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起
2013年3月2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孟其真撰寫的題為《圖書館,請擇善而藏》的文章,引起圖書館界對“書有無好壞”的爭論[1]。起因是首都圖書館由于書庫容量有限,將2008年以前的書都下架了,以至于讀者想看卻找不到了,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老書、經典書從首圖的書架上絕跡。令孟先生充滿疑問的是:圖書館庫藏無價值標準,居然以年限定存廢?圖書剔舊是一個復雜的流程,目前尚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來指導。那么,圖書館究竟以什么標準來指導館藏圖書剔舊呢?這應該引起圖書館界的重視,而不是把這個迫在眉睫的剔舊問題轉移到藏書有無好壞的爭論上。
國內圖書館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60多年的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積累了很多館藏資源,各類型圖書館都不可避免的遇上一個問題就是有限的空間如何面對著不斷膨脹的文獻增長。為了解決藏書空間急劇飽和的矛盾,上個世紀90代到本世紀初的十多年間,很多高校和公共圖書館都新建或擴建了館舍,但是其藏書數量的增長遠超過了館舍空間增長的速度。實踐證明,采用不斷新建或擴建館舍的辦法來應對藏書數量的急劇增長是行不通的。許多圖書館界專家普遍認為:保持文獻零增長能達到減少藏書空間、節(jié)省藏書費用和加強圖書館服務的效果。剔舊工作是文獻零增長理論的核心工作。剔舊已成為應對藏書數量劇增、藏書空間匱乏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提高文獻服務效果的必要舉措。圖書剔舊通常以文獻老化為基礎,通過剔除老化文獻保持存儲空間與文獻增長的平衡,是館藏空間緊張的問題得以緩解的解決方法之一。首都圖書館也是本著這個方針才對2008年以前出版的圖書進行下架管理。
國內圖書館學者在長期的圖書館剔舊工作實踐中,探討研究出了很多寶貴的剔舊標準。我國很多學者都主張按書齡剔舊。汪躍春根據剔舊的基本比例,參考各類圖書的半衰期,確定開始剔舊的年代,將滯架書目表以出版年排序,截取開始剔舊年以前的書目記錄,如果滿足條件的舊書在架上則直接剔除[2]。張惠玲根據二八定律的原則認為:累積平均借閱次數(如5年累計平均借閱次數為5年平均借閱次數之和)可量化圖書完成借閱職能的情況,當達到總平均借閱量80%時,超過其書齡的圖書可進行剔舊處理。即館藏資源若滿足80%的讀者借閱量,TP類書齡大于 14,T(不含 TP)類大于 15,G 類大于 16,K 類大于17就可進行剔舊處理[3]。蔡璐則認為根據圖書的出版年代、流通次數、出版社、作者四項指標加權的方法指導剔除館藏中的陳舊圖書[4]。以上方法比較科學,但是尺度不好把握,工作量太大,操作性不強。剔舊工作的基礎是對圖書老化規(guī)律的研究,圖書老化研究可為圖書館發(fā)展提供科學、客觀的依據。
文獻老化,通常具有兩種意義:一是指文獻在產生或出版以后,隨著其“年齡”的增長,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內容的價值逐漸降低,從而導致其利用率越來越低的現象。二是指文獻在產生或出版以后,隨著其“年齡”的增長,由于化學和物理等作用的影響,其載體的物質形態(tài)逐漸退化變質的現象,本文研究的文獻老化是指文獻內容的老化。圖書作為最普遍的文獻,其內容的老化也在所難免。
一般來講,研究文獻老化規(guī)律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種:引文分析法、文獻流通統(tǒng)計法、綜合統(tǒng)計分析法。引文分析法適用于研究一個特定學科的全部文獻的老化規(guī)律。文獻流通統(tǒng)計法是通過對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借閱流通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研究館藏文獻資源的利用規(guī)律和老化規(guī)律的方法。文獻流通統(tǒng)計法十分適合于單個圖書館研究其館藏文獻資源的老化情況。綜合統(tǒng)計分析法是以引文數據、流通數據、館內使用的數據、文獻歸架的數據、復制件數據以及出借的總數據為基礎,吸取引文分析法和文獻流通統(tǒng)計法的長處,避免引文分析法的片面性和流通統(tǒng)計中的局限性,從實際利用文獻的各種角度綜合分析文獻的利用和老化情況[5]。這種方法比較全面和客觀,但它要求進行大規(guī)模的,甚至是國家規(guī)模的調查統(tǒng)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實際操作上過于復雜而很少使用。
