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窮
西藏林芝地區(qū)世代聚居著藏族、珞巴族等少數民族。他們在創(chuàng)造燦爛歷史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截至2010年,林芝地區(qū)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計9類63個小項。其中,工布“畢秀”和珞巴族服飾制作技藝便是其中頗富特色的傳統(tǒng)技藝,被稱為米林手藝“雙絕”。
位于西藏東南部的林芝地區(qū)世代聚居著藏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他們在創(chuàng)造燦爛歷史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
截至2010年,林芝地區(qū)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計9類63個小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個,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8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2個。自治區(qū)級非遺項目傳習基地2個,自治區(qū)級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名。
而這其中,米林縣是林芝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對比較集中的區(qū)域。
巴魯老師和他的“響箭”——工布畢秀制作技藝
這里是西藏林芝地區(qū)米林縣城中心街上的米林工布畢秀制作技藝系列產品專賣店暨畢秀技藝傳承中心,55歲的店主巴魯先生快要退休了,他是縣中心小學資深的藏語教師。
這天是2014年的3月29日,當我們到達林芝地區(qū)米林縣城的時候,正好趕上一年一度的藏歷木馬新年除夕。巴魯老師遞給我的充滿商業(yè)氣息的名片上印著“工布畢秀、進口弓箭,批發(fā)零售”等字眼。
后來我們聽說每當新年來臨之時正是巴魯老師生意最紅火的時候,雖然價值萬元的進口弓箭少有人問津,但200元一支的“畢秀”——工布響箭箭頭卻是賣得相當火爆,這是因為藏歷年時當地人有參加各種體育比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后來看到這個地區(qū)有不少經營性質的“打惹”——射箭場所,射箭比賽正是新年體育活動其中必不可少的重頭戲。
在他的小店里,巴魯老師向記者講解起了工布“畢秀”的歷史和現狀。據說,工布畢秀也叫工布響箭,是一種射出后可以發(fā)出悅耳聲音的箭頭,“畢秀”是這種響箭的象聲詞。
根據巴魯老師的說法,關于工布畢秀的起源現在有多種傳說,一說認為畢秀最早起源于后藏地區(qū),稱之為“藏畢”,是由牛角制成,有三、四、五眼等畢秀,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聲音洪亮;一種認為畢秀最早起源于工布王阿吉杰布時代,是戰(zhàn)場上的通訊工具之一,主要用于傳遞信息。
還有一種傳說與藏族人民對方位的理解有關。在藏族人民眼中,南方代表極樂世界,北方則代表妖魔鬼怪出沒的地方。所以,射箭時人站在南方把箭射往北方,射出的箭發(fā)出的聲音可以震懾北方的魔鬼,使其不敢前來,保佑一方平安。
根據巴魯老師介紹,畢秀的制作流程大致分為——
1、選材。一般先需觀察原材料(硬雜木)木頭的紋路和干硬程度,紋路清晰和精美者為上佳原料。
2、首先需用剝刀將木頭加工成形——圓柱體(規(guī)格為長5厘米,周長3厘米),再用刀或砂紙將圓柱體兩端橫截面磨至平滑。
3、選一截面(截面1)進行繪制,具體步驟為:找畢秀的四個面,距離此面1.5厘米處再繪出一道環(huán)線;在另一截面(截面2)同樣找準圓心加以標記。
4、以環(huán)線為分界線,首先向截面1方向(以所繪矩形四邊為準)剝出四面,再向截面2方向剝,使之形成錐體狀,“畢秀”的基本輪廓完成。
5、用刀將“畢秀”分成兩半,裝入凹槽模具內,用刻刀雕刻成空心(制作完的畢秀厚度為0.5厘米較為合適,過薄易碎,過厚影響箭速)。分半后的“畢秀”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在三角形底邊中點處打眼(即“索心”插孔)。
6、在“畢秀”剝出的四面進行打眼工序,一面一眼,眼形呈心形狀。
7、在截面2圓心處鉆孔,孔的大小根據箭身粗細而定,此孔鉆完后,“畢秀”兩端的孔道互為相通。
