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1930年4月16日深夜,11個農民不顧伸手不見五指,冒著傾盆大雨,抬著一具紅軍高級將領的尸體,掩埋在一塊名叫“垛子口”的地里,來不及立碑、做記號,又匆忙離去……
那位高級將領是誰?他因何而死?為何被如此倉促落葬……一連串的謎,直到35年后才被解開:他就是堅持在南京國民政府臥榻之側戰(zhàn)斗,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的紅軍第十四軍首任軍長何昆!
而推動解開這些謎的,是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
何昆其人
何昆,又名何坤,號德晟、字普發(fā),別名克信,化名李維森,1898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永興縣金黽鄉(xiāng)牛頭下村。
何昆從小性格剛強,見義勇為,并練就一身好武藝。1908年,他開始讀私塾,后因家庭貧困不得不輟學。20歲時,何昆隨父親到廣東省韶關市最北部,南嶺山脈南麓一個叫坪石的小鎮(zhèn),靠開“金生泰”小客棧營生。除幫助父親經營小客棧外,何昆還經常挑著貨郎擔四處叫賣,兜售物品。隨著與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接觸,他較早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
27歲時,何昆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期間在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熏陶下,何昆刻苦學習,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不久便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3月,蔣介石為排斥共產黨人,奪取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軍權,制造“中山艦事件”,驅逐黃埔軍校及國民革命軍中周恩來等一批共產黨員。何昆因身份暴露,奉命轉移到廣東省三水縣石峽地區(qū)從事秘密革命活動?!八摹ひ欢狈锤锩兒螅卫ピ趶V州黃沙火車站被捕,他和同時被捕的200多人一起被關在廣州明星電影院樓上。當夜,何昆憑著一身武功躍上樓頂,弄斷了房頂椽子,率領部分難友成功逃脫虎口。之后,何昆喬裝打扮成農民,迅速從廣州到達武漢,很快就與黨組織取得了聯(lián)系。
1927年,何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隨后被指派參加組織廣州起義。12月11日凌晨,起義爆發(fā),何昆帶領戰(zhàn)士冒著生命危險,沖鋒陷陣。經過兩小時的激戰(zhàn),起義部隊占領了全城大部分地區(qū)。因粵桂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聯(lián)合反撲,起義最終失敗。何昆受黨組織派遣,前往武漢、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取道回老家作短暫停留時,何昆在老家宣傳革命道理,幫助地方黨組織訓練工農武裝。
1929年冬,何昆調任中共江蘇通海(南通、海門)特委委員,領導通海地區(qū)革命武裝斗爭。
血濺老戶莊
隨著通海、如泰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不斷壯大,1929年11月18日至26日,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黃浦江畔的泉漳中學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和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維漢等決定將這一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組建為江蘇境內第一支工農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何昆被任命為軍長,并帶領張愛萍等具體負責組建紅十四軍。
