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清清
摘 要:加快廈門航空物流發(fā)展對進一步提高廈門作為國際物流中轉港的地位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本文通過對比香港國際機場的發(fā)展現狀分析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存在差距的原因,從所處政策環(huán)境、物流運作模式及多式聯運整合能力三個層面深入探討,以系統化整體化的思維提出相關解決對策,推動廈門朝國際性綜合物流樞紐港的方向快步邁進。
關鍵詞:航空物流;綜合物流樞紐;物流運作;多式聯運;一站式物流服務
1 廈門與香港航空物流發(fā)展現狀
廈門高崎機場總用地面積約40公頃,其中候機室面積14.9萬平方米,飛行區(qū)等級為4E級,擁有一條跑道和一條平行滑行道;已開通航線數172條,國內航線131條,國際及地區(qū)航線41條;已入駐運營的航空公司35家,每周約2100個班航機;直接通航城市近百個,其中國際城市約占直航城市總數的三分之一。根據廈門海關統計數據分析,高崎機場出口的航空貨物主要流向歐美,約占出口貨物總量的60%,其次是日韓、東南亞以及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qū);進口的航空貨物主要來自于東南亞和港澳臺地區(qū),約占進口貨物總量的50%。廈門航空貨物的種類主要為:電子產品、機械設備、服裝、鞋類、海鮮等。
香港機場總用地面積約1255公頃,入駐機場運營的航空公司約130家,航點約180個,每周約6500班航機;共兩條跑道,第三條跑道正在建設中。機場擁有兩個空運貨站,其中超級一號貨站是全球最先進及最大的空運設施之一,每年可處理超過350萬噸的貨物。已開通航線數約160條,國內航線數約120條,國際航線數約40條。香港機場五小時內可飛達亞洲大部分城市。香港出口的航空貨物主要流向歐洲和北美,約占進港貨物總量的65%,其次流向東南亞和日韓,約占出港貨物總量的25%;進口的航空貨物主要來源于東南亞地區(qū)(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約占進港貨物總量的40%,其次來自歐美、日韓,四地總量約占進港貨物總量的50%[1]。香港航空貨物的種類主要為:電子產品及零部件、電訊設備、服裝及配飾、珠寶、鐘表等。香港國際機場在用地面積、航點數、航線數、航機數、跑道數等方面的條件都遙遙領先與廈門高崎機場,也拉開了兩大機場在生產運營能力上的差距。
從衡量機場生產能力的主要指標可看出,香港國際機場在數量上都成倍領先于高崎機場,但隨著內地經濟發(fā)展速度的加快,廈門高崎機場近十年貨郵吞吐量以及飛機起降次數的年平均增長率均可能超過香港。根據上表數據分析:高崎機場貨郵吞吐運量年平均增長率約9.6%,香港機場約為4.8%;飛機起降次數年平均增長率約11.7%,香港機場約為6.9%。相較于日趨飽和的香港機場,高崎機場將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挖掘高崎機場的發(fā)展?jié)摿?,再經二十年發(fā)展甚至能超越香港國際機場。
2 廈門與香港航空物流發(fā)展存在差距的原因
(1)航空物管理政策自由度不同
香港的自由港政策眾所周知。在國際貿易中,香港政府除了出于履行國際義務或維護香港安全的考慮,對軍火毒品等進行必不可少的管制外,其它常規(guī)的合法的商品進出口均不進行管制;除了對煙酒化妝品等商品征收關稅及消費稅,其它商品不收關稅;一般商品進出口手續(xù)極為簡便,海關檢驗檢疫程序簡單,自由港的政策促進了香港航空物流的靈活性和時效性[2]。廈門航空物流并不處于自由貿易區(qū)政策體系下,因此進出廈門的航空貨物仍需繳納關稅,還要進行較為繁復的報關通關手續(xù)和檢驗檢疫程序,導致廈門航空物流時效性相對較差,貨物在機場的停留或疏散的時間較長。
(2)航空物流運作模式不同
香港機場管理局以專營權或者特許經營權的方式,將航空貨運和航空后勤相關業(yè)務批給不同的物流企業(yè)運營,且允許航運企業(yè)共同投資地面物流設施。由于引入了競爭機制,使得航運公司間在競爭與合作中提供合理的服務價格,并且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形成規(guī)模經濟效益,提高了機場的運營效率[3]。目前在廈門高崎機場主要由廈門翔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即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負責投資運營,用于機場建設和發(fā)展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由于缺乏競爭壓力、容易造成壟斷而導致航空物流服務價格相對高昂而服務水平卻相對低下。由于兩地采取的航空物流運作模式不同,致使機場的競爭力及產出的經濟效益有高低之分。
(3)航空物流多式聯運能力不同
香港國際機場已發(fā)展成為多式聯運的樞紐;在運陸路輸方面,香港機場已經與鐵路、高速公路等運輸方式相結合,在海路運輸方面,香港機場內的海運碼頭連接珠三角的20個河港[4],使得香港機場能及時掌握終端市場信息,提供無縫銜接的中轉服務,航空貨物能實現快捷的門到門直達,這些都為香港國際機場真正作為地區(qū)航空貨運樞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高崎機場、廈門港、廈門海關與廈門鐵路之間缺乏統一指揮和發(fā)展規(guī)劃,物流信息沒有實現全面共享,航空與鐵路、公路、水路運力資源間缺乏整合,致使高崎機場多式聯運能力差、一體化程度低,制約了高崎機場在爭奪航空市場貨源時的競爭力。
3 借鑒香港經驗加快廈門航空物流發(fā)展的建議
(1)把廈門航空港構建成綜合物流樞紐
