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旭升,李玲玲,李吉超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4)04-0032-02
鴨病毒性肝炎是雛鴨高度致死性的傳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臟損傷為其主要癥狀。每年雛鴨的發(fā)生率較高,死亡率較高,是夏季養(yǎng)鴨必防的雛鴨傳染病。
1 病毒分類
按病原學分類,鴨肝炎病毒(DHV)可分為1型、2型、3型,三個型之間沒有交叉免疫力,發(fā)病最嚴重的是1型病毒,而2、3型病毒還可以使免疫了1型DHV的雛鴨發(fā)病。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了解病毒性肝炎病毒的相關(guān)知識,以便采取相關(guān)措施應對。
1.1 鴨肝炎病毒1型 鴨肝炎病毒1型含RNA,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屬,大小約為20~40nm,其生物學特性是細胞培養(yǎng)物不能吸附和凝集雞、鴨、鵝、綿羊、馬、豚鼠、小白鼠、蛇、豬及家兔的紅細胞。
1.1.1 物理因素及抵抗力 1型鴨肝炎病毒可耐受乙醚和碳氟化合物、氯仿、胰酶、pH3和30%的甲醇或硫酸銨的處理,在1%的甲醛或2%的氫氧化鈉2h(15~20℃)、2%次氯酸鈣中3h或0.2%福爾馬林2h可完全滅活。1型鴨肝炎病毒在熱環(huán)境中有一定的耐受性,50℃加熱1h不受影響,56℃加熱30min部分失活,62℃加熱30min后失活。1型鴨肝炎病毒在37℃的條件下可存活21d。在自然環(huán)境中病毒可在未清洗的污染的孵化器中存活10周,在陰涼處的垃圾、濕糞中能存活37d以上。在4℃的環(huán)境條件下能存活2年以上,在-20℃環(huán)境中可存活達9年。因此說,在夏季1型鴨肝炎病毒可在自然環(huán)境中長期存活,必須認真防范。
1.1.2 變異性 國外發(fā)現(xiàn)一個1型鴨肝炎病毒的明顯的血清學變異株。
1.1.3 細胞培養(yǎng) 1型鴨肝炎病毒弱毒株可在鵝、火雞、鵪鶉、雉、珍珠雞和雞的胚細胞培養(yǎng)物上生長,而1型鴨肝炎病毒強毒只能在珍珠雞、鵪鶉和火雞的胚細胞上有不同程度的生長。鴨胚成纖維細胞接種1型鴨肝炎病毒雞胚適應毒后可連續(xù)生長,并產(chǎn)生很強的細胞致病作用,正是這一特有特性可進行疫苗生產(chǎn)。
1.1.4 致病力 鴨1型肝炎病毒接種9日齡的雞胚,經(jīng)6d可致雞胚60%的死亡,繼續(xù)用雞胚絨毛尿囊膜和胚液的勻漿接種傳代,在第63代時可致雞胚100%的死亡,說明對雞胚有致病力。而1型鴨肝炎病毒通過鴨胚傳代后,可失去對雛鴨的致病力。
1.2 鴨肝炎病毒2型
1.2.1 鴨肝炎病毒2型 鴨肝炎病毒2型歸類于星狀病毒(astrovirus),將來可能稱為鴨星狀病毒(duckastrpvirus)。
1.2.2 形態(tài) 在電子顯微鏡下病毒顆粒的形狀類似星狀病毒,直徑為28~30nm,可耐受氯仿、pH3和胰酶的處理,50℃加熱60min病毒的感染性不受影響,甲醛熏蒸消毒和標準的消毒藥消毒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感染。
1.2.3 細胞培養(yǎng) 2型鴨肝炎病毒不能在多種鴨和雞的繼代細胞上生長。
1.2.4 致病力 通過雞胚傳代可使2型鴨肝炎病毒的致病力減弱。
1.3 鴨肝炎病毒3型
1.3.1 鴨肝炎病毒3型 鴨肝炎病毒3型含有RNA,歸類于小核糖核酸屬,但與1型鴨肝炎病毒無關(guān),沒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1.3.2 形態(tài) 電鏡下的鴨肝炎病毒3型的形態(tài)可見胞漿中有大約直徑30nm的呈晶子格排列的顆粒??赡褪苈确潞蚿H3的處理,對50℃的加熱敏感。
1.3.3 培養(yǎng) 接種9~10日齡鴨胚絨毛尿囊膜敏感,而接種雞胚則不敏感??稍邙喤呋螂r鴨的肝或腎細胞培養(yǎng)物中增殖。
1.3.4 致病力 3型鴨肝炎病毒對雛鴨的致病力較低,用鴨胚絨毛尿囊膜傳代接種可使3型鴨肝炎病毒對雛鴨的致病力減弱,而對鴨胚的致病力增強。
2 傳播與媒介
2.1 自然宿主 在自然環(huán)境中,1型鴨肝炎僅發(fā)生于雛鴨,成年的種鴨即使在污染的環(huán)境中也無臨床癥狀,也不影響產(chǎn)蛋。而雞和火雞對該病毒有抵抗力,人工感染雛雞、雛火雞、雛番鴨、幼鴿、鵪鶉未發(fā)生死亡和死亡率很低,而雛雉、鵝和珍珠雞死亡率則很高,而該病毒不能傳染給家兔、豚鼠、小白鼠和狗。
2.2 傳播途徑 自然條件下,鴨病毒性肝炎在雛鴨中傳播很快,死亡率很高。傳播速度快說明有很強的接觸傳染性。
在有感染存在的地區(qū)孵化出的種鴨后代,孵出就變換新的環(huán)境飼養(yǎng),則不發(fā)病,說明不會經(jīng)過種蛋傳播鴨肝炎病毒。
總之,雛鴨肝炎病毒的特性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媒體不是該病毒的傳播媒介,而易感染的雛鴨才是易感群體傳播的根源,做好自然環(huán)境的消毒和雛鴨的免疫接種,才是防止接觸傳染本病的根本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