8、將分成的兩半“畢秀”用乳膠進行粘合,為增強粘力,可用繩子對“畢秀”進行捆綁后置于太陽下曬干。
9、“索心”意為位于中央的木頭。制作要求為制成實心小木棒,由截面1中央的孔鑲入,并固定?!八餍摹逼疬B接、固定箭身與“畢秀”的作用。
10、將牛皮剪出與截面1形狀相等的大小并粘于截面1,主要起修飾作用,增強“畢秀”的美感。
11、在距離截面2的1.5厘米處,用鋸刀片鋸出一層淺凹環(huán),取細弓置于凹環(huán)內進行捆綁,增強“畢秀”的牢固性。
12、將“畢秀”用砂紙磨滑,使木頭紋路更加清晰、精美。
13、在“畢秀”的四個眼及凹環(huán)處用顏料加以綴色,多用紅色(為吉祥色)。
14、在完成以上工序后,將“畢秀”浸入清漆中加以潤色后取出曬干即可。
一般認為工布畢秀的制作技藝有1000年左右的歷史,主要流傳于古工布地區(qū)的米林縣和林芝縣一帶,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工布地區(qū)的一種特色民間體育運動項目。在農村,畢秀是老百姓勞作之余的一項運動。遇到重大節(jié)日時,他們常著盛裝,進行射箭比賽;在城市,米林縣城、林芝鎮(zhèn)等我們經??梢钥吹綑C關、學校等單位業(yè)余時間玩畢秀的人。
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一位家在拉薩的親戚向巴魯提出要一對工布畢秀做紀念。巴魯滿口答應下來。誰知到處去找,拿錢也買不到,這可急壞了他。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鄰居會做畢秀。于是,巴魯幾次登門拜訪鄰居,終于得到機會向鄰居學習畢秀制作工藝。巴魯老師沒想到自己就這樣與畢秀這項傳統(tǒng)工藝結下不解之緣,一做就是30多年。
但是,掌握這門技術并不簡單,巴魯利用課余和寒暑假之間,學習了兩三年,制作畢秀才開始游刃有余。
巴魯之所以選擇做畢秀,首先,畢秀是林芝地區(qū)特別是米林縣特有的傳統(tǒng)手工藝,作為土生土長的工布人他不想讓此傳統(tǒng)失傳;其次,在制作畢秀、售賣畢秀的過程中,使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價值,從而使學習、制作的人越來越多,這于畢秀的傳承是有益的;再次,自從畢秀制作技藝成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有了資金保證,畢秀的制作就可以不以盈利和謀生為唯一目的,而是以技藝的傳承為主要目標,有榮譽感和責任感,“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據我們了解,作為工布畢秀制作傳承中心的核心人物,在課余時間,巴魯老師在制作畢秀的同時還會去米林縣技校上課,教授技校學生學習畢秀制作工藝,并對前來問詢的農牧民免費進行技術指導。實踐之余,巴魯也很注重理論學習,他會經常跑圖書室查詢關于畢秀的文字記載。有一次,為了搞清楚畢秀的歷史由來,巴魯甚至特意跑到甘丹寺,向一位當時已經80多歲的、老家在工布地區(qū)的高僧問起畢秀的歷史和傳說。
巴魯老師一直笑稱自己是業(yè)余的畢秀制作人。事實上,在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畢秀制作工藝中,巴魯是林芝地區(qū)唯一一位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畢秀制作技藝首次成為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巴魯正式被命名為畢秀制作技藝傳承人。巴魯說,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畢秀是什么。在購買畢秀的人群中,既有內地人,又有外國游客。
巴魯還曾經通過北京商人將畢秀賣給了在京的外國人士,從而把畢秀這種古老工藝帶到了異國他鄉(xiāng)。
在國內,畢秀也開始出現在各種活動中,影響力逐步擴大。2012年,拉薩舉辦了首屆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畢秀作為工布特色工藝參加展覽。
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工布畢秀作為西藏參賽項目成為全場亮點,尤其是贏得現場西藏觀眾的一片掌聲。
達瓦的珞巴族服飾制作
珞巴族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于米林、察隅、隆子等地。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有“博嘎爾”、“邦波”、“德根”等?!扮蟀汀保ìF指南方人)為藏族對他們的統(tǒng)一稱呼。
