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昌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學校內涵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根本保證,為認真貫徹十八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部署,構建教育品牌,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我校圍繞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的特點,以“勵志”為主題,通過“校園勵志成美、教師勵志成名、學生勵志成才”三方面,樹立“標準建校、規(guī)范辦校、特色強校”理念,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的思路,形成了學校“學生有特長、教師有發(fā)展、學校有特色、校園有品位”的良好局面。
一、校園勵志成美
1.重視校園育人環(huán)境的建設
打造校園文化精品——勵志園。四千平方米的勵志園,主要是根據(jù)地勢的起伏,進行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配置,構筑自然典雅的園林,力求形成豐富的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在校師生學習、休閑的良好場所。勵志園內設立勵志名人榜,用于介紹校友、鄉(xiāng)賢創(chuàng)業(yè)的情況,以此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激發(fā)學生學習、求知的熱情,鼓勵在校中小學生奮發(fā)向上、努力成才。
2.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勵志人文環(huán)境
學校充分利用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力求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室一石、一墻一廊都體現(xiàn)勵志文化的引導和熏陶。學校的路燈桿上有勵志標語,櫥窗上有禮儀規(guī)范,走廊有名人名言,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教師勵志成名
1.構建和諧校園環(huán)境
學校通過積極溝通社會關系,成立了教育基金,為學校勵志文化建設奠定了經濟基礎;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的勵志教育主題和九年一貫制學校管理,創(chuàng)建和諧的家校關系。
2.引領教師向名師發(fā)展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建立教師學習培訓制度、撰寫論文獎勵制度、評優(yōu)評先制度、教學質量考核獎勵制度等措施,不斷鼓勵教師向名師隊伍邁進。學校還通過請進來、送出去、專業(yè)研修、校本培訓、教育基金激勵等措施,激勵教師向骨干教師方向發(fā)展。
三、學生勵志成才
1.儒家思想構建學校特色文化內涵
學校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為主線,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地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環(huán)保教育、感恩教育,以此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
2.開展紅色文化勵志教育
學校充分利用盧肇西烈士紀念館這一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紀念館的相關紅色文化史料為校本教材,通過節(jié)日、紀念日等,廣泛開展系列勵志主題教育活動,激勵學生奮力拼搏、積極向上。
3.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學校通過深入挖掘自身辦學歷史和文化內涵,提煉了主題明確、內涵豐富的校訓、校歌,通過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動,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重視班級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辦公室文化等校園勵志環(huán)境的建設,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勤學、守紀的合格人才。
4.通過“三助”行動,助力學生成長
與師德師風建設“163行動”主題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堅持做好每位教師資助一個特困生,幫助一個學困生,扶助一個留守生或流動生的工作,通過三助行動,讓家庭生活上有困難、學習中有障礙、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學生或進城務工的流動學生能夠感受到學校的溫暖、教師的關愛,健康成長。
針對留守生課余時間相對較多的問題,學校成立了音樂、美術、象棋等興趣小組,開放閱覽室供學生看書,在階梯教室播放學生喜歡的教育片、專題片,豐富寄宿生的課余生活;在宿舍安排親情熱線,供留守兒童定期聯(lián)絡家長,溝通親情;定期對學生進行專項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安全教育、法紀教育;定期開展緊急疏散演練、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自理能力。
通過勵志特色教育活動,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加強,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解除了外出家長的后顧之憂,辦好了人民滿意的農村教育。
(作者單位:福建永定縣陳東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