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
初中生處于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自制力較缺乏的時期,需要通過教育來指引他們全面健康發(fā)展。評價在教育過程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評價策略是教學和班級管理的調色板,有了合理的評價,才能使課堂成為一幅鮮艷的畫;有了合理的評價,才能使課堂和班級充滿生機。所以,通過找出評價策略在初中教學和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完善評價策略,對學生和學校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評價策略在初中教學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
目前,受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影響,初中教學和班級管理中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單調,過于重視紙筆測試,強調成績,對其他考查方式和質性評價方法不夠重視。只以考試分數(shù)評價學生學到了什么,這就是典型的終結性評價。這種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與方法,容易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也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評價的積極功能。
2.評價標準單一,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目前很多初中的教學和班級管理評價,傾向于鼓勵成績拔尖的學生,對絕大部分中間層次的學生重視不夠,對于后進生多放任不管,從而使得評價缺乏層次性,也容易造成學生的發(fā)展兩極分化嚴重。而且我們總用思維敏捷、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水平來要求成績稍微滯后的所謂后進生。實際上,特質各異的一群學生,面對任何一條具體的規(guī)則,他們的起點不一樣,努力的方向也有所差異,應給不同的學生留有個人發(fā)展的空間,而我們的評價方式明顯滯后于學生的發(fā)展特點。
3.評價主體單一化,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中,課堂和課后的評價主體都主要是教師,往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評價,這種評價無疑具有單向性,只是關注教師自身教學任務及目標的完成情況,沒有認識到作為班級管理的評價的屬性。其結果造成評價過程的主觀主義、評價結果的片面性,缺少學生、家長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因此,評價的導向、激勵、調節(jié)、改進功能很難得到發(fā)揮。這樣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支配的地位,他們豐富的個性被泯滅,不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評價誤差導致的暈輪效應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各科成績差,就斷定他什么都不行,對他的特長表現(xiàn)不予重視,也不予以引導發(fā)展,從而嚴重挫傷他的自尊和學習積極性,導致成績更差,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某次作業(yè)中,一名平時成績一般的學生做對了一道較難的題,就斷定他是抄襲的;某學生的成績好,就認為他其他方面也不錯,選班干部、組織活動都有他的份,而對其錯誤卻視而不見等等。這種“暈輪效應”都是評價誤差導致的,對于所評價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傷害。
三、初中教學和管理中評價策略的合理運用
1.課堂教學中的評價策略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一味地以“表揚”來激勵學生,而且頻頻使用同樣的話語來進行表述,學生也會因聽膩而漸漸麻木,從而容易使表揚失去該有的積極作用,因此,教師的表揚用語應善于變換,富于多樣性。除了變換表揚用語之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要真摯,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無論是高明抑或是淳樸,只要真摯誠懇,都能讓學生獲得一種幸福感和成就感。從語言方面具體來說,課堂上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詞匯應由較為單一的內容如“正確”“很好”“回答得不好”等適當轉換為“老師發(fā)現(xiàn)你不僅聽得仔細,說得也很好”“你的回答與眾不同,很有創(chuàng)造性,老師特別欣賞你這點”“再試一試,相信自己,老師知道你能行”等豐富多樣的內容。這種詳細具體的表揚方式讓學生從心里更容易接受。
除了運用合理的教學語言評價之外,評價動作也要得當,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合理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很多時候,教師的某個表情和動作如一個贊許的眼神、豎起大拇指、鼓掌、一個安撫的手勢等對初中學生產生的影響作用要比純粹的語言點評有效得多。這無形中讓學生心里有種被重視、被尊重、被賞識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評價語言和動作成為形式化、程序化的表揚,不然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熱情會慢慢減退,學習動力也會逐漸減弱。
2.在作業(yè)批改中充分使用評價策略
在作業(yè)、試卷批改中善于運用即時性評語,評語的形式應不拘一格,如對重點評價對象多給一些文字,對一般學生也要多寫一兩句話。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對每個學生的作業(yè),都找出一兩處比上一次做得好的地方給予好評。一段時間后,肯定會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某次作業(yè)中,如果付出了比平時更多的努力,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因此,這時他總是等待教師的表揚,以表明教師意識到了他的進步。對聰明用功的學生用“思維敏捷”“解題妙,祝賀你”等肯定性評語,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采用“細心些,你能行”“書寫再工整些就更好了”等深情的、惋惜的、期待的語言激勵其不斷進步。對智力水平不高但非常努力的學生,采用“你已經作出努力,堅持下去會有進步”等鼓勵性語言,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不斷進步。
