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媛 (南京師范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 210000)
《抒情幻想曲》是著名作曲家教育家徐曉林女士于1991年8月創(chuàng)作的一首古箏獨奏曲。此曲是采用了自由變奏的作曲手法,在創(chuàng)作中蘊含了較多的即興成分,使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個人情感等都得到自由的發(fā)揮和表達。這首樂曲也于2007年成為中國古箏“金鐘獎”必彈曲目之一。據(jù)作者所述,此曲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傍晚,作者站在窗前,望著窗外飄飄灑灑的雪花,一股思鄉(xiāng)之情突然涌上心頭,從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
樂曲分為三個部分,引子過后,第一部分是主題的呈示和自由變奏,包括輪指部分,第二部分是主題的派生,第三部分是激動的快板。
筆者認為在演奏中,可以將整首樂曲分成六個部分來練習(xí),分別是引子、柔板、中板、慢板、快板和尾聲。筆者認為任何一首樂曲,無論長或短,難或易,都需要分割成幾個部分來練習(xí),不能囫圇吞棗,即使從頭至尾反復(fù)多次彈奏,效果也不能與分段精細練習(xí)相比。分段練習(xí)有助于找到演奏者的缺陷,對癥下藥,才能演奏出完美的樂曲。
《抒情幻想曲》需要演奏者有扎實的古箏基礎(chǔ)和功力,以及充沛的情感表達能力。傳統(tǒng)古箏曲一般來說右手用于彈奏,左手用來吟揉滑顫,而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古箏曲突破了這一界限,左右手上升至同等地位,尤其是這首樂曲,對于左手彈奏技巧的要求也比較高。同時這首樂曲含有即興的成分,自由變奏手法貫穿始終,因此節(jié)奏的松緊和力度的變化都要有所不同。下面對樂曲的演奏過程進行具體分析。
筆者認為引子部分是全曲最為重要的部分,無論什么樣的樂曲,引子部分就是聽眾對于樂曲的第一印象,奠定整首樂曲的基調(diào)和風(fēng)格,也是最能體現(xiàn)演奏水平的部分,只有將引子演奏的淋漓盡致、情感處理得當(dāng),才能對樂曲之后的部分產(chǎn)生好的影響?!妒闱榛孟肭返囊硬糠质怯斜砬榈纳?,特別注重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烘托,因此在演奏引子時不能匆忙,運用大氣口,從容不迫,使每一個音彈奏到位。比如樂曲一開始的八度La,用肉指彈奏,使余音拉長,不能與后面的旋律接得太緊。之后八度Mi的重復(fù)彈奏,則要采用夾彈法,夾彈時重心偏下,因此出來的音比較厚實沉穩(wěn),而且余音較長,突出深遠的意境。演奏譜例1的部分時,有三個模進似的樂句,在演奏過程中不能將三個樂句彈奏的一模一樣,在力度和速度上都要做一些改變,否則就會顯得單調(diào),同時右手的輪指部分也要配合著做強弱變化。過實例展示了這一區(qū)分理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運用。我們相信,這一多學(xué)科研究的成果將深化我們對音樂的認識,對音樂教學(xué)、研究、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視角與指導(dǎo)。
柔板部分是自由變奏產(chǎn)生的三個樂段,產(chǎn)生階梯式遞進的效果,演奏時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第一樂段和第二樂段的前三小節(jié)基本相同,但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變化,第一個樂段輕柔委婉,每一個音符間隔較長,使聽眾留足遐想的空間。而第二樂段速度和力度都呈上升趨勢,并通過雙音和三音將雙手拉開,音域越來越寬,織體也越來越飽滿,從而表現(xiàn)出深遠博大的意境,并推入柔版的高潮第三樂段。第三樂段比起前兩個樂段更加豐富,情感表達也更加強烈,在演奏過程中需要一次次的由弱漸強、由慢漸快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上下兩個聲部演奏時要有所區(qū)分,不能采用一樣的力度造成音響效果的混亂,下方的伴奏聲部需要控制音量,起到襯托旋律的作用。同時每一個樂段都需要一氣呵成,不能斷斷續(xù)續(xù),影響整體效果。
