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精神生活的內涵:存在方式·實踐活動·價值體認

    2014-09-21 07:21王崎峰
    關鍵詞:精神生活實踐活動

    收稿日期:20131202

    作者簡介:王崎峰(1975-),男,山西省運城市人,武漢理工大學學生工作部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中央高?;緲I(yè)務費專項基金資助項目(131456002);湖北高校學生工作研究會研究課題(1415B02)摘要:基于古今中外先哲和學者們關于精神生活的理解,以“存在方式”、“實踐活動”、“價值體認”來表述精神生活的內涵,指出“精神生活”作為人之為人的一種特定“存在方式”,在精神層面表征和確證人的存在,是一個屬人的世界;作為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現(xiàn)實的個人的精神指向,其主體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現(xiàn)實的個人,其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作為一種對意義世界的“價值體認”,是以精神需要為前提、以精神境界為指向的意義世界的嵌入。

    關鍵詞:精神生活;存在方式;實踐活動;價值體認

    中圖分類號:A81;B0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27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王崎峰:精神生活的內涵:存在方式·實踐活動·價值體認

    現(xiàn)代學術論著、日常生活和大眾傳媒中經常出現(xiàn)的“精神生活”一詞,最早始于人類文明記載的何種典籍我們尚無法考證,但對于精神生活的探究則貫穿人類文明的整個過程。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精神生活主要強調內在精神境界追求,以道德生活的樣態(tài)呈現(xiàn),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仁義禮智信”,荀子的“人有義,故最為天下貴”等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顯著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強調精神生活對物質生活的超越性,如“安貧樂道”、“謀道不謀食”等等。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精神生活相比,西方社會對精神生活的理解往往指向宗教生活,期間僅僅在古希臘時期,精神生活強調塑造道德人格,倡導心靈的完善和對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其余多數(shù)時候是與宗教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近現(xiàn)代社會以來,對精神生活也有各種不同的認識。馬克思主義認為“‘精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1\]81,“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對精神生活具有制約性和決定性,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結構等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決定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一個社會和民族的精神生活發(fā)展與精神文明進步,取決于這個民族對物質生活生產方式的變更和發(fā)展。黑格爾認為精神生活是人類的根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弗洛伊德把精神心理分析和精神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指出“無意識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礎”\[3\]。叔本華從自我的意志、感情、生命等非理性主義角度來闡述精神生活,強調人的生命意志、情感體驗等對精神生活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有的學者從精神活動的層面來解釋精神生活,認為精神生活是“展現(xiàn)人的精神生命,體現(xiàn)人的精神價值的各種活動的總和”\[4\];從微觀和個體的心理層面研究精神生活,把精神生活看成個人心靈世界中內在的,包括意識與潛意識的沖突、理性與非理性的沖突等在內的精神活動;從精神需要的角度看待精神生活,認為精神生活可以理解為一種自覺到精神需要并盡力加以滿足的人類行為。

    縱覽上述古今中外關于精神生活的主要觀點,可以看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今理論界仍缺乏關于精神生活的嚴密科學的論述。本文認為,“精神生活”作為一個復雜的概念和復合的整體,其內涵可以用“存在方式”、“實踐活動”、“價值體認”來加以表述。

    一、存在方式:精神層面上對人的存在的表征和確證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存在方式。從存在論的角度來講,存在方式強調一種結果,指事物“已經存在了”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表現(xiàn)、展示和外顯著事物的本質;從生成論的角度來講,存在方式指向事物“如何或者怎樣存在”,是事物生成活動和生成過程的總和??傮w而言,存在方式描述的是事物生成和存在的完整狀態(tài),揭示的是事物本身生成過程和存在狀態(tài)的統(tǒng)一。因此,人的存在方式指表現(xiàn)、展示和外顯人的本質的生存狀態(tài)和人生成活動、生成過程的實踐活動本身。

