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深厚積累的文化當中,中國古詩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古詩詞被翻譯成英語,古詩詞的翻譯也成為一種美學價值的體現(xiàn),因此,探究翻譯美學視角下的中國古詩英譯的特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對中國古詩的英譯進行研究,以探索翻譯美學視角下的中國古詩英譯的特色,希望為相關的研究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為相關從業(yè)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翻譯美學 中國古詩英譯 特色研究
隨著各國之間交流的不斷深入,文化的交流與培養(yǎng)越來越成為國際交往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如今,中西文化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普及化,如何將兩者緊密且完美地融入在一起,是古今中外學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問題。例如,針對中國古詩的英譯,中西方學者的議論雖然都是起源于哲學與美學,但是,兩者在本質(zhì)上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各自注重的層次方面也有諸多差異,所以翻譯后的情景也不盡相同。怎樣運用西方文化的美學,將中國古詩翻譯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是值得學者們深思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目前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一、翻譯美學
1.翻譯美學的含義
要想弄明白什么是翻譯美學,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美學。美學是從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出發(fā),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jīng)驗以及美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美學也是哲學的一種分支,研究的是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從而美學也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所以,顧名思義,翻譯美學就是將翻譯與美學相互結合,以語言審美及表現(xiàn)進行研究的一門理論指導性科學,包括文化研究與語言審美、語言審美方法及價值論、風格翻譯研究、中西方翻譯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概略以及英語之美和漢語之美的概括論述。
2.翻譯與美學的“姻聯(lián)”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翻譯理論史,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翻譯美學。從古至今對翻譯美學淵源的研究有著許多相關實例,例如,最早的佛經(jīng)翻譯家支謙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闡述;嚴復有“譯事三難”以及“信達雅”之論;茅盾強調(diào)“神韻”;還有郭沫若的“風韻譯”、朱生豪筆下的保持“神韻”和“神味”、錢鐘書的“化境”以及傅雷對“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概述等等。翻譯美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翻譯中的審美客體、翻譯中的審美主體、翻譯中的審美活動、翻譯過程中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再現(xiàn),以及翻譯中的審美判斷、審美標準、審美欣賞等等。美學理念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指在翻譯本質(zhì)之中參入創(chuàng)造美、咀嚼美以及挽留美;而理性認識指的是在理論基礎之上建立起思維科學與思想方法,以審美——賞美——造美為主要線路,層層對翻譯美學進行剖析。翻譯美學的培養(yǎng)有著多方面因素,比如,朗讀就可以提高對翻譯美感的培養(yǎng)。朗誦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體現(xiàn),加之對翻譯美學的朗誦,語言的美感以及樂感就會被激活。翻譯與美學是相輔相成的,在翻譯實踐的基礎上,接受美學并運用美學,就能使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中國古詩英譯
1.中國古詩
在中國深遠悠久的文化史之中,古詩一直譽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美的一種體現(xiàn)。在鴉片戰(zhàn)爭前所作的詩歌作品都稱之為古詩,從格律上看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又稱為今體詩,古體詩又稱為古風或古詩。古體詩是按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庾信的詩風,都是古詩的體現(xiàn)。近體詩又分為律詩與絕句,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古詩都具有言短意長、“活”的特點,語言具有凝練美、含蓄美以及朦朧美。
2.中國古詩英譯
在最近幾十年里,中國在古詩英譯研究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以及長足的發(fā)展,翻譯美學的融入也日益顯示出實際的成果,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翻譯美學在中國古詩英譯中的特色研究,比如開設了關于此類研究的大學專業(yè)課程或選修課程,讓學習者更加體會到翻譯美學帶來的好處。中國古詩英譯的發(fā)展歷程是長遠的,從最早期的《詩經(jīng)》開始,就有西方學者對其進行翻譯。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是首位將《詩經(jīng)》譯成拉丁語的譯者,以供西方人士學習參考。而在中國,最早介紹中國古詩的西方漢學著作是發(fā)表在《中華帝國志》上的《天作》和《皇矣》,之后多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以及美國等等,都將《玉書》翻譯成西方語言,從而為中國古詩進軍世界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活動打開了英語這扇世界窗口,使得中國文學能夠在世界文學上取得一席之地,并影響著世界文學。
