,而回答不喜歡的僅占7%。易言之,大多數(shù)學生是比較喜歡這種課外實踐形式的?;卮鹪谡n外訪談中收獲很多、較多的合計占70.3%,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對課外訪談效果持肯定態(tài)度,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對這種課外實踐形式的實效性表示懷疑。選擇訪談小組人數(shù)在“10人及以下”的比例最高,占68.2%,選擇“11—15人”的占28%,選擇“16-20人”的占3%左右??梢姡蠖鄶?shù)學生傾向于訪談小組小型化,因為人數(shù)越多,每個人交流發(fā)言的機會和時間就越少,也就起不到充分交流討論的效果。從可行性、實效性、經(jīng)濟性和經(jīng)驗性的角度考量,我們認為訪談小組以“10—15人”比較合適。學生對教師在課外訪談中組織引導作用的看法,認為可以的占61.8%,認為作用一般的占35.2%,而認為不好的占3%左右,說明大部分學生比較認可教師在訪談過程中的組織引導作用。課外訪談是為了彌補“第一課堂”大班授課的局限性,發(fā)揮小組討論互動的優(yōu)勢,為了解學生真實思想動態(tài)和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提供考察的窗口,以便增強“第一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外訪談中的組織引導作用至關重要。
(2)課外訪談主題內容的確定情況 訪談主題是現(xiàn)場訪談的靈魂和主線,它直接影響后續(xù)的訪談準備、組織、實施工作以及最終的訪談效果,因此訪談主題的確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務。對于“你認為訪談主題應如何確定”的提問,調查對象選擇“緊密圍繞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確定”的個案百分比占79.7%,而選擇“圍繞國內外熱點焦點問題確定”以及“圍繞國內外重大現(xiàn)實問題并結合課程內容確定”的個案百分比分別為46.7%和42.8%,說明大學生急切希望通過課外訪談來探討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也表明“90后”大學生較為關注國內外熱點焦點問題和國內外重大現(xiàn)實問題,他們的思想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3)課外訪談教學實踐活動的優(yōu)勢和不足分析 參加過訪談教學的學生普遍認為,訪談式教學“第二課堂”實踐形式比起“第一課堂”純理論教學優(yōu)勢明顯,學生認為課外訪談教學實踐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主題集中、小組交流、便于深入探討”、“每個人都有機會自由表達觀點”、“大家不受拘束敢說心里話”和“形式活潑氣氛融洽”等方面。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課外訪談教學實踐活動以其充分的師生互動交流而贏得了學生的青睞,說明安徽農業(yè)大學10年課外訪談教學實踐總體上是比較成功的。盡管課外訪談教學實踐活動深受廣大學生歡迎,總體效果不錯,但由于課外課時、場地、具體考核等方面沒有充分的體制保障,尚無法保證所有學生獲得類似的課外訪談教育教學實踐機會,在具體實施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不充分、課堂教學與課外訪談的銜接機制不完善、運用課外訪談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效果不佳等問題。
(4)相關課外訪談變量與個體特征變量的交叉分析 當我們將上述相關課外訪談變量與個體特征變量進行兩兩交叉分析并剔除Person卡方檢驗顯著性(Sig.)P>0.05的情況后發(fā)現(xiàn):人文社科類學生比自然科學類學生參加課外訪談的比例多10%,比自然科學類學生更加傾向于小組小型化;在課外實踐類型上,男生傾向于社會調查,女生傾向于社會公益活動;一年級比二年級更傾向于訪談小組小型化,更加認可課外訪談的收益性,也更加喜歡課外訪談活動,不過,由于入學時間和課程開設的緣故,二年級比一年級參加訪談比例多出15個百分點。
三、基本結論和進一步的思考
1.基本結論
基于問卷數(shù)據(jù)的描述統(tǒng)計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幾點基本結論:第一,盡管學生較為認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自身思想道德觀念的影響作用,較為認同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并不滿意。說明思想政治理論“第一課堂”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第二,相當比例的“90后”大學生有過“翹課”經(jīng)歷,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但他們總體上比較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大多數(shù)學生反對用灌輸式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采取了功利主義的學習態(tài)度。第三,學生“翹課”主要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內容抽象枯燥、教學方法單一、班級設置過大以及學生自身的功利態(tài)度等原因。第四,“第二課堂”10年來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安徽農業(yè)大學實施的課外小組訪談教學實踐活動總體上是成功的,值得兄弟院校借鑒,但是存在有待改進和完善的地方。第五,對上述相關變量進行個體特征變量的交叉分析發(fā)現(xiàn),部分變量在專業(yè)、性別、年級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2.進一步的思考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難教、學生厭學”的現(xiàn)狀,只有長期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的一線教師才會有深刻的體會。本次問卷調查基于微觀視角,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利用第一手數(shù)據(jù)揭示了農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共性問題,重點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厭學、教師難教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對課外訪談教學“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做了檢視和評價。調查顯示,教材、教法、班級設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制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夯實辦學條件、培育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快課程建設、豐富教材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辦法等具體途徑,力求突破現(xiàn)有的課程教學瓶頸,排除困擾“第一課堂”教學實踐的障礙性因素。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第一課堂”,不斷拓展和完善“第二課堂”實踐形式,形成“兩個課堂”良性互動,以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實踐效果。
