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李燁
內容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必修課的中國現代文學課時量在逐年減少,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教學任務的需要。因此,在有限、甚至較少的學時內,要想保證教學質量并順利完成所有教學內容,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十分必要。課內外一體化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將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相結合,并通過考試改革,較好地解決了上述矛盾。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教學 課內外一體化 研究性教學模式
中國現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也是最主要的主干課之一。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這門課的課時量在各大院校不同程度地逐年減少,相對于中國人民大學的127學時、北京大學的68學時,大連理工大學這門課的課時量減至48課時,遠遠滿足不了教學任務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甚至較少的學時內保證教學質量并順利完成所有教學內容?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十分必要。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出課內外一體化的研究型教學模式(以下簡稱新教學模式),將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相結合,并通過考試改革保證該模式的順利開展。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是較好解決上述矛盾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多元化的課堂教學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PPT講解,學生做筆記的方式,常使學生一味抄寫,不積極主動思考。新教學模式與之不同,它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小組討論。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內容較為復雜,如果只是教師單一地講授,第一,論點局限不易全面掌握;第二,內容復雜難免枯燥。而小組討論能夠鼓勵學生表達自身獨特的審美體驗和鑒賞感悟。當然小組討論不可全放在課上來進行,浪費時間且難出效果。應先在課外做好充足的工作,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分成不同的小組,各小組根據一個論題進行爭鳴,在取得一致意見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闡述代表觀點。在討論中,學生間得以接受彼此的不同觀點,在自我闡述與交鋒中也能對探討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并且以小組為單位活動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2.學術會議。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更擅長“解決問題”,被動地接受知識。但對于中國現代文學這一具有多義性的學科,主動發(fā)現并提出有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十分重要。在2012級中國現代文學課中,教改項目組采用了以學術會議的形式開展課程的方式,即每次課都分配給學生“會議主席”,“學術匯報人”,“評審專家”等身份,由主席主持會議,匯報人闡述課題內容及學術思想,并回答評審專家的問題,最后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做總結。課后由匯報人形成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做為結課作業(yè)?!皡R報人”若想在課堂上進行學術匯報,必須提前在課外進行選題、查閱文獻等。而“評審專家”也需提前了解匯報主題,才能在課內與“匯報人”交流,這就將所有學生都調動起來,由教師的“一言”變成學生與教師的“群言”。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學會獨立思考和研究,在為期一學期的課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吸取教師及同學的意見,修改自己的論文。這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提交論文后與教師很少甚至無溝通是截然不同的。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畢業(yè)論文寫作和學術研究中,往往比沒有接受該模式的學生表現得更有效率。
3.雙語教學。中國現代文學十分適合使用雙語教學。第一,中國現代文學受西方文學影響較大,在作品中常出現英文單詞(如郭沫若)甚至使用全英文寫作者(如林語堂)不在少數。第二,國外研究者的相關論文可以給國內研究帶來許多新啟示。這就需要學生熟練閱讀英文文獻。第三,在學生進一步升學時,了解專業(yè)英文術語可以幫助其在英文面試中獲得優(yōu)勢。第四,雙語教學利于未來想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在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中,大連理工大學從2008年起開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本科生進行雙語教學。使學生掌握該專業(yè)相應的英文術語;指導學生利用報刊及網絡資源閱讀英文文獻;同時教授學生進行英文寫作,為撰寫英文論文及參加國際會議做準備。
二.課外輔助教學
在新模式中,貫徹“教師少講,學生多做”的原則,除了有限的教學課時外,還加強課外輔助教學,積極發(fā)展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 推動課內、課外兩個課堂為一體的教育模式。培養(yǎng)高素質、有創(chuàng)造性的專業(yè)人才。
1.課外閱讀。對于中國現代文學這門課,大量閱讀是一切學習研究的基礎。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僅是指定一本教材做參考書,結合自己的課件進行講授。學生常常只關注教學課件,不能自覺或有效地選擇相關作品進行閱讀,甚至對教材也缺乏系統(tǒng)了解。若要實現新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第一,教師在開課前列舉一系列相關書目,讓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定期匯報。利于學生全面掌握學習內容和培養(yǎng)研究興趣點。第二,教師指定書目時,注意版本問題。許多修訂后的新版教材甚至在某些觀點上與舊版背道而馳,如果教師不注意相關書籍版本的更換,難以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三,中國現代文學受到外國文學的影響尤為突出,教師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中西比較視野,介紹相關的西方文藝理論書籍等。第四,教師列舉一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相關期刊。如《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使學生就能夠把握學界的最新研究動向和成果。
2.實踐活動及系列學術講座。課外輔助教學中,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提高能力。如大連理工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在學習戲劇這一節(jié)時,任課教師讓學生觀賞由人民藝術劇院表演的影視版話劇《雷雨》,直接感受話劇藝術的魅力。同時,許多學生作為學校話劇團的中堅成員,就以名著為劇本,在日常排練與演出中作為主體去體驗、還原相關教學內容,實現主體的主動發(fā)展。除了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教改項目組還依托學校與院系優(yōu)勢,參與了一系列學術講座,聆聽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學者講學,如冰心研究會會長王炳根,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程郁綴教授,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教授馬瑞芳等等。學生通過參加學術講座,開拓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加深了對中國現代文學理解。endprint
3.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是以“問題探索和課題研究”為核心,突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精英人才為目的而設立的研究計劃和教學項目。作為課程教師積極報送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并鼓勵學生申報和參與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與課堂教學相比,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涉及的知識面十分廣泛,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獨立工作能力和自主能動性,在查閱相關文獻,分析論證的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批判的能力和精神得以體現。對于有意繼續(xù)深造的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是他們開始邁入學術研究的學習平臺,對于其他學生,做好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也有利于畢業(yè)論文的順利寫作。
三.作業(yè)與課程考試改革
若要保證新教學模式開展的效果,就必須同步進行作業(yè)與考試改革。把學生在課堂內外中的各項活動里所體現出的能力納入評價和考核體系。通過面對大連理工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多屆學生的教學實踐,教改項目組將考核模式確定為總成績=讀書報告+學術匯報+論文+考試。
中國現代文學涉及到的大家眾多、作品繁雜,所有知識都要基于對文本的細致了解。但一部分學生只是聽教師講,課下基本不主動閱讀作品,臨考前,便根據教材評述和網絡資料了解一些作品梗概草草了事。讀書報告能很好地改善這種弊端。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閱讀書目,讓學生讀后記錄詳細筆記,除了提供給教師作為考核憑證外,也能及時記錄閱讀體驗與靈感。當教師講授相關內容時,學生就能把閱讀感受、老師的講解和學術研究成果加以比對。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根據興趣和在學習中的判斷,自主尋找作品閱讀。學術報告的分數即以討論或學術會議的匯報成果為基準。包括創(chuàng)新點、PPT的制作、小組合作性等。突出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評價。論文一般在結課前確定題目,如題目不合適需及時更換。教師在給出分數后,把論文優(yōu)缺點及修改意見反饋給學生,這樣能使學生嚴肅對待論文,及時糾正錯誤,提高能力。新的考試和評價體系增加平時考核分數的比重,把考試變成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有利于增強靈活性和有效性,注重對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的測評,強調過程與發(fā)展性,能多方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何錫章,梁紅霞,挑戰(zhàn)與選擇——關于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的思考[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1)
2.汪蕙,張文雪,袁德寧, 關于研究型大學教學模式的認識和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究,2002(1)
此文系大連理工大學教改基金(2013-2014):《課內外一體化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劉偉,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李燁,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