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圻
作者:(清)王永彬 著,劉瑩 譯
出版:中國社會出版社
《圍爐夜話》
摘錄:名利之不宜得者競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yè)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風俗日趨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jié)之大人,光爭日月。
推薦人:尤云龍
上高中時,老師推薦清末王永彬所著之《圍爐夜話》一書,因當時學習的重點在惡補功課,并未認真品讀。大學時,翻出研之,越讀越覺有天葵開竅、茅塞頓開之感,乃奉為奇書。時至今日,雖又虛度了十多個年頭,但對此書之鐘愛始終未變。書如其名,品讀此書,正像家人朋友圍坐一起,聆聽長者教誨,分享他人成長經驗,不知不覺中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一切都是那么親切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令人深思、發(fā)人深省,恰如爐中之炭火,不是轟轟烈烈,卻貴在恰到好處且歷久彌新。無論人生得意之時,亦或事業(yè)家庭低谷之期,只要潛心研讀、細細品味,定有新的收獲。在人們茶余飯后都在議論道德問題的今天,此書不僅能夠讓人內心平靜,保持純潔善良之本真,更能憑添幾許道德教化、社會責任,助推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是為薦之。
在我看來,“手不釋卷”應該是所有時代讀書人的標準像。不管世界上的閱讀方式,或者說幫助閱讀的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進步”,古典的閱讀習慣是不應該改的,那就是:手捧書卷,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靠,或干脆躺在床上,翻著頁碼,或津津有味,或心不在焉,徜徉于印刷文字的世界中。公平地說,從便利、快捷地攝取信息的角度講,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肯定是落后的。比如電子書,一個小小的U盤就可以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存儲進去,攜帶、翻閱都極為便利。而我始終認為,讀書讀的是“書”,即千百年來人們習慣的那種紙做的出版物。讀電子書肯定享受不到讀紙質書時的“過程快感”,包括閱讀時的種種感受,如正讀、跳讀、眉注等,還包括書籍本身的種種情況,如紙張、開本、手感,甚至不同質地書籍的不同氣味、翻頁時的不同聲響等。這些感受,只有傳統(tǒng)的書籍才能提供。
讀書當然具有功利性——或以此謀生,以求取功名;或據此傳授,以普惠眾生。但就閱讀本身來說,它卻具有完全的精神性和私人性,是一種自我體驗和鑒賞的活動。這一點,對于有了足夠人生閱歷,現實的需求已經不再迫切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我認為就人的一生來說,“學習”性質的讀書只是少數;大部分的讀書還是以心靈撫慰為目的,要達致某種精神上的愉悅、舒緩、宣泄、思索等等。
多年前有一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葛優(yōu)扮演的李東寶大談辦刊思路,他說要想知道讀者最想看什么,只需問一問:每天早晨你挑什么書或刊物進廁所。這話我感同身受。多年來,我坐在馬桶上讀過的東西可謂多矣,現在看來,均屬最有可讀性的書刊,其中不乏精品。試想一下,如果每天早晨捧著個電腦去廁所,那個感覺能好得了嗎?
由此我想到了文化的保守性或韌性的問題。假設一個社會經歷了劇烈動蕩,其大部分東西都遭到了顛覆,這時候如果還剩下什么的話,我想一定是基本價值觀和基本生活方式這類細微的、日常的、不起眼的東西。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相比,文化革命是最不容易發(fā)生的。以讀書為例。既然讀書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那么,閱讀習慣就如同生活習慣一樣,具有文化的韌性,極難改變。我想,如果有一天文化的革命在中國終于實現了的話,那肯定不會是什么“宏大事件”,而是人們不再閱讀紙質書籍了、不再使用筷子吃飯了、不再回家過年了,等等。(作者系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版權局)局長、黨組書記,省文聯名譽主席)
《之江新語》選讀
權力是個神圣的東西
中國古代有一種哲理:國家之權乃是“神器”,是個神圣的東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黨員領導干部務必珍惜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正確行使權力,掌權為公、用權為民。則群眾喜、個人榮、事業(yè)興;錯誤行使權力,甚至濫用權力,掌權為己、用權于私,則群眾怨、身敗名裂、事業(yè)損。
秉公用權、廉潔從政,是領導干部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鄧小平同志就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說:“我們拿到這個權以后,就要謹慎。不要以為有了權就好辦事,有了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樣就非弄壞事情不可?!边@些年有的領導干部犯錯誤,恰恰都與亂用權有關。各級領導干部對待權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到慎用權、善用權、用好權,既要管好自己,又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權力和職務影響謀取非法利益。要樹立權力就是服務的意識,經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權力是從哪里來的、應該為誰所用這個重要問題,自覺做到用權為公而不為私。要遵守權力使用的紀律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討論問題講民主,進行決策講程序,執(zhí)行決議講紀律。要牢記權力就是責任的理念,用權要接受監(jiān)督,確保權力行使不偏離正確方向,確保權力行使的神圣性