安徽農業(yè)大學課外小組訪談教學“第二課堂”10年實踐經(jīng)驗表明,合理運用符合大學生身心特點的“第二課堂”實踐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第一課堂大班教學的不足。但是,在推行課外小組訪談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必須遵循“實現(xiàn)學生個體發(fā)展目標、黨的奮斗目標、國家與人民的需要三者統(tǒng)一”的原則來確立訪談的教育教學目標;其次必須高度重視訪談主題的科學設計和后續(xù)的組織準備工作;再次,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訪談內容,以便加深學生對于所學課程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自覺運用課程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毋庸置疑,課外小組訪談教學應該而且可以做到如下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其一,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與訪談學生的專業(yè)很好地結合起來。譬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yè)討論所學專業(yè)在中國經(jīng)濟結構轉型中的重要價值與存在問題,所學專業(yè)發(fā)展中遇到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政治問題等等。其二,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與時政熱點很好地結合起來。比如結合抗震救災、外交斗爭、食品安全、腐敗個案、爭議事件、風云人物等具體的時政熱點。其三,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訪談同學的自身情況結合起來。比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的入學適應、交友戀愛、道德法治教育等應當因校因人而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中的歷史教育應當因學生所學文理專業(yè)、興趣愛好、地方歷史而存在差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對學生的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當因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經(jīng)歷、個性等而存在差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處理好“兩個課堂”的辯證關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是“第一課堂”,發(fā)揮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其主體地位不可動搖。以各種課外實踐活動為標志的“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不可相互替代,更不能本末倒置。一言以蔽之,破除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困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單方所能奏效,更非單純憑借課外小組訪談等“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可以根本改觀的,必須形成教育主管部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單位負責人和廣大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齊抓共管的有效體制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目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困局,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注 釋
①所謂課外小組訪談教學,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圍繞師生共設的訪談主題,按照規(guī)定的訪談原則和程序,以10—15人的小組為單位,在約定的課外時間、地點展開有組織的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活動,在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討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以期達到提升“三觀”、健全人格的效果。
②感謝參與和協(xié)助本次問卷調查的安徽農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老師和同學們,特別感謝方章東教授和王光應老師的大力支持,文責自負。
參考文獻
[1] 徐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困境與對策分析[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17-21.
[2] 方章東,黃邦漢,歐元雕.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訪談式”教學法在“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中的運用[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3(7):58-59.
[3] 歐元雕,黃邦漢.讓師生共享Office Hour——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訪談式”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65-69.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