根據藏文史籍《紅史》等記載,早在松贊干布(617~650)時代,“南自珞與門……等均置于吐蕃統(tǒng)治之下”。此后藏族和珞巴兩族人民的交往便不斷發(fā)展。
17世紀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贈、委派等方式,通過屬下宗、貉組織對珞隅一些地區(qū)實行行政管理。
19世紀中葉,西藏地方政府把珞隅地區(qū)劃歸波密土王管轄。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墨脫宗、則拉崗(宗)和嗄卡、駱卡等機構的官員、頭人還分別對達崗錯、馬尼崗等珞巴族居住區(qū)按例收取差稅。
過去,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架棧橋、過獨木、爬“天梯”、飛溜索、穿藤網,是珞巴族的交通絕技。直到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刀耕火種兼營狩獵,執(zhí)行大型獵物平均分配的古老習俗,經濟發(fā)展落后。
佩長刀和弓箭,戴熊皮帽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拍照時,珞巴民族服飾技藝著名傳承人達瓦也把這些裝備一一備齊了。
特別是長刀,它不單單是作為顯示陽剛之氣的裝飾品,而且是受自然條件的驅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僅用它來防止野獸和毒蟲的襲擊,而且用它來砍竹木,架藤網橋,起房造屋甚至剪頭發(fā)、裁剪獸皮…… 除長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離身之物,是狩獵的主要工具。雖然現在已經基本用不著了。
達瓦告訴我們說,珞巴族男子一般戴藤條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獸皮。婦女穿用自己織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筒裙。男女均赤足。他們喜歡佩戴石質串珠,貝殼和銅質的各種裝飾品。
達瓦還說,珞巴族各地區(qū)的服飾不盡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織的長到腹部的黑色套頭坎肩,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系在肩膀上,內衣為藏式氆氌長袍,頭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壓制的圓盔和用藤條編制的圓盔兩種,帽檐套著帶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張。帽后垂著一塊長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時外出,男子總是身背弓箭,橫挎腰刀,身配裝飾品。婦女穿用自織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對襟無領短袖上衣,下身穿過膝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裙。過去,男女均赤足、蓄長發(fā)。戴的裝飾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銅和銀的手鐲和竹管耳環(huán),脖頸上套各色串珠,多達幾十圈。
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贊美和歌頌力量與勇敢的審美觀念,這種審美觀念突出地表現在他們的服飾上。珞巴族的服飾充分體現著粗獷豪放的風格,野生植物纖維和獸皮是他們服裝的主要原料。
珞巴族是不分男女都喜歡佩帶裝飾品,男子戴手鐲、竹管耳環(huán)、項鏈,腰間掛弓箭、長刀等物。婦女特別喜歡佩戴五顏六色的項珠,盛裝的婦女脖頸上有時戴十幾串到幾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鐲、耳環(huán)、銅鈴、銀幣、鐵鏈、小刀、火鐮、海貝等飾物,有十幾斤重,可裝滿一個竹背筐,并被視為家庭財富多寡的標志和不可缺少的嫁妝。每當節(jié)日到來,婦女們都穿戴起來,起舞高歌,互相媲美。