1930年3月2日,紅十四軍在如皋西鄉(xiāng)正式打出部隊旗號,公布《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十大政綱》,即推翻帝國主義在華統(tǒng)治;沒收帝國主義在華的工廠、企業(yè)和銀行;推翻地主資產階級的軍閥國民黨政府;建立工農兵蘇維埃四政權;統(tǒng)一中國承認民族自主權;實行8小時工作、增加工資、失業(yè)救濟和社會保險等;沒收地主階級土地歸農民;改良士兵生活,分給土地和工作;取消軍閥在地方強征的苛捐雜稅,實行統(tǒng)一累進稅;聯(lián)合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蘇聯(lián)。何昆還將政綱制成傳單在上海發(fā)放。
3月下旬,通海紅軍接連打下南通東鄉(xiāng)的四甲壩、四揚壩兩個敵人據(jù)點,如泰工農紅軍打下了盧莊,紅十四軍聲威大振。紅色刊物《中華蘇維?!分械摹度珖K維埃區(qū)域與紅軍擴大的總形勢》一文對當時的情況報道稱:“南通、如皋、泰興、靖江、泰縣等江北的縣份,是赤色農民武裝斗爭最激烈的區(qū)域?!薄度珖t軍概況》也談及:“十四軍:現(xiàn)在只成立了一個縱隊,分3個支隊,分布在南通、如皋、海門、泰興等縣作游擊,人數(shù)二千,貧農占全數(shù)百分之六十,武裝千余,現(xiàn)在正在擴展中,并向長江中心區(qū)域發(fā)展。”
4月3日,中共通海特委和紅十四軍軍部在如皋西南鄉(xiāng)賁家巷召開萬人大會,公開宣布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成立。紅十四軍下轄兩個支隊,通海紅軍第一大隊編為第一支隊,如泰工農紅軍編為第二支隊,何昆兼任第二支隊隊長,張愛萍任二支隊第二大隊大隊長。會上發(fā)表了紅十四軍宣言《告工農及一切勞苦群眾書》:紅十四軍是工農的武裝,是工農蘇維埃的部隊,要誓死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的政綱,和國民黨反動派及其主子帝國主義作斗爭。會后,紅十四軍領導檢閱了部隊。
紅十四軍打土豪、懲惡霸、分糧食、焚田契,先后轉戰(zhàn)通、海、如、泰等國民黨統(tǒng)治的心臟地區(qū),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武裝斗爭,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蘇區(qū)紅軍的斗爭。
盡管如此,但由于紅十四軍地處于國民黨中心城市南京、上海附近,敵我軍事力量相當懸殊,而地方反動勢力又有著堅固的碉堡和優(yōu)勢裝備,使紅十四軍的生存與發(fā)展面臨著嚴重威脅。特別是扼守在如泰與通海游擊區(qū)之間的如皋磨頭鎮(zhèn)西南老戶莊,不僅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敵人還駐有保衛(wèi)團、縣警察大隊和省保安隊一個中隊,極大地妨礙了兩個游擊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為拔掉這顆釘子,4月16日,紅十四軍分成三路向老戶莊發(fā)起進攻。何昆帶領的先頭部隊剛接近老戶莊,敵人碉堡上的機槍就開始瘋狂掃射,前面的戰(zhàn)士倒下了,后面的戰(zhàn)士又沖了上去。經過激戰(zhàn),紅軍占領了東頭曬谷場??墒?,從敵人的碉堡里射出的密集重機槍子彈封鎖了護莊河,部隊難以繼續(xù)前進。何昆心想,戰(zhàn)斗再僵持下去,敵人的增援部隊一旦趕到,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當即向張愛萍說道:“讓我對付碉堡里的‘野狗子!再不解決,如皋城的援敵出來就不好辦了!”說完,手提部隊惟一的一挺輕機槍站在張愛萍肩膀爬到谷草堆上,向敵人的碉堡猛烈射擊,掩護戰(zhàn)士搶渡。敵人的機槍頓時啞了,可部隊剛要往前沖,敵人碉堡內又響起了槍聲。何昆想再次把火力壓下去,卻不幸身中數(shù)彈,從草堆上跌下來。
張愛萍撰寫的回憶錄《圍攻老虎莊》(實為老戶莊)中,詳細地記述了這一經過:
何昆同志站在我的肩頭上大聲地喊著:“共產黨員們,沖??!——”
我蹲在底下,看不見何昆同志的表情,但從他洪亮的聲音里,我聽得出他很興奮。戰(zhàn)士們看到軍長把敵人的火力壓下去了,紛紛跳起來往上沖去。
突然我感到肩頭一晃,何昆同志從上邊倒下來,他像一株折斷了的大樹,躺在我旁邊。我以為他沒站穩(wěn)摔下來,連忙去扶他。??!他一只手按著胸口,血像涌泉似的,順著指頭縫流了出來。
