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文++覃利
摘 要:文章通過探究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圖書館學術交流相關研究情況,包括圖書館在學術交流機制中作用的轉變、用戶對學術交流信息的需求變化、圖書館如何支撐學術交流的相關案例等,以此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進一步開展圖書館學術交流提供相應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學術交流 圖書館 泛在知識環(huán)境 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b)-0255-01
泛在知識環(huán)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是指知識型社會將網(wǎng)絡設施、硬件、軟件、信息資源、人等有機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識基礎結構,使得人、數(shù)據(jù)、信息、工具、設備等資源能夠更完全徹底的發(fā)揮作用而構建的一種普遍的、綜合性的知識環(huán)境。
在此種知識環(huán)境下,圖書館學術交流發(fā)生了何種變化?學界基于這些變化開展了哪些相關研究?業(yè)界展開了哪些實踐案例的推進?等等,本文擬就這些方面展開論述與研究。
1 相關理論研究進展
1.1 移動泛在環(huán)境對學術交流的影響研究
隨著諸多智能手機生產商推出更多如iPhone此類的產品以及掌上平板電腦如iPad,Samsung Galaxy Tab,Blackberry Playbook Tablet等的面世,移動平臺的應用被提高到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步。未來的網(wǎng)絡將是移動式的網(wǎng)絡,全球移動電話正在超越個人PC機成為人們訪問網(wǎng)絡的最常用設備。
移動泛在環(huán)境對圖書館學術信息交流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圖書館在與用戶進行信息咨詢、信息交流時,可通過移動方式展開,如iPad被應用到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盧瑟福人文和社會科學圖書館的實時移動參考咨詢服務中。
1.2 學術交流中用戶對學術信息服務的要求
來自英國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的Derek Law教授指出移動泛在環(huán)境下的用戶在進行學術交流時,對圖書館學術信息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迅即的檢索結果(Instant results);信息獲取的便利性更甚于信息質量本身(Convenience is seen as superior to quality);而信息內容中的圖片也和文字一樣重要(Images ar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text);信息獲取的方式除了網(wǎng)絡,別無他途(If its not on the web, it doesnt exist);思考能夠被信息資源的獲取所替換(Cut and paste is a legitimate alternative to original thought);對于資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Just enough material for the task in hand, not everything)。
據(jù)《青年報》的記者采訪報道: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學生也尤為青睞移動圖書館,其在校園里、宿舍里、家里等可以接入網(wǎng)絡的地方通過手機、ipad等終端便可方便地查看、獲取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包括圖書資源、中外文期刊資源、報紙和學位論文等海量的文獻資源服務。
1.3 圖書館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
2011年,《高等教育圖書館標準》(Standards for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由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頒布,其中第五條和第六條均提到圖書館在促進學術交流中的作用,譬如,第五條提到圖書館應在促進學習、科研成果保存與共享、交流時發(fā)揮作用;第六條規(guī)定圖書館應對高校學術研究起到作用。
另外,據(jù)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每年至少走進圖書館達一次的美國人達81%,圖書館成為學術交流之必要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
1.4 泛在環(huán)境下圖書館學術交流面臨的壓力
泛在環(huán)境下,數(shù)字信息網(wǎng)絡迅猛發(fā)展,文獻信息服務不再是圖書館的“專利品”,各種學術團體、出版商、數(shù)據(jù)庫商、檢索服務商等均進入文獻和知識服務領域,Google則大舉推進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這些都使得圖書館在現(xiàn)有的學術交流中面臨極大的壓力。
同時,在開放存?。∣pen Access,簡稱OA)運動的風起云涌,使得原有的“作者—出版社/期刊社—圖書館—讀者”這樣的傳統(tǒng)學術交流機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變?yōu)楝F(xiàn)在的“作者-讀者”這種去圖書館在學術交流機制中的中介化作用的趨勢。如此,圖書館在現(xiàn)在的學術交流中的角色與地位將變得較為尷尬,如何因勢利導,迎接并擁抱OA運動的同時,又能發(fā)揮圖書館自身在學術交流中的新的更好的作用,需要學者們的更多的進一步研究。
2 相關實踐案例推進
圖書館如何在泛在環(huán)境下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交流服務,國內外眾多圖書館做了有益的探索,我們擬從以下幾大方面進行歸納總結。
(1)通過圖書館網(wǎng)站加強學術交流服務功能。新西蘭林肯大學圖書館在其網(wǎng)站上提供“學習空間”“研究空間”和“教學空間”三大服務,其中,第二大模塊“研究空間”專門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廣泛共享的知識網(wǎng)絡。
(2)組建新的學術交流服務部門。澳大利亞昆士南大學圖書館通過組建“圖書館學術研究信息服務部”(Library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以整體的方式,將所有與學術交流、學術研究等有關的服務全部整合到該部門。
(3)借助云技術開展學術交流。OCLC正在試驗WorldCat Identities,對文獻中涉及的各類知識對象(人物、地點、事件、機構、概念等)進行唯一標識,利用開放關聯(lián)數(shù)據(jù)技術,形成一個覆蓋全球數(shù)千萬圖書內容的知識體系,支持人們構建知識地圖,使WorldCat成為一個學習工具和研究工具。
(4)圖書館發(fā)揮第三空間的學術交流功能。加拿大渥太華公共圖書館通過建立各種新的共享空間、提供網(wǎng)絡社交工具和各種其他的層次與形式多樣的信息服務,以讓更多的用戶來此學習、交流,發(fā)揮了其第三空間的作用。丹麥奧爾胡斯圖書館新館的名字為“城市媒體空間(URBAN MEDIA SPACE)”,從其名可看出,其也將更注重第三空間的學術交流的作用發(fā)揮。
參考文獻
[1] 陳維軍,李亞坤.泛在只是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06(9):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