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琴
摘要:法律行為中一個或者數(shù)個意思表示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說意思表示是構成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要件,缺乏意思表示成立,則不能構成有效的法律行為。本文從意思表示出發(fā),著重探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并簡略歸納瑕疵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
關鍵詞:意思表示;瑕疵;類型
意思表示可以分為健全的意思表示和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和表示有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出現(xiàn)了不自由的情況。意思表示真實沒有瑕疵是法律行為生效的核心要件,但在我們的民事活動中,意思表示有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成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意思瑕疵按照心理狀態(tài)又可以分為故意或者無意的表示不一致,包括表示中的瑕疵,例如真意保留、戲謔表示、通謀虛偽和錯誤。意思表示不自由,意思表示形成中瑕疵包括欺詐、脅迫以及趁人之危。
一、瑕疵意思表示類型
(一)意思與表達不一致的情況
a.真意保留。真意保留是表意人內心沒有受法律約束的意思。又分為單方面保留和為相對人所知的保留。單方面保留,即表意人當方對于表示的事項有保留不愿的意思時,意思表示不會因為這個而當然無效。但是如果表意人的保留的意思表示被相對方知道了解,這種情況下意思表示就是無效的了。我們通常認為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遵從自己內心而為的,表意人內心為表達出來的不愿意思可以阻擾意思表示的有效,這里的意思表示是沒有瑕疵的,是表意人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會因為表意人的單方保留不愿其生效而失去效力。即便表意人將自己不愿的意思告訴了無關的第三人,依然改變不了真意單方保留的效果。但對為相對人所知的保留,雖大多數(shù)可能同意意思表示無效,也是值得商榷的。
b.戲謔表示。戲謔表示是指表意人在表達時缺乏嚴肅性,戲謔表示是表意人在做意思表示的時候缺乏真實意思,而只是以其不嚴肅的意思表示來對待相對人,并且是希望相對人能認清了解自己的戲謔意思。
c.通謀虛偽表示。通謀虛偽表示是指表意人和相對人都一致同意所表示的事項不發(fā)生法律效力。這種情況在我國也被稱作‘陰陽合同。即表面表意人和相對方簽訂了一份合同,但雙方內心都一致同意,合同所載事項不會變成現(xiàn)實或者雙方都不希望合同所載事項變成有效。在通謀虛偽表示中,表意人并沒有欺騙相對人的意思,事實上相對人也沒有受到迷惑,在通謀虛偽行為中,表意人和相對人雙方通常是以通謀虛偽表示來意圖蒙騙第三方,但這個意圖不是通謀虛偽行為的必要前提。若這時候有被蒙騙的第三方,對于第三方的利益則應該受到保護,第三方可以主張通謀虛偽表示無效。
d.錯誤。錯誤是指無意而為的非真實意思的表示。這種情況下下,表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表示是錯誤的,是和意思不相一致的,其想表示的意思和實際表示的意思不一樣。羅馬法中的錯誤制度中,通常的錯誤類型包括:交易性質的錯誤、標的錯誤、數(shù)量等非重大錯誤的錯誤、當事人錯誤等。現(xiàn)代民法中的錯誤一般包括表示錯誤和動機錯誤。表示錯誤又可細分內容錯誤和表達錯誤。動機錯誤在意識形成階段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動機錯誤的情況下,表意人對事實情況有錯誤的設想,而這個設想促使他做出意思表示,但如果其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表意人則不會再做如此意思表示。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
a.欺詐。欺詐是指行為人未披露事實,將真實情況隱瞞,而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做出意思表示。
b.脅迫。脅迫是行為人欠缺行動意思,只對相對方進行心理強制,使相對方在心理強制的情境下做出意思表示。脅迫和欺詐中行為人都有故意性,不同的是欺詐中行為人的故意性具有隱蔽性而讓相對方‘甘愿為意思表示,但在脅迫中行為人的故意就很明顯了。
c.趁人之危。趁人之危是我國特有的制度,意思瑕疵中的趁人之危在傳統(tǒng)民法中被當作違背善良風俗的一種。趁人之危的構成要素包括,表意人客觀上處于危難狀況,行為人有趁人之危的故意,行為人的故意有了實際行動,表意人因行為人的行動做出意思表示。
二、瑕疵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
法律行為依法成立并生效是指已經(jīng)成立的法律行為能夠依據(jù)意思表示的內容發(fā)生法律上的效果,因此從本質上講,法律行為的有效就是意思表示的有效, 法律行為的生效也就是對意思表示品質的法律要求, 因而又稱為‘意思表示的有效要件[1]。
民法理論有三種觀點:(1)意思主義,即真實意思與表示行為不一致時,以表意人內心真實意思為準;(2)表示主義,以表意人表示行為達到的效果為準;(3)折衷主義,即以表示主義為原則,意思主義為例外[2]。本文比較贊同折衷主義說。
(一)意思表達不一致情況下的法律效力
真意保留:在真意保留中單方保留的情況下,意思表示不會因為這個而當然無效,但是如果表意人保留的意思表示被相對方所知,這種情況下意思表示就是無效的。
戲謔表示:原則上無拘束力,但是若相對方對其意思表示合理信賴的情況下,則表意人需賠償相應損失。
通謀虛偽表示:這種情況通常有法律行為的表象,但事實上卻沒有實際行動,不發(fā)生任何變化,是為欺騙第三方。當事人雙方是沒有任何理由對所載事項承認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虛偽表示無效,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比如二手房買賣為了少交稅而進行的虛偽贈與合同,雙方簽訂合同時就知道不會有合同所載事項的實現(xiàn)。
錯誤表示的后果是,表意人實際表示的事項,并不是表意人內心所想表達或以為其表達的事項。意思形成階段的錯誤表示,是可撤銷的。純粹動機錯誤一般不會使法律行為失效,除非是性質錯誤。如表意人發(fā)生了性質錯誤,而該錯誤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是重要的,他就有權撤銷其表示[3]。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情況下的法律效力
欺詐:欺詐行為下當然不直接發(fā)生法律效果,但其效力是至始無效還是可由相對人行使撤銷權撤銷,理論界可能有爭議,但本文更傾向于由相對人行使撤銷權,可以讓相對人做出符合其處境的選擇。
脅迫:脅迫行為下的法律行為是可以撤銷的。
趁人之危的法律行為同樣是可以撤銷的??傊?,法律最不認可的,則無效,法律可以接受的,則是可撤銷的,二者之間的,視為效力待定。
三、總結
意思表示是我國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核心要件,瑕疵意思表示更是意思表示中的重要部分,研究構架好瑕疵意思表示,不僅關系到民法體系嚴謹問題,更有利于民事活動的開展和私權利益的保護,希望之后瑕疵意思表示制度能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林國華,《意思表示瑕疵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2008(3)
[2]陳曉芳,《論瑕疵意思表示》.法制天地.2011(2)
[3]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