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古
二戰(zhàn)中,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美國大量使用道格拉斯DC-3(軍用型即為C-47)承擔軍事空運任務時,在大洋對岸的日本帝國,“皇軍”士兵們也在忙不迭向同樣的飛機上裝運物資。無怪乎二戰(zhàn)后期在攻占日軍機場后,美國大兵常常驚訝地發(fā)現(xiàn),日軍遺棄的殘破飛機中,竟然有道格拉斯DC-3!這話只對了一半,這些外觀異常親切的飛機確系DC-3的嫡親,但卻是地道的日本造,日本人給它的正式稱呼是L2D海軍零式運輸機,而盟軍士兵給它的綽號是“斑貓”(Tabby)。
從DC-2開始,美國道格拉斯DC系列就開始大紅大紫。日本看到了該機的深厚潛力,在1935年就由中島飛機公司從道格拉斯引進了DC-2生產許可證,此后又在1938年2月斥資90 000美元取得了DC-3的許可制造權。與此同時,日本還購買了一些DC-3。從1937年到1939年,日本大北航空公司和遠東皮貨貿易公司先后購買過22架DC-3。這些飛機中有13架使用萊特R-1820“旋風”發(fā)動機,其余9架是使用“雙黃蜂”的DC-3A,這9架中有兩架以散件形式交付昭和飛機公司組裝。在引進DC-3許可證后,中島和昭和公司都生產過DC-3。
中島的原型機使用美國進口零部件組裝,采用普惠SB3G星形發(fā)動機,1939年10月首飛,1940年開始量產,定型為L2D1;而昭和出品的L2D則出于簡化制造工藝的考慮,重新修訂了制造標準。昭和L2D換裝了日本國產的三菱“金星”43型星形發(fā)動機,功率與美國貨相同。兩家公司出品的早期生產型外形都和它們的美國祖先基本相同。
截至1942年,中島生產了71架L2D2海軍零式11型運輸機(含原型機),此后全面投產自行設計的作戰(zhàn)飛機。昭和公司生產線建成后立即開始批生產,總計制造了416架,其中包括75架帶大型艙門,地板經過強化的貨運型L2D2 1。最早的L2D軍用貨運型帶有寬闊的貨艙門,這一設計實際上參考了同時期的美軍C-47。其他L2D變型,如L2D4和L2D4-1,背部領航員艙增設了槍塔,裝有帶活動槍架的13毫米2式機槍,機身側面艙門也安裝了兩挺7.7毫米92式機槍,但這并非制式設計。
日本軍用型L2D與DC-3外觀上還是有些區(qū)別。后期使用的“金星”51/53發(fā)動機功率1 325馬力(975千瓦),外形更大,螺旋槳槳轂也更大,駕駛艙后隔板也向后移動了近1米,這樣4名機組人員就被置于同一艙室,從外觀上看,L2D駕駛艙風擋后增加了3個側窗,這是分辨L2D與DC-3的重要特征。
戰(zhàn)爭爆發(fā)后,原來大日本航空運營的原裝DC-3也被軍方征用,與日本許可制造的L2D一同為“皇軍”奔忙。日本希望大量制造L2D,但戰(zhàn)略物資供給日漸捉襟見肘,無奈之下對L2D進行了重大設計改動,將非關鍵結構部位金屬構件換成木制構件。這一做法的結果是,大約有20架零式運輸機的垂直尾翼、方向舵、水平尾翼、副翼、升降舵和乘員艙門都是木頭制造的。即便如此,日軍仍然感到節(jié)約力度不足,在戰(zhàn)爭臨近結束時,日本已經做好了生產全木制L2D5的準備。
憑借較大的載貨量,L2D幾乎參加了日軍所有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行動,頻繁為日軍運送人員和物資,特別是在太平洋島嶼和新幾內亞地區(qū)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還被改裝為高級軍官運輸機和通訊聯(lián)絡機,以及海上偵察機。
戰(zhàn)爭結束時,原本產量不算太大的L2D多數(shù)戰(zhàn)損或被遺棄,幸存數(shù)量極少。據(jù)記載在1945年中國航空公司(CNAC)曾使用過一架繳獲的L2D,并將其編入DC-3機隊。1946年,另一架繳獲的L2D2曾被法國在印支軍事行動中使用過,但這也是臨時措施。這兩架戰(zhàn)后仍然短暫飛行的L2D都沒能保存下來。戰(zhàn)后,人們曾在太平洋地區(qū)發(fā)現(xiàn)過一些L2D遺存,但全部是遺棄已久的破爛,沒有收集和保存的必要。時至今日,那些曾經披著日之丸的東瀛道格拉斯,你哪兒都找不到了。
責任編輯: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