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符號應多樣化。一般而言,如果只用“×”“√”兩種符號批改作業(yè),學生會覺得比較枯燥乏味,沒有激勵性,難以全面地評價其基本素質和學習潛力。所以,在批改作業(yè)時,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運用以下符號:用“☆”來肯定學生解法上的新穎獨到,完美無缺,用“△”來肯定學生在思路上的正確,但在書面表達中有一些小問題;用“——”指出學生在讀題上沒有讀懂的地方;用加“?”來表示學生在計算機中的失誤,而不去用一個大“×”全盤否定,這樣有助于鼓勵學生勇敢解答難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在班級管理中建立關注全體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機制
(1)采用值日班長輪流制
長期以來,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把許多精力都放在培養(yǎng)優(yōu)生和轉化后進上,形成“抓兩頭、帶中間”的定式。這樣對班級中間型的學生關注不夠,他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聰明才智不能被挖掘,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導致他們事事聽其自然。在學生心目中,班長是一個不小的官,這職務無疑代表著信任、能力、權利和榮譽。因此,用學生推薦的方式,每周選出兩名學生做值班班長。教師對于值班班長一些新奇的、有實效的辦法,送上真心實意的贊美之詞,以鼓勵、點頭、微笑、撫摸等動作表示對他們工作能力的認可和欣賞。此時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評價,從而能建立起每個人的班級榮譽感。endprint
(2)建立班級管理崗
心理學家威廉姆·杰爾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每位學生都希望自己得到教師的賞識,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參加班級管理的機會,為他們搭建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如早讀、午間的管理員,讓學生輪流擔任,每天各2名,一周就有20人參與班級管理。同時,筆者認為教師也要學會尋找、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閃光點并及時肯定,充分表揚學生,給予學生自信與力量,讓他們產生爭取更大成功的喜悅。樹立人人有長處,個個受尊重的觀念,給每位學生均等的發(fā)展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3)開辟“表揚欄”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賞識、表揚、鼓勵正是肯定初中生的具體表現(xiàn)。初中生都需要教師的不斷肯定才能進取。對勤奮好學、熱愛勞動、遵守紀律、積極鍛煉等在某一方面具有優(yōu)點的學生,給予“能手”“大王”等稱號,如“日算大王”“勞動能手”“朗讀能手”“數(shù)學大王”“守紀大王”“文明大王”“講故事大王”等,為他們頒發(fā)獎章和獎品并登上表揚欄一周。爭強好勝是孩子的天性,倘若從教師的肯定中,他們能看到自身的才華,逐漸會樹立起自尊、自強的信念。漸漸地,學生在別的領域也會不甘落后,在學習活動中,所謂的后進生也會參與其中。筆者認為,教師對學生肯定的評價,是給學生精神上的滋潤,使他們產生自信,擁有積極爭取成功的心態(tài),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用成長袋記錄
對學生評價的體現(xiàn),教師還可以將學生成長過程的一點一滴全部記錄在成長袋中。成長記錄應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或同學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等。成長記錄袋這種偏重過程性的評價雖然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但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很有用的,有利于記錄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表現(xiàn),利于新任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了解。
在班級管理中,用科學的方式評價學生,對于有效地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反思自我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可以讓班級管理更加科學、規(guī)范,也使教師的評價更客觀、更全面,更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懷玉.班級管理中的評價激勵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1(5).
[2]杜方亮.淺談班級管理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J].勝利油田師范??茖W院學報,2005(9).
[3]程艷.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評價策略[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9).
[4]管正甲.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策略的實踐與探究[J].語文教育,2008(4).
基金項目:2012年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客家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與未來發(fā)展對策”(312B0705)
(責任編輯黃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