對于館藏紙質圖書來說,因其閱讀群體穩(wěn)定,閱讀目的以學習為主,進行科研的比例很小,被引用的比例在圖書利用中只能占到很小的部分。當前主流的引文分析法所得出的文獻老化規(guī)律對館藏圖書而言并不適用,所以文獻流通統(tǒng)計法更適用于研究館藏圖書的老化規(guī)律。
大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具備行為和思想上一切優(yōu)良品行的紳士”[6]。大學生的學習不是單純的一個學科專業(yè)方面的知識,還包括文化、道德、品格等多方面修養(yǎng),所以對高校圖書館館藏圖書的老化研究不能以一個或多個學科為研究對象,而是應該以全館所有流通的圖書為研究對象。
隨著文獻總量的逐年增加,高校圖書館都不同程度地積累了相當一部分老、舊圖書,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越來越大,館藏空間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圖書剔舊既有利于解決書庫的空間危機,優(yōu)化館藏文獻資源的布局,又有利于提高文獻資源利用率。
文獻半衰期是指某學科(專業(yè))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fā)表的。文獻半衰期不是針對個別文獻或某一組文獻,而是指某一學科或專業(yè)領域的文獻總和而言的。為了衡量館藏圖書的老化速度,套用文獻半衰期的概念,姑且把它叫做館藏圖書半衰期,即館藏圖書在一年內被借閱的總數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內出版的。圖書一年內只要被利用過一次,則說明該圖書沒有老化。筆者選取了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2009—2013年的中文圖書借閱種數進行了統(tǒng)計,并計算出每年的館藏圖書半衰期,具體步驟為:①按借閱年限統(tǒng)計,借閱年底前入藏的全年圖書流通的種數;②按出版時間(年)分別統(tǒng)計每一年圖書借閱量占全年借閱量的百分比;③將各出版年所占的百分比從統(tǒng)計年回溯相加到50%止,回溯年份額差即為館藏圖書的半衰期。結果見表1。
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2009—2013年借閱圖書的種數在持續(xù)下滑,年借閱量從49132種下滑到39660種。半衰期從2009年的6.3年延長至2013年的8年,五年的時間里館藏圖書的半衰期延長了近2年。這說明我館館藏圖書利用率逐年下滑,新書利用情況不樂觀,總體上圖書老化周期延長。
經計算得出:館藏12~15年內出版的圖書能夠滿足80%的借閱需求,20年內出版的圖書能滿足98%的借閱需求,符合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圖書的有效利用時間在10~20年左右。但是20年以前的圖書仍然會有讀者使用,以我館為例,在5年的統(tǒng)計中,每年都有50年代出版的圖書被借閱,這些有60多年書齡的圖書,只是利用的頻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少了,但是仍然有被利用的機會。
2.2.1 館藏建設穩(wěn)定性對半衰期的影響
從表1中所見,2005年和2006年出版的圖書借閱率一直很高,而之后的兩年出版的圖書銳減。為什么會呈現這樣的狀況?筆者統(tǒng)計了本館2004—2013年近十年的圖書入藏量,見表2。分析發(fā)現2005年和2006年出版的圖書在館藏圖書種數中最多,而2008
年相對2009以后和2007年之前較低。原因是為了應對2006年教育部高校本科評估,我館在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突擊購入了大量新書,致使2006年出版的圖書在整個館藏中的比重最高。評估過后,購書經費銳減,而圖書價格大漲,所以我館藏書中2008年出版的圖書數量是近幾年中最少的,因此在館藏統(tǒng)計中可以看到2008年出版的圖書借閱數量也處于低谷狀態(tài)。與此類似,2002年出版的借閱圖書也出現一波小高峰,其主要是因為受大規(guī)模擴招的影響,高校圖書館的經費投入較以前投入加大,相應圖書采購的品種也比往年要多些??梢婐^藏圖書的激增與銳減變化與圖書借閱量又呈密切正相關,所以保持穩(wěn)定的文獻資源建設結構對館藏圖書的利用極其重要。
表1 2009—2013年圖書借閱種數統(tǒng)計
表2 2004—2013年圖書入藏種數