經典
現代語錄
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于人民事業(yè)有利,于自己也不吃虧。愛講假話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總是吃虧。應當說,有許多假話是上面壓出來的。上面“一吹二壓三許愿”,使下面很難辦。因此,干勁一定要有,假話一定不可講。(毛澤東:《黨內通信》1959年4月29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書架
《勁風煦雨》
作者:唐家璇
出版:商務印書館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爾斯·默里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區(qū)域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態(tài)》
作者:馬俊亞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華盛頓規(guī)則》
作者:安德魯·巴切維奇
出版:新華出版社
鑒賞
《即興31號》
(油畫)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羅斯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與彼?!っ傻吕锇埠婉R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他所寫的《論藝術的精神》、《關于形式問題》、《點、線到面》、《論具體藝術》等,都是抽象藝術的經典著作,是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他的畫面中放棄了具體的內容和情節(jié),突出運用點、線、面、色塊、幾何圖形等純粹的繪畫語言表現內心的感覺、情緒、節(jié)奏等抽象內容。
這幅作品是畫家抽象主義風格探索階段的作品。畫面中雖只能看到各種顏色和線條的組合,但卻充斥著一種迷人的內在的和諧以及律動的旋律,使人看上去賞心悅目。
作者:(清)王永彬 著,劉瑩 譯
出版:中國社會出版社
《圍爐夜話》
摘錄:名利之不宜得者競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yè)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風俗日趨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jié)之大人,光爭日月。
推薦人:尤云龍
上高中時,老師推薦清末王永彬所著之《圍爐夜話》一書,因當時學習的重點在惡補功課,并未認真品讀。大學時,翻出研之,越讀越覺有天葵開竅、茅塞頓開之感,乃奉為奇書。時至今日,雖又虛度了十多個年頭,但對此書之鐘愛始終未變。書如其名,品讀此書,正像家人朋友圍坐一起,聆聽長者教誨,分享他人成長經驗,不知不覺中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一切都是那么親切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令人深思、發(fā)人深省,恰如爐中之炭火,不是轟轟烈烈,卻貴在恰到好處且歷久彌新。無論人生得意之時,亦或事業(yè)家庭低谷之期,只要潛心研讀、細細品味,定有新的收獲。在人們茶余飯后都在議論道德問題的今天,此書不僅能夠讓人內心平靜,保持純潔善良之本真,更能憑添幾許道德教化、社會責任,助推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是為薦之。
在我看來,“手不釋卷”應該是所有時代讀書人的標準像。不管世界上的閱讀方式,或者說幫助閱讀的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進步”,古典的閱讀習慣是不應該改的,那就是:手捧書卷,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靠,或干脆躺在床上,翻著頁碼,或津津有味,或心不在焉,徜徉于印刷文字的世界中。公平地說,從便利、快捷地攝取信息的角度講,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肯定是落后的。比如電子書,一個小小的U盤就可以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存儲進去,攜帶、翻閱都極為便利。而我始終認為,讀書讀的是“書”,即千百年來人們習慣的那種紙做的出版物。讀電子書肯定享受不到讀紙質書時的“過程快感”,包括閱讀時的種種感受,如正讀、跳讀、眉注等,還包括書籍本身的種種情況,如紙張、開本、手感,甚至不同質地書籍的不同氣味、翻頁時的不同聲響等。這些感受,只有傳統(tǒng)的書籍才能提供。
讀書當然具有功利性——或以此謀生,以求取功名;或據此傳授,以普惠眾生。但就閱讀本身來說,它卻具有完全的精神性和私人性,是一種自我體驗和鑒賞的活動。這一點,對于有了足夠人生閱歷,現實的需求已經不再迫切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我認為就人的一生來說,“學習”性質的讀書只是少數;大部分的讀書還是以心靈撫慰為目的,要達致某種精神上的愉悅、舒緩、宣泄、思索等等。
多年前有一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葛優(yōu)扮演的李東寶大談辦刊思路,他說要想知道讀者最想看什么,只需問一問:每天早晨你挑什么書或刊物進廁所。這話我感同身受。多年來,我坐在馬桶上讀過的東西可謂多矣,現在看來,均屬最有可讀性的書刊,其中不乏精品。試想一下,如果每天早晨捧著個電腦去廁所,那個感覺能好得了嗎?
