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2014年第3期
知識工作者的冬天來了
新一輪的智能機器人、網(wǎng)絡技術(shù)和自動化生產(chǎn)模式正悄悄地改寫工業(yè)生產(chǎn)和勞動力市場的版圖。全球各大學開始推廣網(wǎng)絡課程與課堂討論相結(jié)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在全球多所大學,非終身教職的教授工作量削減一半、人員削減一半、待遇削減一半。以“慕課”為標志,知識工作者的冬天來了!
《新民周刊》
2014年第11期
九問“藥兒園”
底線失守,便會出現(xiàn)太多的“想不到”——想不到“三鹿”會含有三聚氰胺,想不到“蠟筆小新”會含有工業(yè)明膠,更讓人們?nèi)f萬沒有想到的是,家長親手將孩子送進幼兒園后,老師居然會給健康的孩子喂藥,不吃就罰站,一吃就三年。幼兒園變?yōu)椤八巸簣@”。
《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第9期
韓國藝術(shù)類院校大學生
韓國和中國一樣有高考制度,韓國藝術(shù)類院校的招生考試也分為文化課考核和專業(yè)考核,且同樣競爭激烈。一旦進入了大學表演系,相對于經(jīng)紀公司藝員訓練班的高強度訓練、殘酷的競爭壓力,最大的不同是學生更多地受到校園氛圍的感染。以韓國中央大學表演系為例,學習的氣氛相當自由,有眾多畢業(yè)于歐美表演藝術(shù)名校的教授,有很多變動的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如果學生簽約了經(jīng)紀公司,或者在校外有一些好的參演機遇,還可以靈活地利用韓國便利的休學制度完成夢想。
《南風窗》2014年第2期
習慣不正常則成陋習
一人讀書,全家緊張。一般是6人圍著一人轉(zhuǎn),不少陋習開始產(chǎn)生。分數(shù)決定論,一切圍繞升學排名、高考指揮棒轉(zhuǎn),誰的話都不聽,只聽老師的,只聽班主任的;能考高分就行,能進名校就行,心中有了大方向,有陋習也放行,不少人的價值觀就此形成!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長輩,他們“親力親為”參與了這些陋習的制造,他們很久之后才知道,成才必須以德為先。人們在反思,一出社會,為什么在學校排名靠前的學生,成功率反而很低,排中間的學生可塑性、發(fā)展能力卻很強。
《中國周刊》
2014年第3期
我是女博士,我驕傲
在中國,博士被細分為男博士和女博士,并被賦予不同的意味:前者受人羨慕;后者令人“同情”,更被稱為除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種人”。社會輿論中的“女博士之殤”也許仍將繼續(xù),但那只是別人眼中的她們。真正的她們,把那扇偏見之窗關掉,輕歌曼舞,自有多彩的人生。
《民生周刊》
2014年第6期
自主招生“十公開”將出臺
近日,教育部透露,正在對自主招生作進一步的規(guī)范,并將出臺“十公開”文件加以落實。“十公開”包括:招生政策公開、高校招生資格公開、高校招生章程公開、高校招生計劃公開、考生資格公開、錄取程序公開、錄取結(jié)果公開、咨詢及申訴渠道公開、重大違規(guī)事件及處理結(jié)果公開、錄取新生復查結(jié)果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