    相對于一般存在物,人是一種很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人是不同于一般無機存在物的生命存在物,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人具有一般生命存在物所不具有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人區(qū)別于一般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的根本所在。只有人才能在意識中明確地把“我”與“非我”,即自身與自身之外的東西區(qū)分開來。自我意識使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明顯的意向性,即人在活動中的自成目的性,這種目的性表現(xiàn)為對生活的無限可能性的發(fā)現(xiàn)、開掘和實現(xiàn),其實質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延伸和超越,是人的存在價值的體現(xiàn),指向人的活動的意義性。因此,相對于一般存在,人是有生命的存在,而相對于有生命的存在,人又是不斷追求生活意義的存在,即精神性存在。精神性存在成為人的存在區(qū)別于一般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這種精神性存在方式的具體形態(tài),就是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實踐活動,即人的精神生活。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精神生活是在精神層面表征和確證人的存在的一種特定存在方式。

    人在意識到自己存在時,他早已存在,但只有在他意識到自己存在時,即有了自我意識并進而有了一定的精神需求之后,他才進入了生活\[5\]。生活與生存不同,生活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義的存在,這種存在是能夠“進入了生活”的人所特有的,其前提是人有了精神需求并進而進入了精神生活。人要作為人而存在,就必須經歷兩次創(chuàng)生過程,即生物學上的創(chuàng)生過程和社會意義上的創(chuàng)生過程。第一次創(chuàng)生過程只是把他帶到了時間,使之成為可能的人,只有經過第二次的創(chuàng)生過程,才使他打上社會文化印記的現(xiàn)實的人\[6\]。因此,相對于動物的存在而言,人的精神生活成為人所區(qū)別于動物的一種特定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為”存在方式。正如馬克思所說:“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么,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保躘7\]94馬克思在此強調的“人的其他活動”,其指向就包括體現(xiàn)人的精神生命和精神存在的精神生活。恩格斯說過,古代人和中世紀人對任何共同利益和精神需求漠不關心,處在還沒有生活、沒有意識、沒有活動的社會幼年時期\[1\]666。恩格斯在此強調的“沒有生活”意指人的精神生活;“沒有意識”意指人的精神意識;“沒有活動”意指人的精神活動。恩格斯的這一表述也深刻地說明,人只有具有了自我意識和一定的精神需求后,才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才能真正稱之為人。馬克思恩格斯的論斷表明,精神生活在精神層面表現(xiàn)和確證人類本身,充實和豐富著人類的存在內涵,使人類能夠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能夠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動;沒有精神生活的支撐,人的存在就變成了類同于動物的物的存在,而精神生活不僅使人的物質生活獲得了真正屬于它的生命根基,更使人的精神也獲得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人類在從自然界擺脫出來的長期實踐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孕育了人類獨特的精神生命和精神世界,由此而形成的人類的精神生活也為人的存在提供了更高意義的價值支撐,使人能夠追求更佳生活狀態(tài)與更高生命境界,體現(xiàn)其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的獨特的精神存在性。人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養(yǎng)育了自己的精神情感與生命的激情,精神生活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具有最本真的意義。

    二、實踐活動:社會歷史條件下現(xiàn)實的個人的精神指向

    (一)精神生活的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類是一定的現(xiàn)實社會關系和歷史進程中的社會歷史存在物。精神生活作為人類的一種特定存在方式,其發(fā)展同樣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一方面,社會生產力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精神生活的過程;另一方面,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和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乃至地理因素等與精神生活的發(fā)展密切相關。首先,馬克思認為個人是什么樣的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1\]68。恩格斯認為,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8\]776。從史前和原始社會人們以原始藝術、原始自然宗教、原始巫術為主的精神生活表現(xiàn)形式,到社會主義以及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和全面發(fā)展,說明社會生產力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和影響著精神生活的水平和特征,精神生活在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更迭中逐步發(fā)展完善。其次,社會政治制度、思想觀念、科學技術、文化傳統(tǒng)等等其他各種因素的不同,也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正如中西方文化異質背景下人們的精神生活千差萬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一樣。即便是在同一社會發(fā)展狀況下,不同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乃至地理因素等,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例如在多民族國家的中國社會,不同民族人們的精神生活顯然不盡相同,映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征。因此,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可以由于無數(shù)不同的經驗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各種從外部發(fā)展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xiàn)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9\]。因此,深刻把握精神生活的社會歷史意蘊,才是對精神生活的真實理解。