由此我想到了文化的保守性或韌性的問題。假設一個社會經歷了劇烈動蕩,其大部分東西都遭到了顛覆,這時候如果還剩下什么的話,我想一定是基本價值觀和基本生活方式這類細微的、日常的、不起眼的東西。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相比,文化革命是最不容易發(fā)生的。以讀書為例。既然讀書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那么,閱讀習慣就如同生活習慣一樣,具有文化的韌性,極難改變。我想,如果有一天文化的革命在中國終于實現了的話,那肯定不會是什么“宏大事件”,而是人們不再閱讀紙質書籍了、不再使用筷子吃飯了、不再回家過年了,等等。(作者系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版權局)局長、黨組書記,省文聯名譽主席)
《之江新語》選讀
權力是個神圣的東西
中國古代有一種哲理:國家之權乃是“神器”,是個神圣的東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黨員領導干部務必珍惜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正確行使權力,掌權為公、用權為民。則群眾喜、個人榮、事業(yè)興;錯誤行使權力,甚至濫用權力,掌權為己、用權于私,則群眾怨、身敗名裂、事業(yè)損。
秉公用權、廉潔從政,是領導干部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鄧小平同志就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說:“我們拿到這個權以后,就要謹慎。不要以為有了權就好辦事,有了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樣就非弄壞事情不可?!边@些年有的領導干部犯錯誤,恰恰都與亂用權有關。各級領導干部對待權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到慎用權、善用權、用好權,既要管好自己,又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權力和職務影響謀取非法利益。要樹立權力就是服務的意識,經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權力是從哪里來的、應該為誰所用這個重要問題,自覺做到用權為公而不為私。要遵守權力使用的紀律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討論問題講民主,進行決策講程序,執(zhí)行決議講紀律。要牢記權力就是責任的理念,用權要接受監(jiān)督,確保權力行使不偏離正確方向,確保權力行使的神圣性
經典
現代語錄
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于人民事業(yè)有利,于自己也不吃虧。愛講假話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總是吃虧。應當說,有許多假話是上面壓出來的。上面“一吹二壓三許愿”,使下面很難辦。因此,干勁一定要有,假話一定不可講。(毛澤東:《黨內通信》1959年4月29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書架
《勁風煦雨》
作者:唐家璇
出版:商務印書館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爾斯·默里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區(qū)域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態(tài)》
作者:馬俊亞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華盛頓規(guī)則》
作者:安德魯·巴切維奇
出版:新華出版社
鑒賞
《即興31號》
(油畫)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羅斯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與彼?!っ傻吕锇埠婉R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他所寫的《論藝術的精神》、《關于形式問題》、《點、線到面》、《論具體藝術》等,都是抽象藝術的經典著作,是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他的畫面中放棄了具體的內容和情節(jié),突出運用點、線、面、色塊、幾何圖形等純粹的繪畫語言表現內心的感覺、情緒、節(jié)奏等抽象內容。
這幅作品是畫家抽象主義風格探索階段的作品。畫面中雖只能看到各種顏色和線條的組合,但卻充斥著一種迷人的內在的和諧以及律動的旋律,使人看上去賞心悅目。
作者:(清)王永彬 著,劉瑩 譯
出版:中國社會出版社
《圍爐夜話》
摘錄:名利之不宜得者競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yè)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風俗日趨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jié)之大人,光爭日月。
推薦人:尤云龍
上高中時,老師推薦清末王永彬所著之《圍爐夜話》一書,因當時學習的重點在惡補功課,并未認真品讀。大學時,翻出研之,越讀越覺有天葵開竅、茅塞頓開之感,乃奉為奇書。時至今日,雖又虛度了十多個年頭,但對此書之鐘愛始終未變。書如其名,品讀此書,正像家人朋友圍坐一起,聆聽長者教誨,分享他人成長經驗,不知不覺中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一切都是那么親切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令人深思、發(fā)人深省,恰如爐中之炭火,不是轟轟烈烈,卻貴在恰到好處且歷久彌新。無論人生得意之時,亦或事業(yè)家庭低谷之期,只要潛心研讀、細細品味,定有新的收獲。在人們茶余飯后都在議論道德問題的今天,此書不僅能夠讓人內心平靜,保持純潔善良之本真,更能憑添幾許道德教化、社會責任,助推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是為薦之。