三、翻譯美學視角下的中國古詩英譯特色研究
1.從文化角度看中國古詩英譯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必然會導致中國古詩在英譯中的信息錯誤及遺漏。中國古詩語言精煉,簡簡單單幾個字要傳達的情感并不是人人都能把握、領略到的,同樣,也不能僅僅以為字數(shù)少就以為情感表述簡單。所以,對于看似簡單的古詩句,其翻譯常常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也是比較復雜的。所以,在進行翻譯的過程當中,首先要了解該詩人是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創(chuàng)作,體會當時詩人在那個時代寫詩時的心情及情感感受,去領悟詩人所要表達的內(nèi)在含義,集中去體現(xiàn)對詩語言技巧的把握、理解以及處理,明白其詩的核心所在。譯者也應在對古詩原稿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懂得靈活變通,對其進行還原時能夠時刻抓住其文化內(nèi)涵的核心,由里到外地去展示詩人所作詩的“意”及“情”,這樣才能夠在英譯中對中國古詩進行完美的再現(xiàn)。
2.翻譯美學視角下的古詩英譯
中國古詩之所以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其本身具有的“美”。中國古詩中孕育著獨具一格的字美、音美、詩句美、作品的感象美、詩人的情智美、意境美以及象征美。這些美學信息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美學同源同流,是高度藝術化了的中國文化的縮影。站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看,中國古詩中的一些人物、事件以及時間是直接可以進行翻譯的,但像情感、意象等是不能直接進行翻譯的,必須先進行揣測,所以在這類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尊重古詩作者原創(chuàng)的用意所在,而并非以個人主觀的觀點去評論或者去理解它;同時,譯者應該具備基本的美學素養(yǎng),通過美學這扇窗口,去再現(xiàn)古詩的“美”。在翻譯美學研究的過程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雖與哲學美學相關聯(lián),但古詩的命題往往比較抽象化,其內(nèi)容表現(xiàn)比較模糊含蓄,無形之中增加了譯者的翻譯難度,使其情感更加難以把握,不利于科學、系統(tǒng)地進行翻譯研究。
3.從翻譯美學看古詩疊詞的英譯
在中國古詩創(chuàng)作中,詩人會運用不同的寫作方法去表達自身情感。疊詞在古詩中是經(jīng)常運用到的,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在中國早期的《詩經(jīng)》中有突出的運用。在中國文學語言形成的最初期,中國詩的表達方式主要就是重疊反復的吟唱,所以疊詞的運用能夠增強語氣,并為情感增添色彩。在疊詞的英譯中,要突出這種效果是比較難的。對于中國古詩詞疊詞的翻譯,最好是能將其轉(zhuǎn)化成各種形式的英語修辭重復。在疊詞的英譯中,既要注重其義、形、音等方面,也要注重漢語語言文字本身具有的形象性、簡潔性、立體性以及綜合性,再加以語境的修飾,即意境的渲染,也會達到完美再現(xiàn)的效果。
4.接受美學與格式塔理論的結合
在翻譯實踐中,如果能將接受美學和格式塔理論相互結合在一起,就能潛移默化地促進譯者意境的提高,并能有效促進讀者審美和理解力的提高。注重接受者的需求以及審美意識對藝術作品的調(diào)節(jié)機制稱為接受美學;而整體先于部分,各部分的總和不等于整體,以直覺組織對整體與部分進行凸顯是格式塔理論的理念。接受美學與格式塔理論的相互結合可以起到互補互利的作用。接受美學側重閱讀過程中期待視野所形成的漸進美、接受美學源自思維的開放、接受美學側重閱讀過程中所形成的終極美、接受美學起步于閱讀過程中的局限性,需要改變現(xiàn)實期待視野,不斷改正彌補,使其完美再現(xiàn);而格式塔之美源于意象的形成,起步于思維的整體性,以全局彌補局部的不足之處。在古詩英譯中有時在結構上會有許多不確定以及空白的地方,這種形式具有一定的召喚性,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其進行填充。
三、結語
從翻譯美學視野下中國古詩英譯特色的研究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西方文化有著巨大差異的背景下,中英詞義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透過美學對中國古詩進行翻譯有著加大的難度,譯者往往會忽略詩人創(chuàng)作的一些時代背景以及詩人所要表現(xiàn)的意境,從而使譯文產(chǎn)生缺憾。在翻譯文學的一些作品中,古詩詞的翻譯已是難上加難,無論是在語境的建立還是詞義的蘊含上都是需要譯者去突破的難關。可見,翻譯美學視角下的中國古詩特色英譯研究是一個研究的重要課題。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感受中國古詩英譯的特色,讓中國古詩在西方語言中展現(xiàn)中國不一樣的“美”,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苗苗.翻譯美學視角下的中國古詩英譯[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2(1).
[2] 楊秀梅,包通法.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
[3] 孫際惠.淺談美學中國古詩英譯經(jīng)典化[J].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2(5).
[4] 董勇英.從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研究中國古詩英譯中意境的移植問題[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3).
[5] 胡紅梅.翻譯美學視角下中國古詩英譯審美再現(xiàn)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3(8).
作 者:羅建忠,文學碩士,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