航空運輸只有與陸路海陸運輸緊密結合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出快速及時的運輸效用。香港國際機場無縫對接周邊海運碼頭,從而實現了香港機場與內陸珠三角間貨物的快速集散運。機場不能簡單作為貨運終端,而應成為龐大交通網絡中不可或缺的快速通暢的物流轉運環(huán)節(jié)。因而加強陸??斩嗍铰撨\、把廈門航空港構建成綜合物流樞紐港,將極大提升廈門航空的國際物流中轉能力。高崎機場周邊具備較為發(fā)達的高速公路網、快速鐵路網和遠洋集裝箱干線網,高崎機場有條件有能力與廈門海港、鐵路、公路緊密對接形成通暢良好的物流網絡,為廈門航空成為綜合性物流樞紐奠定堅實的交通網絡基礎。利用廈門天然的對臺區(qū)位優(yōu)勢,提升廈門航空在兩岸空運協作中作為臺灣對大陸重要物流樞紐港的地位。高崎機場應進一步開放航權,吸引臺灣航空公司獲準以廈門為基地設立合資公司,開通"臺灣-廈門-大陸其它航點"的大型貨機貨運航班,并且將對接的兩岸航線交由同一個承運人經理,使臺廈航空物流往來更便捷直接,降低物流成本。廈門與臺中的海上距離只有252公里、至高雄306公里、距基隆411公里[5],大三通之后廈門對臺直航最短距離優(yōu)勢凸顯。因此廈門航空應加快開展對臺??斩嗍铰撨\服務,使廈門航空在對臺直航運輸市場上更具時間和成本優(yōu)勢,在爭奪航空直航貨源中更有競爭力。
(2)完善廈門航空物流信息平臺建設
要把廈門航空構建成綜合物流樞紐港離不開高效快捷的現代化物流信息平臺的支持。目前廈門已擁有空運電子作業(yè)系統,實現了海關、航空貨站及航空物流服務企業(yè)之間共享式的信息管理。然而該平臺覆蓋范圍窄、監(jiān)管效用遠大于服務功能,無法滿足對航空物流服務日益增長的時效性需求[6]。多式聯運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但目前并沒有一個有效的物流信息平臺能為多式聯運的有效協作提供平臺支撐,實現海陸空物流信息的高效整合,提供及時支持。建立一個綜合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所耗費的資源是巨大的,不可能由單一的航空公司承擔,因而需廈門市政府牽頭,打造一個真正時效性高、服務功能強的航空物流信息平臺,該平臺不僅能為航空物流服務企業(yè)提供實時的貨運信息,對裝卸、搬運、倉儲、運輸(尤其不同運輸方式間的轉運)等環(huán)節(jié)中產生的大量物流信息及時采集、分析與處理,還必須使航空物流相關管理機構(如海關、稅務、檢驗檢疫等部門)、多式聯運相關物流企業(yè)、物流金融提供方、航空物流服務對象(如承運商、貨運代理商、終端客戶)等用戶之間,能夠實現大量電子信息的實時交換與信息資源共享,確保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企業(yè)與客戶之間物流與信息流同步,并具備貨物追蹤與定位、定單制作與管理、檢疫與通關、資金結算等多項服務功能。
(3)提高廈門航空一站式物流服務能力
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航線數的增多,高崎機場國際物流往來將更加活躍,提升一站式服務水平,縮短服務周期、加快貨物在機場的疏散速度至關重要。香港國際機場目前所提供的就是一站式服務,機場的空運貨物處理系統與海關清關系統對接,在貨物空運至香港前三個小時,物流相關信息已傳送至海關進行預先報檢、審單等清關服務。香港空運貨站(HACTL)與亞洲空運中心(AAT)還提供一站式往來珠三角的直通貨運服務,有效利用珠三角的區(qū)位優(yōu)勢輻射內地物流市場。在多式聯運模式逐步發(fā)展,物流信息平臺等配套設施逐漸完善的基礎上,高崎機場還應從管理體制上加以轉變才能更好的和綜合物流樞紐港這個定位相匹配。廈門實行區(qū)港聯動政策已十年,可將區(qū)港聯動機制進一步覆蓋至機場,使高崎機場也成為保稅物流區(qū),聯動機場北端已有航空港工業(yè)與物流園區(qū),打造集保稅物流、出口加工、倉儲物流、國際中轉、國際分銷與配送等服務于一體的國際性綜合性航空物流保稅港區(qū)。國內廣州白云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都已致力成為機場特殊海關監(jiān)管區(qū),處于長三角與珠三角中間地帶的廈門高崎機場若在管理體制上停滯不前將可能面臨"邊緣化"的處境。廈門航空必須轉變重監(jiān)管輕服務的運作意識,才能有效提高一站式物流服務的能力。
4 總結
加快發(fā)展航空物流是提升廈門作為國際性綜合物流樞紐港的必然要求。盡管目前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與香港國際機場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高崎機場面臨著新的發(fā)展歷史機遇。必須以系統化一體化的全面性思維加快建設步伐才能使高崎國際機場真正具備國際性綜合性航空物流樞紐港的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 魚海洋,胡華清,肖練軍.香港航空貨運市場特點與發(fā)展預測[J].中國民用航空,2011(3):32-34.
[2] 楊英.香港自由港政策體系及其評價[J].經濟前沿,2002(9):32-33.
[3] 張學志.從香港機場物流運作看國內機場物流的差距[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6):36-37.
[4] 付喜梅.香港機場航空貨運發(fā)展分析[J].空運商務,2013(9):42-46.
[5] 朱 丹,陳 虹.廈門航空物流業(yè)發(fā)展的SWOT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9(11):459-462.
[6] 黃映琴.對廈門發(fā)展航空物流的思考[J].福建交通科技,2013(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