樂曲的中板部分主要由左右手交替作主旋律和伴奏音型來演奏,同樣的也需要突出主旋律,使主旋律清晰可見。首先開始的部分,以變宮Si為開始音,奠定了樂曲淡淡哀愁的基調(diào),因此入板時需要注意控制力度,需要將旋律輕柔的帶出來,再逐漸漸強,否則會顯得突兀,破壞樂曲的美感,之后過渡到左手主旋律要自然。
古箏的輪指技法最早是借鑒于琵琶,與其不同的就是琵琶是五個手指輪,而古箏是四個,因此為了達到每一個音的音響效果均衡流暢,也可以借鑒琵琶的演奏方式,把輪指變?yōu)槲鍌€一組來練習(xí),這樣每個手指都能作為重音,從而達到每個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保持一致。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左右手的伴奏部分全部是連續(xù)的六連音,需要演奏的連貫流暢,產(chǎn)生旋律線條流動的效果,將重音放在第一個音和第四個音上,同時不能只顧著把音彈對,而要注意強弱快慢的起伏,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感覺。
這段慢板是主題的派生,分成三個層次發(fā)展主題材料,層層遞進。因此演奏技法需要更細膩的展現(xiàn)。古箏講究左手的“作韻”技巧,即通過左手在琴碼左側(cè)以“揉、滑、顫、按、點”等方式按壓琴弦,產(chǎn)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只有將“作韻”這種技巧演繹到位,才能真正詮釋古箏的韻味。在演奏慢板部分時,每一個層次的左手部分均需要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運動方式來按壓,達到由慢至快,逐步推進的效果。
例如譜例第一小節(jié),上滑音可以較為迅速的按壓,下滑音則需要利用手腕及手指呈弧線緩慢提起,不能直上直下,以延長音的時值,使弦的松緊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從而達到旋律時緊時松,使聲音和韻味在滑音中流轉(zhuǎn),扣住聽者的心弦,達到深情之效果。
段落的第二、三層次在力度和速度上都要進步一加深,以滑音作為連接,將樂句演奏層層推進,使心理產(chǎn)生強烈收縮感,以獲得情感的釋放。
快板部分采用“緊打慢唱”的手法,左手多是低音區(qū)與高音區(qū)來回跳動的旋律線條,右手則是快速的伴奏音型。演奏時需要注意突出左手旋律聲部,右手伴奏聲部起到烘托旋律的效果,但也需要演奏的顆粒分明,清晰流暢,因此手指出弦要快,將力量集中于指尖,動作幅度要小。
在快板的最后部分,出現(xiàn)了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對位的問題,很多人在對位的過程中會將左手部分的三連音彈成前十六后八,或?qū)⒂沂植糠值那笆蟀藦棾扇B音,這就需要分手進行練習(xí),將左右手的節(jié)奏分別演奏的很精準再結(jié)合起來訓(xùn)練,才能達到預(yù)想效果。
尾聲部分一開始由慢至快,通過掃弦將樂曲推動起來,在高低音來回交替的三四度音程和三和弦中進入高潮。最后再現(xiàn)了引子和慢板中具有推動性的小撮和八度部分,讓樂曲在強音中迅速結(jié)束,充滿氣勢又令人回味無窮。演奏尾聲時需要特別注意情感的把握,它的速度和力度變化的較為集中,也出現(xiàn)突快及突慢,情緒起伏比較大,需要在演奏時收放自如,將每個樂句處理的明晰飽滿。
一首好的作品不局限于一種演繹方式,而是可以給予演奏者寬廣的想象空間,讓其在一定的基礎(chǔ)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使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人演奏方式和情感。《抒情幻想曲》就是這樣一首作品,需要不斷的在演奏過程中思考、琢磨,一遍遍的滲透它的深刻內(nèi)涵,才能將其演奏的趨于完美。筆者在此僅僅表達粗淺的見解,會在今后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提高演奏水平,逐步完善對這首樂曲的演繹。
[1]胡菁.徐曉林箏樂作品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xué)院.2009年
[2]巢霞.改編古箏曲《夜深沉》演奏淺析[J].民族音樂.2011年.1月
[3]邱大成,徐曉林.古箏作品集賞析[M/CD] http://my.tv.sohu.com/us/63255915/19735927.shtml. 2012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