2.2.2 新書加工時間對半衰期的影響
圖書從出版訂購到流通需要一個周期,采購的圖書不能直接借閱,圖書編目工作又有一個過程,因此滯后是必然的。當年出版的圖書只有一部份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加之圖書在使用中也有幾個傳播和擴散的過程,導致2009—2013年當年出版的圖書借閱相對比較少,在四到六年后才會達到使用的高峰期。從而使圖書年流通的數量逐年依次遞減。一是受整體借閱量減少的限制,二是我館在2010—2011年兩年里先后有兩人退休,1人調出,導致驗收和編目人員減半。高校圖書館受學校編制制約,普遍面臨進人困難,編目人員減少后,不能及時補充人手的局面,這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的問題,據統(tǒng)計2007—2011年,多數高校圖書館編目人員一般都減員50%左右[7]。編目人員的減少造成了圖書加工周期變長,當年出版的圖書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館藏圖書半衰期。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年輕人的閱讀方式正在發(fā)生變化,由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資源更加方便、快捷,越來越多的讀者會首先選擇使用電子資源。隨著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發(fā)展,電子圖書已成為各高校館藏中的重要資源,由于數字文獻易于復制且檢索傳播速度極快,占用實體空間也極為有限,故而其地位與作用愈顯突出,讀者對電子資源的需求和利用也顯著提高,這一切都使得圖書館的紙質圖書老化現象變得更加嚴重。國外高校圖書館已經形成了以電子資源為主、紙質資源為輔的文獻資源建設政策。美國甚至已經出現無書圖書館,《2050年高校圖書館尸檢報告》有些聳人聽聞,從我國圖書實際利用率來看,紙質藏書的危機已經擺在面前。據了解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中的文獻購置經費中,電子文獻所占比例普遍為70%,有的甚至達到90%[8]。反觀國內高校圖書館仍然以紙質資源為主,據2012年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采購費的平均值為180萬元,約占館均文獻資源購置費的37.4%,最高的清華大學電子資源經費約占總經費的64.2%[9]??梢娢覈咝D書館在電子資源建設投入方面與國外高校有顯著差距。高校圖書館應盡快調整館藏資源的結構,逐步減少紙質資源經費、不斷增加電子資源經費,同時要加大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力度。
文獻資源建設一直都是圖書館工作的基石。穩(wěn)定藏書結構,保持原有館藏特色是資源共建共享的立足之本。在電子資源逐漸豐富的時代,紙質圖書建設要以讀者需求和讀者滿意為導向,吸引用戶參與文獻資源建設,以盡力保障對用戶需求,提高館藏圖書的利用率[10]。藏書的副本也要相應的減少,確保館藏品種的豐富,把資金用在建設精品、特色館藏方面。特色館藏是不斷積累和傳承的結果,館藏圖書在沉淀中才能形成特色。對于破損不能流通的紙質圖書,圖書館不應該簡單的下架剔除就草草了事,這恰恰說明這些圖書被讀者利用的程度相對很高,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所以對那些有一定學術價值的科技圖書應該整理,并將之有序的數字化,通過校園網提供給讀者,既提高讀者需求滿足率,又實現圖書館保存文化遺產的職能。
圖書編目工作是整個圖書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流通工作的基礎,有效揭示圖書資源也是提高館藏利用率的一個有效手段。編目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讀者查詢的檢全率、檢準率,只有以準確詳盡的圖書編目數據作為基礎,圖書館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新書到館后要做到隨到隨編,保持零庫存,讓讀者能盡快使用到新書。如今高校圖書館編目人員隊伍逐漸萎縮,編目外包非常普遍,在編目人員有限的情況下,編目外包不失為有效之舉。編目外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使采購的圖書能夠及時上架。