但是由于時代的發(fā)展迅速,珞巴族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消失的危險。達瓦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以繼承和弘揚珞巴族傳統(tǒng)服飾和編織技藝為宗旨。他的產品一部分被北京的一家公司定制,批量銷售,市面上見不到;一部分賣給了喜愛珞巴文化的收藏家。
根在珞隅,事在人為
我們現在一般所謂的“珞隅地區(qū)”是指遠離此處的“印占區(qū)”的“珞隅”,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
位于國境內的林芝地區(qū)米林縣南伊珞巴鄉(xiāng)一共有3個行政村,除南伊村,另2個村是才召和瓊林。珞巴人格桑雖然從縣中學調任南伊鄉(xiāng)領導時間不長,但全鄉(xiāng)3個村81戶432人,沒有一家他不熟的。他通曉珞巴族的歷史,諳熟并熱衷于整理發(fā)掘珞巴族的傳統(tǒng)文化。
格桑告訴記者說,他們一家直到196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珞隅地區(qū)”。那一年爆發(fā)了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格桑的父親達國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民工,扛子彈箱。戰(zhàn)爭結束時,達國帶著妻子、妹妹跟著解放軍撤回了“麥克馬洪線”以北,在米林縣南伊鄉(xiāng)附近的山上安了家。
根據格桑調查,米林、墨脫、隆子等縣的許多珞巴族都是那一年從珞隅地區(qū)跑過來的。還有一部分是之前為了逃避血親復仇、逃避氏族婚姻或由生存所迫等跑過來的。
這樣一來,格桑家的大部分親人就留在了麥克馬洪線以南。但40年來,沒有任何辦法取得聯系。但他最著急和擔心的卻是怕珞巴族傳統(tǒng)文化后繼無人。
米林縣是珞巴人數最多的縣,也只有區(qū)區(qū)幾百人。藏區(qū)其他地方就更少了,常常是十里八村就一戶兩戶,民族文化的氛圍和環(huán)境已經基本消失了。這正像格桑說的——“珞巴族的根在珞隅。但現在,這條根已經斷了很多年了。”
在格桑的父母家里,還有些珞巴族的古董:帶劇毒箭頭的竹箭,幾乎磨破了鞘的長短腰刀,用貝殼拼成的腰包。還有一大包珞巴族傳統(tǒng)的飾品:用貴石、珠寶、貝殼、銀、銅做的腰飾、頭飾、掛件,總重達幾十斤,令我們大開眼界。
在米林縣旅游局供職的達芒·固炅·炅尼·甲勇(俗名林勇)和他的弟弟“珞巴文化個體戶”和收藏家林東便是其中之一。
達芒·固炅·炅尼·甲勇的微信簽名就是“保護傳承珞巴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他和兄弟為開發(fā)、保護珞巴文化不遺余力,做了很多工作。
他雖然受到過完整的現代教育,還是以珞巴族崇尚的“父子連名制”為榮。在他的簽名中,如果說開頭的達芒為氏族名,那么最后的甲勇又是何意呢?原來,他的父親名叫帕甲,因此,在他的簽名中,“甲”為帕甲之意,引申他是原米林縣公安局局長、珞巴英雄帕甲之子,最后的勇字才是自己的名字,即大家平時對他的稱呼林勇。此即為父子連名制的案例:即氏族男成員的名字是和父親的名字連在一起的,父名又和祖父的名字連在一起,每個人的名字都由兩部分組成,其首字為父名,尾字為子名,以此嚴格區(qū)分,一代一代連下來,構成一個譜系。如此這般,才能知道在氏族內部誰是最親的親屬。在這種父子連名的制度中,部落內實行氏族外婚,女兒要嫁出本氏族,所以在譜系中不占主要地位,以男子連名為主,家庭的承襲也完全以父系延續(xù)下去。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過節(jié)時,村落的住戶要自帶酒肉歡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圍坐,或飲酒,或吃肉,歌聲笑語不斷,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相傳珞巴族的大地母親生了金冬(太陽)等九個兄妹,金冬又生了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兒子阿巴達尼是個非凡人物。他長著四只敏銳的眼睛,前面兩只觀察光明世界,后面兩面只監(jiān)視惡魔妖怪,能夠上天入地,世間萬物無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還是個能工巧匠,發(fā)明了制陶術和架橋術,為人類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傳說阿巴達尼就是珞巴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