“軍長,軍長!”我抱住他,連聲呼叫。他把手提機槍交給我,堅決地說:“打!快打!不要管我!……”
由于何昆身負重傷,加之進攻受阻,部隊只好向鄒家岱方向撤退。途中,戰(zhàn)士們將渾身浸透鮮血的何昆抬到附近一座破敗的土地廟內稍作停頓,而何昆就在這座土地廟里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年僅32歲。
戰(zhàn)士們無比悲痛地把何昆的遺體抬到西燕莊后,由于敵人圍追堵截,形勢萬分危急,只好將遺體交由當?shù)剞r會組織群眾收殮安葬。出于對外保密需要,部隊并沒有說明遺體的身份,加之當時的革命斗爭形勢非常嚴峻,地方黨組織遭到嚴重摧殘,當?shù)剞r會在白色恐怖下,只是借來一口棺材,讓11個農民乘著夜色,冒著暴雨,匆匆掩埋了烈士忠骸,甚至無暇留下任何標識,從而給后來尋找何昆烈士遺骨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尋找忠骨
雖然與何昆相處的時間短暫,但張愛萍卻與之結下了深深的友情,尤其是何昆愛兵如子、身先士卒、敢做敢為、不怕犧牲的精神,讓張愛萍由衷敬佩??啥嗄旰髲垚燮记巴磕顣r,卻發(fā)現(xiàn)一片荒草凄凄,何昆的忠骨無從找起。
為告慰烈士英靈,使烈士真正入土為安,張愛萍一直將尋找何昆忠骨這件事掛在心上。
1940年,新四軍在通海、如泰地區(qū)建立了蘇中抗日根據(jù)地。1942年,張愛萍便委托中共如西縣委書記周特夫等派人尋找何昆的墓地,結果一無所獲。
解放后,身居要職的張愛萍仍念念不忘尋找何昆忠骨,曾分別于1952、1956、1957、1958年4次專門派人到如皋查訪,但均無結果。
1964年9月,即何昆犧牲后的第35個年頭,張愛萍又指示江蘇省民政廳,商請當年紅十四軍第五營政委周方,專程到如皋縣勝利鄉(xiāng)西燕莊尋找何昆忠骨。經過一個月耐心的調查,終于找到了惟一健在的、當初參與埋葬何昆遺體的孫國民。經其一再回憶和指引,幾經周折,終于在莊北一片菜田中間的眾多小堆里找到了何昆墓葬的準確位置。經南通專署公安處法醫(yī)的檢驗鑒定,遺體身高和牙齒(鑲金齒)完全符合何昆的特征;胸椎第二、四左側橫突均缺損,肩甲骨下端斷裂,外板向外缺損,明顯系子彈射擊出口,也與張愛萍回憶錄一文中所說的何昆負傷部位完全吻合。同時,墓葬情況也進一步得到佐證:本地葬棺中有大量石灰,遺體平直安放,而此棺槨中無石灰,遺骨形狀歪斜,表明是在緊急情況下草草收殮的;本地人隨葬衣服不用洋鈕扣,而墓中挖掘到5顆白磁洋鈕扣,說明死者不是本地人;本地釘棺材都用爬頭鐵釘,墓中卻發(fā)現(xiàn)了5根洋釘,這與孫國民“用洋釘釘棺材蓋”的說法相符。
如皋縣民政科隨即出具了《關于紅十四軍軍長何昆(坤)烈士墓地的調查報告》,認定已經找到了何昆的遺骸。而直到此時,孫國民才知道,他和鄉(xiāng)親們親手掩埋的,竟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紅十四軍軍長何昆。
張愛萍接到報告后,即悲痛又欣喜。悲痛的是何昆沒能看到全國解放,欣喜的是自己總算可以告慰何昆的在天之靈,寄托戰(zhàn)友和群眾的哀思。
1966年清明節(jié)前夕,根據(jù)張愛萍和江蘇省民政廳的指示,何昆的忠骨經火化后安置于如皋縣烈士館內。
雖然何昆的忠骨得到了妥善安置,但人們只知道何昆來自湖南,對他的其他情況一無所知。為繼續(xù)解開何昆的身世謎團,1980年,如皋縣委黨史辦致函湖南省委黨史辦和湖南省民政廳,轉請他們向所屬各市、縣通報查尋。經過一年多的調查考證,湖南省有關部門從全省40多位同姓同名的人物卡片和各縣提供的人物特征中最終確定:何昆的原籍在湖南省永興縣金黽鄉(xiāng)牛頭下村。永興縣民政局一張《失蹤軍人簡表》中記載:“何昆(坤),失蹤軍人,何的愛人曹已花暫作戰(zhàn)士家屬對待,發(fā)撫恤金大米180斤,曹晚年進敬老院,一般看待,已病故。”何昆僅有一女名何廣梅,亦已病故。經進一步調查得知,何昆從上海到如皋之前,曾給妻子去信:“我在上海開旅社,生活可以。我將要入日本游學,只此一信,望勿念……”可由于當時書信格式是豎寫,而“入”與“如”同音,“日本”兩字能合寫成“皋”字省一小撇,“游學”音似“游擊”,導致妻子誤認為何昆“入日本游學”,而不知道實際告訴她是去如皋打游擊。
終于,何昆的身世在他犧牲51年之后被揭開。
1992年4月,何昆烈士的骨灰隨遷至新落成的如皋烈士陵園內安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