由于現代圖書館的根本使命是廣泛傳遞文獻即知識信息,內容老化的圖書傳遞新知識的能力變得很弱,因而需要將它們從一線館藏中剔除出去,為新采購的圖書讓出空間,緩解圖書館空間緊張狀況。然而對于紙本書來說,今年讀者沒有使用,并不意味著以后一直沒有讀者使用,并不能因為其暫時無人利用而被視為無價值的文獻[11]。圖書零借次是不可避免的,對于研究型圖書館來說,收藏圖書并不僅是為近期使用的,還起到傳承文明的作用[12]。歐洲大學圖書館在館藏資源建設中,也都存在書庫空間緊張的問題,也在籌劃建新圖書館,但沒有哪個圖書館采取大規(guī)模剔除圖書的做法[13]。只要圖書在架上放著,總會有讀者再一次翻閱。如果圖書不流通,才會徹底的失去了價值,成為“死書”。畢竟我國圖書館的書還沒多到無處可放的地步,況且我國圖書館的藏書擁有總量遠沒有達到必須剔除的程度。因此圖書館要做好藏書剔除工作,需積極、慎重、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根據本館統(tǒng)計結果,15年內出版的圖書能夠滿足80%的借閱需求,20年內出版的圖書能夠滿足98%的借閱需求,所以,對15年內出版的圖書,不應該采取大規(guī)模的剔除,對于個別時期,因為滿足一時的教學需求,購置的大量復本圖書,隨著年代久遠,利用率低下,可以剔除一部分復本,留下樣本或者再留1本復本,給館藏建設留出發(fā)展空間。20年前出版的圖書才可以根據館藏空間進行剔除工作,但也不應一次性剔除干凈,而是保留樣本,逐步實現館藏文獻的零增長。館藏文獻零增長還需要有相應的貯存空間或是密集書庫等配套設施,使下架的圖書仍然能發(fā)揮作用。
高校圖書館讀者對紙質資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少,而對網絡化、數字化的電子資源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為了充分滿足讀者的需求,紙質圖書勢必逐漸減少,但紙質圖書不會消失,紙質圖書建設需要整合、優(yōu)化。本館案例并非單純的個案,大部分教學型高校的圖書館都存在類似情況。高校讀者人數相對穩(wěn)定,讀者需求較相同,學科專業(yè)變化不大,圖書館每年采購圖書的經費,采購的圖書種類基本相同。因此,上述研究方法和結果也適用大部分高校圖書館。
[1]孟其真.圖書館,請擇善而藏[N/OL].光明日報,(2013-03-21)[2013-07-25].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3/21/nw.D110000gmrb_20130321_1-02.htm?div=-1.
[2]汪躍春.館藏圖書老化規(guī)律的實證及應用[J].情報雜志,2009(3):50-53.
[3]張惠玲.基于書齡分析的圖書剔舊實證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3(4):169-129.
[4]蔡璐.論圖書剔舊的標準:以環(huán)境科學類圖書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0(3):15-18.
[5]徐恩元,徐建華.文獻老化理論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6(6):63-67.
[6]約翰·享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何曙榮,顧建新,徐輝,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
[7]劉麗靜,張為杰.高校圖書館編目外包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2(增 2):94-96.
[8]劉霞.新西蘭與澳大利亞大學圖書館考察見聞[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4):5-8.
[9]王波,吳漢華,姚曉霞,等.2012年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報告[R].北京:教育部高校圖工委,2013:4.
[10]杜紅娟.基于讀者需求的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13(5):19-22.
[11]熊太純.CALIS貯存圖書館現狀與聯合存儲中心的建立[J].圖書情報工作,2013(10):75-80.
[12]顧曉光.訪談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強先生[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2(10):l-18.
[13]宋姬芳,劉春鴻.博采眾長 探求發(fā)展:歐洲六大圖書館訪問考察見聞[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