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變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論南宋詞中的“新亭淚”
吳變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新亭對泣”是東晉時期的著名典故,而這一典故在南宋詞中屢被提及,本論文將從時代背景和詞人的主體情懷等方面來論析“新亭對泣”何以在南宋詞中頻繁出現(xiàn)。
南宋詞;新亭淚;辛派詞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這樣一個“充滿動蕩、混亂、災難、血污的時代”①,除了“留下‘廣陵散于今絕矣’‘華亭鶴唳不可復聞’這種痛苦悲哀的傳聞故事”②外,還出現(xiàn)了“新亭對泣”和“聞雞起舞”等典故。其中“新亭對泣”的典故體現(xiàn)了士大夫志在收復中原而不可得的無奈、苦悶;而“聞雞起舞”的典故更是展現(xiàn)了中華兒女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靶峦ζ钡牡涔视涊d如下: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世說新語·言語第二》③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渡江士人的一種惘然凄愴的心緒”④,而同樣地心緒也出現(xiàn)于與東晉命運相似的南宋,這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shù)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況所造成的”⑤,“新亭對泣”的典故在南宋詞中不斷地被抒寫,詞篇如下: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墜地,而今試看,風云奔走。綠野風煙,平泉林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辛棄疾《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甲辰歲》⑥)
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 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算事業(yè)、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漳克?,塞鴻去。
(劉克莊《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⑦)
憑高遠望,見家鄉(xiāng)、只在白云深處。鎮(zhèn)日思歸歸未得,孤負殷勤杜宇。故國傷心,新亭淚眼,更灑瀟瀟雨。長江萬里,難將此恨流去。 遙望江口依然,鳥啼花謝,今日誰為主。燕子歸來,雕梁何處,底事呢喃語。最苦金沙,十萬戶盡,作血流漂杵。橫空劍氣,要當一洗殘?zhí)敗?/p>
(王瀾《念奴嬌》⑧)
笛叫東風起。弄尊前、楊花小扇,燕毛初紫。萬點淮峰孤角外,驚下斜陽似綺。又婉娩、一番春意。歌舞相繆愁自猛,卷長波、一洗空人世。閑熱我,醉時耳。 綠蕪冷葉瓜州市。最憐予、洞蕭聲盡,闌干獨倚。落落東南墻一角,誰護山河萬里。問人在、玉關(guān)歸未。老矣青山燈火客,撫佳期、漫灑新亭淚。歌哽咽,事如水。
(李演《賀新涼·多景樓落成》⑨)
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厥茁尻柣ㄊ澜纾瑹熋焓螂x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簇樂紅妝搖畫艇,問中流、擊楫誰人是。千古恨,幾時洗。 余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巖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衣帶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文及翁《賀新郎·西湖》⑩)
凄凄慘慘,冷冷清清,燈火渡頭市??膛恢d廢。隔江猶唱庭花,余音亹亹。傷心千古,淚痕如洗。烏衣巷口青蕪路,認依稀、王謝舊鄰里。臨春結(jié)綺??蓱z紅粉成灰,蕭瑟白楊風起。 因思疇昔,鐵索千尋,謾沉江底。揮羽扇、障西塵,便好角巾私第。清談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風景今如此。楚囚對泣何時已。嘆人間、今古真兒戲。東風歲歲還來,吹入鐘山,幾重蒼。
(汪元量《鶯啼序·重過金陵》?第三、四片)
辛棄疾的《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甲辰歲》是一首壽詞,而壽詞寫好是不容易的?!对~源》(卷下)就說過“難莫難于壽詞,盡言富貴則塵俗,盡言功名則諛佞,盡言神仙則迂闊虛誕”。辛棄疾的壽詞可謂別出心裁,詞人在壽詞中流露的是“整頓乾坤”的壯志,這位用筆寫出“馬革裹尸當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的詞人以恢復中原作為自己一生的使命,辛棄疾的這首壽詞正如沈松勤先生在《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中所言“將壽詞中通常出現(xiàn)的個體的生命和意識,升華為落地為人就是為了完成收復中原這個偉大事業(yè)的崇高境界。因此,該詞在文化層次上的高低之分、雅俗之別,是不言而喻的”?。詞中上片作者使用了“新亭對泣”的典故,并對西晉王衍等人清談誤國的行為給予了嚴厲的批判和指責,實際上也對當時南宋王朝空談性命之學表示憤慨。