在我看來,“手不釋卷”應該是所有時代讀書人的標準像。不管世界上的閱讀方式,或者說幫助閱讀的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進步”,古典的閱讀習慣是不應該改的,那就是:手捧書卷,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靠,或干脆躺在床上,翻著頁碼,或津津有味,或心不在焉,徜徉于印刷文字的世界中。公平地說,從便利、快捷地攝取信息的角度講,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肯定是落后的。比如電子書,一個小小的U盤就可以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存儲進去,攜帶、翻閱都極為便利。而我始終認為,讀書讀的是“書”,即千百年來人們習慣的那種紙做的出版物。讀電子書肯定享受不到讀紙質書時的“過程快感”,包括閱讀時的種種感受,如正讀、跳讀、眉注等,還包括書籍本身的種種情況,如紙張、開本、手感,甚至不同質地書籍的不同氣味、翻頁時的不同聲響等。這些感受,只有傳統(tǒng)的書籍才能提供。
讀書當然具有功利性——或以此謀生,以求取功名;或據此傳授,以普惠眾生。但就閱讀本身來說,它卻具有完全的精神性和私人性,是一種自我體驗和鑒賞的活動。這一點,對于有了足夠人生閱歷,現實的需求已經不再迫切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我認為就人的一生來說,“學習”性質的讀書只是少數;大部分的讀書還是以心靈撫慰為目的,要達致某種精神上的愉悅、舒緩、宣泄、思索等等。
多年前有一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葛優(yōu)扮演的李東寶大談辦刊思路,他說要想知道讀者最想看什么,只需問一問:每天早晨你挑什么書或刊物進廁所。這話我感同身受。多年來,我坐在馬桶上讀過的東西可謂多矣,現在看來,均屬最有可讀性的書刊,其中不乏精品。試想一下,如果每天早晨捧著個電腦去廁所,那個感覺能好得了嗎?
由此我想到了文化的保守性或韌性的問題。假設一個社會經歷了劇烈動蕩,其大部分東西都遭到了顛覆,這時候如果還剩下什么的話,我想一定是基本價值觀和基本生活方式這類細微的、日常的、不起眼的東西。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相比,文化革命是最不容易發(fā)生的。以讀書為例。既然讀書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那么,閱讀習慣就如同生活習慣一樣,具有文化的韌性,極難改變。我想,如果有一天文化的革命在中國終于實現了的話,那肯定不會是什么“宏大事件”,而是人們不再閱讀紙質書籍了、不再使用筷子吃飯了、不再回家過年了,等等。(作者系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版權局)局長、黨組書記,省文聯名譽主席)
《之江新語》選讀
權力是個神圣的東西
中國古代有一種哲理:國家之權乃是“神器”,是個神圣的東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黨員領導干部務必珍惜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正確行使權力,掌權為公、用權為民。則群眾喜、個人榮、事業(yè)興;錯誤行使權力,甚至濫用權力,掌權為己、用權于私,則群眾怨、身敗名裂、事業(yè)損。
秉公用權、廉潔從政,是領導干部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鄧小平同志就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說:“我們拿到這個權以后,就要謹慎。不要以為有了權就好辦事,有了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樣就非弄壞事情不可。”這些年有的領導干部犯錯誤,恰恰都與亂用權有關。各級領導干部對待權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到慎用權、善用權、用好權,既要管好自己,又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權力和職務影響謀取非法利益。要樹立權力就是服務的意識,經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權力是從哪里來的、應該為誰所用這個重要問題,自覺做到用權為公而不為私。要遵守權力使用的紀律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討論問題講民主,進行決策講程序,執(zhí)行決議講紀律。要牢記權力就是責任的理念,用權要接受監(jiān)督,確保權力行使不偏離正確方向,確保權力行使的神圣性
經典
現代語錄
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于人民事業(yè)有利,于自己也不吃虧。愛講假話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總是吃虧。應當說,有許多假話是上面壓出來的。上面“一吹二壓三許愿”,使下面很難辦。因此,干勁一定要有,假話一定不可講。(毛澤東:《黨內通信》1959年4月29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書架
《勁風煦雨》
作者:唐家璇
出版:商務印書館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爾斯·默里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區(qū)域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態(tài)》
作者:馬俊亞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華盛頓規(guī)則》
作者:安德魯·巴切維奇
出版:新華出版社
鑒賞
《即興31號》
(油畫)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羅斯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與彼?!っ傻吕锇埠婉R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他所寫的《論藝術的精神》、《關于形式問題》、《點、線到面》、《論具體藝術》等,都是抽象藝術的經典著作,是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他的畫面中放棄了具體的內容和情節(jié),突出運用點、線、面、色塊、幾何圖形等純粹的繪畫語言表現內心的感覺、情緒、節(jié)奏等抽象內容。
這幅作品是畫家抽象主義風格探索階段的作品。畫面中雖只能看到各種顏色和線條的組合,但卻充斥著一種迷人的內在的和諧以及律動的旋律,使人看上去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