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鋒
(江蘇 宜興 214221)
淺談宜興紫砂的博大源深
薛鋒
(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源遠流長,它素以制作技藝精湛、造型素雅大方、色澤素樸致凈且具實用價值而在陶瓷藝術品中獨樹一幟,馳名中外。
紫砂;技藝;價值
宜興紫砂、源遠流長,它素以制作技藝精湛、造型素雅大方、色澤素樸致凈且具實用價值而在陶瓷藝術品中獨樹一幟,馳名中外。然而與其它藝術品一樣,今天的紫砂藝人也正面對著一個如何正確對待傳統(tǒng)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的賦予愈多,現代人的背負也就愈為沉重。面對著我們已有的如此豐厚的傳統(tǒng)藝術,我們如何走出傳統(tǒng)的約束、如何取其精華、如何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新的藝術作品呢?無論是墨守陳規(guī),還是蔑視傳統(tǒng),都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正視傳統(tǒng),如何深入地了解傳統(tǒng)藝術品的精髓,總結其規(guī)律并科學地繼承。
宜興紫砂壺自古以來就用“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形容其造型形式的豐富。清代吳梅鼎在為紫砂壺作的賦中寫到:“爾其為制也,象云罍兮作鼎。陳螭觶兮揚杯。仿漢室之瓶,則丹砂沁采;刻桑門之帽則蓮臺擎臺。卣號提梁,膩于雕漆。君名苦節(jié),蓋以霞堆。裁扇面之形,觚棱峭厲。卷席方之角,宛轉瀠洄。誥寶臨函,恍紫庭之寶現;圓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至于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格高西子。腰洵約素,照青鏡之菱花;肩果削成,采金塘之蓮蒂。菊入手而疑芳,荷無心而出水。芝蘭之秀。秀色可餐;竹節(jié)之清,清貞無比。銳欖核兮幽芳,實瓜瓠兮渾麗?!边@段賦中提到的僧帽壺、圓珠壺、束腰菱花壺、竹節(jié)壺、提梁壺等等,都是紫砂壺傳統(tǒng)造型的代表作品。紫砂壺器的類型可概分為四大類:圓形器、方形器、(這兩種也可以叫光貨),筋紋器、花色器(俗稱花貨)。光貨主要是指壺體表面為素面的壺,或圓或方以及半圓、六方、八方,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壺型。筋紋器是指幾何形體的壺上,縱向有很多的線條,這些線條稱為筋紋。有筋紋組成的壺體稱為筋囊,筋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有直的,也有扭曲的。
花貨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鳥獸蟲魚的造型,既包括整體模擬自然形體的造型,如松、竹、梅、柿子、蓮心、竹筍、石榴、牡丹花;也包括以幾何形體為主,以自然形態(tài)諸如竹節(jié)、松鼠、葡萄等為器皿的嘴、把、蓋、足等局部的造型。
此外,不管是光貨還是花貨,都是取材于我國以有的造型藝術和自然界存在的事物。比如鼎、尊、爵,還比如笠、斗、筐等等。最近十幾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抽象造型以及西方的造型也有移植運用到紫砂壺造型的情況。
壺藝是指制作一把紫砂壺的技術水準。一把優(yōu)秀的紫砂壺在外觀上應符合:壺的把、蓋、肩腹與壺身整體比例協(xié)調,且同時滿足以下四方面要求:泥:“泥”是紫砂壺的基本制作原料,也只有用宜興紫砂泥做出的壺才具有使用、收藏價值。例如紫砂壺的保味功能就是由于紫砂泥獨有的雙透氣孔結構,這種結構使紫砂壺能較長時間地保存茶水不變質。形:紫砂壺的“形”千變萬化,經歷數代工藝人的填補增益,如今的紫砂壺已是“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不過考慮到茶文化所推崇的“超世脫俗”宗旨,外形古雅、樸實的紫砂壺是購買首選。款:款是指壺上的銘文、圖案等。主要考慮兩點:其一是銘文和圖案的作者是誰?其二是欣賞這些圖案的內涵。工:工是指紫砂壺的制作工序。一把好的紫砂壺需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只有每道工序都嚴格把關,才能使紫砂壺在外形、款式、使用舒適度上表現出眾。
紫砂,帶著“中庸之澄懷”,從歷史深處走來。是火對泥的固化,是泥百折千回的歷練,是制作者的心語,是玩者的“驀然回首”……看,簡簡單單的幾條線、幾個面,就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他的溫潤、他的豪邁、他的脫塵……紫砂壺如一幅寫意畫,看似簡單,卻筆筆嚴謹、線線氣度。尤其難在于壺把所至,唯一的“留白”。賞壺如看畫,一眼掠過,留于眼底的是它的”留白“———“知黑守白”之理。一個紫砂人,一生有一壺,足矣!紫砂千秋萬代,大浪淘紗。歷史公正的拋開了許多的“附加”。所有紫砂人的心里,誰不想一把“供春”、一把“石瓢”、一把“傳爐”……而歷史之所以為歷史,必須是所有人窮生努力,難一壺!“風物無情、而人于情寓之”。壺若有情,壺也老!這就是人們對壺的一種抒懷。紫砂也由于力度,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成為大家的身心所依。一壺在手,此生相伴。進而可用、退而可藏。天人合一也……
縱觀紫砂壺藝的發(fā)展,我以為有兩個方面給予我們很多裨益。傳統(tǒng)紫砂壺藝的造型紫砂壺藝的造型美妙精倫。在傳統(tǒng)的紫砂壺造型寶庫中,蘊藏著無數千姿百態(tài)、妙不可思的器形,凝聚了歷代藝人的智慧。例如,明末的“龍膽壺”,陳鴻壽創(chuàng)制的“曼生壺”、邵大亨的“魚化龍”、“掇壺”等造型,歷經數百年不斷演進,反復提煉修改、日臻完善。我們完全可以從中吸取豐富的滋養(yǎng)。虛心學習傳統(tǒng)之精髓,以充實自己的設計構思,始能創(chuàng)制出更新、更美、更具時代特征的作品。
小小紫砂,意象萬千,思想與文化皆沉淀其間,山水與風情都匯集于此,其肚可容山容水容天下,其胸能攬人攬物攬風情。因此,我愿在紫砂的浸潤下,褪盡浮華和欲求,無言地釋放靈魂中的雅韻,那時我想我一定會從壺中聽到心跳的聲音,血流的聲音,脈動的聲音,那當然是來自我生命的聲音。
[1]中國工藝美術史.2008年.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
[3]于川.紫砂壺把玩與鑒賞.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J527
A
1005-5312(2014)29-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