劉克莊在風格上屬于辛棄疾一派?,《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中引用了祖逖擊楫中流的典故,據(jù)《晉書·祖逖傳》(列傳第三十二)所載“(祖逖)將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作者希望友人陳子華能夠像祖逖一樣有收復失地的壯志,接下來的“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其含義是說“當時沉醉在臨安銷金窟的士大夫們,能像新亭名士們那樣抹眼淚的已經(jīng)不算壞,連做夢也不敢設想到還我河山”?(錢仲聯(lián)語),可見當時南宋士人沉醉于歌舞娛樂之中,很少有人記得收復神州的志向,正如南宋詩人林升所說的“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王瀾、李演、文及翁以及汪元量的詞中依次出現(xiàn)了“新亭淚眼”、“漫灑新亭淚”、“更不復、新亭墮淚”、“回首新亭”的話語。其中王瀾的詞表現(xiàn)了作者“鎮(zhèn)日思歸歸未得”的悲傷之情,詞人“由思鄉(xiāng)而嘆歸不得,由歸不得而憂國,由憂國而嘆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靈涂炭,由生靈涂炭而至一洗殘?zhí)敗保◤埼臐撜Z);李演的詞抒發(fā)了作者年老痛心于國難而無可奈何的心情,表現(xiàn)在行為上是“灑淚悲歌”;文及翁的詞作者將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的原因歸罪于“西湖水”,但“應受責怪的主要是統(tǒng)治集團的享樂生活和茍安政策”?,其《賀新郎·西湖》中的“更不復、新亭墮淚”和“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都流露出一種悲傷的情緒;作為宮廷琴師的汪元量在《鶯啼序·重過金陵》中對“宋末文人清談‘心性之學’”?的行為作出了批判,其中“新亭墮淚”都流露出作者悲傷的意緒。
“新亭墮淚”的典故在南宋詞中頻繁出現(xiàn)的原因是:從時代背景來說,南宋和東晉在歷史上都是比較偏弱的,大多數(shù)南宋統(tǒng)治者和東晉統(tǒng)治者一樣都偏安一隅,不圖恢復,整日沉醉于享樂之中。南宋士人紙醉金迷的場景在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多有記載。英國詩人雪萊說過“在任何時代,同時代的作家總難免有一種近似之處,這種情形并不取決于他們的主觀意愿。他們都少不了受到當時時代條件的總和所造成的某種共同影響,只是每個作家被這種影響所滲透的程度因人而異”?,“新亭對泣”的典故為何出現(xiàn)在南宋而不是北宋,與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有密切的聯(lián)系。
除了南宋的時代環(huán)境以外,“新亭對泣”的典故在南宋詞中反復出現(xiàn)也與詞人自身的主體情懷有關(guān),詞人引用“新亭對泣”的典故實際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這些作者當然不是一些無心肝之人,他們?yōu)閲y而悲痛,他們勉力友人要有收復神州的壯志,甚至有的如辛棄疾“在國難當頭之際,不顧個人的安危和得失,或奮力抗敵,或奔走呼號,自覺地承擔起復國(或救國)的重任,堪稱社會的‘脊梁’”?。劉克莊曾經(jīng)對辛棄疾詞有過這樣的評價“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上述詞人所寫的“不是曠男怨女相思離別的心靈傾訴,他們在詞中有的寫他們的凌云壯志、報國理想,有的傾吐著他們的憂患感慨、抑郁悲傷”?。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現(xiàn)象,就是這些運用“新亭對泣”典故的多采用《念奴嬌》、《賀新郎》、《水龍吟》等詞牌?!巴窦s派詞人常用《訴衷情》、《蝶戀花》、《臨江仙》、《雨霖鈴》之類婉轉(zhuǎn)纏綿、凄咽清怨之調(diào),豪放派詞常用《滿江紅》、《水調(diào)歌頭》、《賀新郎》之類激越奔放、慷慨悲涼之調(diào)”?,而《念奴嬌》詞調(diào)大多“惆悵雄壯、風格豪放”?,《水龍吟》其聲較為沉雄?,上述運用“新亭對泣”典故的多為豪放之調(diào)。
王昶曾經(jīng)對南、北宋詞區(qū)別發(fā)表過自己的見解,他說:“北宋多北風雨雪之感,南宋多黍離麥秀之悲,所以為高”,南宋詞很多抒發(fā)的是社會性的共感,其中有些詞表現(xiàn)的是民族的、詩人的血淚。南宋詞中反復引用“新亭對泣”的典故正是詞人憂患意識和使命感的體現(xiàn)。
注釋:
①李澤厚著.美學三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93頁.
②同上.
③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83頁.
④羅宗強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8頁.
⑤楊海明著.唐宋詞史.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70頁.
⑥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868頁.
⑦同上書,第2624頁.
⑧同上書,第2724頁.
⑨同上書,第2981頁.
⑩同上書,第3138頁.
?同上書,第3339—3340頁.
?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7頁.
?沈松勤著.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27頁.
?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073頁.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695頁.
?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074頁.
?楊海明著.楊海明詞學文集·唐宋詞史.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70頁.
?楊海明著.楊海明詞學文集·唐宋詞論稿(續(xù)編).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81頁.
?劉揚忠著.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272頁.
?楊海明著.楊海明詞學文集·唐宋詞與人生.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93頁.
?劉尊明著.唐宋詞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66頁.
?吳熊和著.唐宋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8頁.
?謝桃坊著.唐宋詞譜粹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8頁.
?同上書,第148頁.
I222
A
1005-5312(2014)29-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