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竹子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具有優(yōu)良的結構性能,同時也作為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植物,與人類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本文通過介紹自然包含竹在內的自然材料的屬性,竹材在建筑空間與建筑表皮的運用以及竹的多元化發(fā)展,來探索竹建筑的發(fā)展歷程。
關鍵詞:竹子;結構性能;建筑空間
引 言
如今我們的城市被大量的代表時尚潮流的玻璃塔房充斥著,這其實反映出一種求新追洋的不自信態(tài)度?;蛟S我們應該在創(chuàng)作中進行反思,仔細研究本土建筑的法則,并以空間和材料為全新的表達方式加以闡釋。
竹是一種高大、生長迅速的植物,因此在許多國家,竹子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作為品質優(yōu)良的建筑材料,竹子便宜并且容易加工,因此它也是房屋建造和其他結構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
1 自然材料與現(xiàn)代建筑的基本屬性
時至今日,建造房屋的成本對于我們來說越來越高。而環(huán)境成本主要是制造材料,例如水泥的生產就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而它產生的工業(yè)廢料通常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同時也會對水和空氣造成污染。因此,將自然材料用在建筑上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事情。常見的自然建筑材料包括:巖石、草捆、竹子、積木、夯土、沙包、天然回收材料、掩土、土墻和泥磚。
這些建筑材料的優(yōu)勢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們只需要最低限度的加工的同時還能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也是再生的、自然的以及是當?shù)噩F(xiàn)有的材料,并非工業(yè)或者認為制造的。從建筑形態(tài)上來看,它們也是最能體現(xiàn)現(xiàn)代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的。
在這些自然材料之中,被頻繁的使用的就有竹子——這種在亞洲常常被當做高速公路和橋梁的建筑材料。竹子生長迅速,是一種極易更新、極端靈活的建筑材料,生長快、產量高是它的特征,因此竹材在印度被稱為“窮人的木材”。
2 自然材料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及影響
竹子作為最常用的自然建筑材料之一,常常被用作家具建造和設計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它可以看做是一種很堅硬的木材。在以前的建筑建造過程中,甚至可以把竹子代替鋼筋來使用。例如五十年代初期,俄羅斯建筑師參與建造的武漢市紅鋼城八、九街坊的紅房子里,在樓層中間的建筑結構中就是用竹子或木板與鋼筋相結合,作為支撐建筑的主體結構。
竹子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浙江一帶的主要自然資源,那么參加中國龍泉建筑雙年展的建筑師們要如何運用當?shù)氐奶厣牧蟻頌樗麄兊慕ㄖ聿誓?。日本建筑師隈研吾設計的當代青瓷藝術館,就利用了重竹搭建的三維空間框架,支撐起不規(guī)則的水平屋頂。該建筑橫跨一條小溪,溪水流經此地,進入主要河道。[1]
當然竹子作為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植物資源,并不一定要對它進行一番加工,甚至直接將他搬進建筑中,就可以影響建筑整體的氛圍。中國古今庭院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篁拂窗,清氣滿園;竹影婆娑,姿態(tài)入畫,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在寧波博物館中,王澍先生就將竹搬進了館內,只因江浙一帶庭院為其主要特征,因此為了營造庭院氛圍,我們可以在館內的走廊、甬道看到竹的身影。
3 自然材料在建筑表皮上的整合與表達
中國的西雙版納也善用竹子,特征最為明顯的就是傣家竹樓。竹樓冬暖夏涼,防潮防震,除蓋頂有時用草以外,柱子、大梁、小梁、椽子,擋板,檔梯等,全是西雙版納盛產的竹子。這種建造方式包含著傣族人民對竹樓的眷戀,同時也說明竹子在民間的悠久歷史。一個個竹樓掩映在翠竹叢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
王澍設計的寧波博物館也采用了竹子作為槍斃的裝飾。設計師一方面利用毛竹板隨意開裂后的肌理效果,已達到“自然”的藝術效果。館內的中庭是用極簡的體塊處理,與墻面的毛竹紋理的肌理效果相結合,這種將傳統(tǒng)鄉(xiāng)土建筑的材料、構造和布局方式與現(xiàn)代材料、技術的融合,在質感、色彩、形體等方面獲得含蓄的對比效果,體現(xiàn)出沖突中的和諧,對比中的統(tǒng)一,不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效果,還喚起了人們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認同。
在這個過程中墻體材料先后經過多次試驗,也曾嘗試過木板等其他材料,但最后江南隨處可見的毛竹成為最佳候選。竹的韌性與彈性和對自然的敏感,都使得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fā)生了藝術質變。另一方面借助“竹”的特性,來隱喻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文化。[2]
4 竹建筑的多元化發(fā)展
竹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我們對原竹建筑卻仍然缺乏基本的科學認識,例如竹材的強度分級和連接問題仍然在探索中;而且原竹建筑在工藝技能上頗為考究,需要多年專業(yè)的現(xiàn)場培訓,因此恐怕不能滿足如今市場的建筑需求度。同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在探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竹建筑的歷程中,人們將竹建筑的建造方式和其他材料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傳統(tǒng)的原竹結構是以竹子和泥土或是石灰為天然原料,埃塞俄比亞的一種名為Sidama的傳統(tǒng)民居就是采用的竹子和泥土。這種當?shù)靥赜械慕ㄖ问绞且粋€有縱橫交錯的竹片編織而成的大棚,并在側壁涂上泥土,屋頂蓋著厚厚的茅草。由于竹屋不設任何窗戶,所以通風和采光較差。這種建筑形式雖然不適合居住,但是在建筑師保留了改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并對其構造加以改進后,用于商業(yè)目的。
而現(xiàn)代的原竹結構則是用竹子和水泥或者混泥土,這一類型的竹建筑多以桿系結構為主。南美一帶的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為現(xiàn)代的原竹結構,這種竹屋通風、采光皆良好,并充分利用了竹子本身的結構性能,抗震性能尤為突出。原竹在經過防腐防蟲后巧妙地設計為結構柱、結構梁和屋架。
隨著建造技術的改進,這種小型的竹建筑逐漸發(fā)展擴大。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有九個場館融入了竹的元素。其中印度館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竹穹頂,而德中同行館則完全是一座由巨龍竹和竹膠合層積材共同構造的時尚建筑。[3]
5 結 語
如今,竹子作為一種建筑材料已經被人們廣泛的運用在建筑、家具中,隨著對其獨有材料屬性的了解日益增強,竹子也會與人類的文化生活結下不解之緣,中國是竹的故鄉(xiāng),養(yǎng)竹用竹歷史悠久,相信在我們的日常衣食住行中看到竹的倩影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國廣喬治.竹建筑及鄉(xiāng)村重塑——國際竹建筑雙年展·中國龍泉·2014.世界建筑,2013.
[2]王澍.自然形態(tài)的敘事與幾何——寧波博物館的創(chuàng)作筆記.時代建筑,2009.
[3]劉可為,奧利弗·弗里斯.全球竹建筑概述——趨勢和挑戰(zhàn).世界建筑,2013.
作者簡介:王菲(1990-),女,漢族,湖北武漢,碩士,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