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青十大教母
簡·奧斯汀
在中國,她更像是恨嫁教母。凡是對婚姻抱有幻想的女文青總免不了把達西先生、布蘭登上校、奈特利先生當成soulmate的理想模板,但她們本身卻并沒有變成優(yōu)雅聰慧的伊麗莎白、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愛瑪、擁有理智也擁有情感的埃諾莉和瑪麗安娜。
喬治·桑
這個在19世紀就能跟丈夫分居、出走跟情人同居,并以男性筆名發(fā)表作品的貴族之女,堪稱法式女權主義者的萌芽鼻祖。這位不畏惹惱所有上流社會,以追求民主與女權為己任的女性斗士,被那句斷章取義的“愛情是一座圣殿”,活活變成了放蕩不羈卻愛情至上的言情式小資教母。
弗吉尼亞·伍爾夫
這位在19世紀末被認為有點兒瘋的英國精神病人,被認為是“女版喬伊斯,心靈版尼采,現(xiàn)代版梵高”。然而在中國,這位將與自己和與他人的斗爭進行到底的英國女人只剩下一句話:“ 女人要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一間自己的房間?!?/p>
漢娜·阿倫特
猶太少女漢娜在年方十八時遇到偶像海德格爾,陷入情網(wǎng)一發(fā)不可收,但又在海德格爾投奔納粹后,與“男神”斷了聯(lián)系并逃往法國。1950年,漢娜再次回到男神身邊,忙著幫他賣手稿、洗清名譽、代班講課,并將他的書帶去美國出版。如此這般,漢娜以哲學界癡情女的形象走紅文青界。
西蒙娜·德·波伏娃
在樂于制造愛情但拒絕柴米油鹽醋的小資心中,波伏娃與薩特的“只做伴侶不做夫妻”關系可謂完美。但只將愛情建立在“捕獲精英男”這一基礎上的小資女群體,并不真正具有波伏娃式的獨立性。
瑪格麗特·杜拉斯
杜拉斯在新世紀的“二度走紅”要歸功于安妮寶貝。這位熱衷于寫都市言情小說的網(wǎng)絡女作家,借用杜拉斯式極簡做外殼,拼貼出一幅潮流化物質式的華麗背景。只要像安妮寶貝一樣“獨自享用這美麗而昂貴的食物(哈根達斯)”,并穿著G-Star,像個早已厭煩浮華生活的都市青年那樣在心中自問“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就可以與普羅大眾區(qū)別開來。而杜拉斯嘛,先放著,等到容顏備受摧殘之后再用。
卡森·麥卡勒斯
《心是孤獨的獵手》讓這位南方女作家成為了文藝女青年的鼻祖,光是這書名就可以掛上微博簽名檔。與此類似的還有她的《傷心咖啡館之歌》、《金色眼睛的映象》、《照亮及暗夜之光》。只是這位美國南方女作家并沒有像這些書名一樣,熱衷于描寫傷心、孤獨、漂泊、流浪。
維斯瓦娃·辛波斯卡
這是又一個被書名害了的“詩壇莫扎特”,《我曾這樣寂寞生活》、《空房里的一只貓》、《在一顆小星星下》、《任何事物都不會再次發(fā)生》——如果把這些詩名連在一起,活脫脫就是一篇安妮式空洞隨筆。永遠沉浸于自我情緒中無法自拔的文青們可能不會在意,辛波斯卡在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表明了在這些看似“矯情”的名字之下,隱藏著的是開放于世間萬物的接納、觀察、沉思與理解。
蘇珊·桑塔格
她被美國保守派刊物列入想要摧毀美國的三人名單中:本·拉登、薩達姆,以及蘇珊·桑塔格。在《紐約時報》的訃告中,她被定義為幾乎所有情緒的復合體,“但從來沒有任何人把她和愚蠢沾邊”。想要真正成為蘇珊·桑塔格的信徒,可以激烈極端,可以冷漠超然,但絕不可盲目跟風、愚蠢膚淺。
弗朗索瓦絲·薩岡
17歲以暢銷書《你好,憂愁》成為最年輕的千萬富翁后,弗朗索瓦絲·薩岡就開始在擁有避孕藥、性解放和迷幻音樂的好時代里吸毒、酗酒、縱情性愛。在中國,這位滿足了小資一切幻想的法國女人成為了春樹、吳虹飛、棉棉和九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