    (二)精神生活的主體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現(xiàn)實的個人

    現(xiàn)實的個人最本質的規(guī)定在于它不是想象的結果,而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是處在現(xiàn)實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中不斷生成的活生生的個人??疾炀裆?,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1\]73。一方面,某一特定時代的精神生活是現(xiàn)實的個人精神生活的集中和共性展現(xiàn)。現(xiàn)實的個人構成了群體、社會及人類,因此,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10\] ?,F(xiàn)實的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的精神生產活動,其共性部分集中表現(xiàn)為國家和社會的公共精神生活、民族精神生活、群體精神生活等,既包含哲學、藝術、科學等自覺精神文化圖式,又體現(xiàn)為社會理想、社會價值、社會心理、公共價值觀念等社會思想生活,還包含風俗、禮儀、宗教等自發(fā)精神文化,反映了某一特定時代精神生活的內容,因此精神生活說到底是現(xiàn)實個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現(xiàn)實的個人精神生活呈現(xiàn)出層次性和差異性?,F(xiàn)實的個人的精神生活受制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但作為不斷生成的活生生的個人,其從事實際活動的不同與個體差異,使得即便處于同一條件下的人們,精神生活層次高低不同,精神生活樣態(tài)多種多樣,精神生活感受程度有別。正如一部內涵豐富的文學作品、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在不同人的精神生活中,表現(xiàn)為明顯不同的價值體驗、感受程度一樣。因此,考察精神生活,必須以現(xiàn)實的個人為主體并結合其所處時代的歷史條件實際來加以研究。

    (三)精神生活是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實踐活動

    生活是人類所特有的包括物質和精神要素在內、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實踐活動。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性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對象化的實踐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使人獸相揖別。人類的生活實際上就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本身,內在地包括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三種特性,即面向自然界的實踐、面向社會的實踐和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實踐。因此從實踐的角度看待精神生活,可以理解為現(xiàn)實的個人為了獲得一種精神的自我,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基礎上所進行的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使人真實感受到自身的精神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xiàn)自己,而且能動地、現(xiàn)實地復現(xiàn)自己,從而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保躘7\]97因此,在堅守理想信仰、踐行道德品質、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實踐活動中,人們感受著自身的精神追求;在與他人和社會精神交往、交流的實踐活動中,人們傳播著自身的精神價值;在知識追求和探索的實踐活動中,人們創(chuàng)設自身的精神資源;在品味琴棋書畫的實踐活動中,人們享受著自身的精神愉悅。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系列實踐活動構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立體畫面。此外,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必然會形成不同的精神生活,包括單一的精神生活與多元的精神生活,即享受型的精神生活、發(fā)展型的精神生活、智力型的精神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與低俗的精神生活等等,使精神生活呈現(xiàn)出多樣性。

    馬克思指出:“對哲學家們說來,從思想世界降到現(xiàn)實世界是最困難的任務之一。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正像哲學家們把思維變成一種獨立的力量那樣,他們也一定要把語言變成某種獨立的特殊的王國。這就是哲學語言的秘密,在哲學語言里,思想通過詞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內容。從思想世界降到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變成了從語言降到生活中的問題。”\[8\]525這段話深刻說明,要真正地站在現(xiàn)實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研究和看待人們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致力于精神世界軀殼的哲學語言之中。恩格斯認為:“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成和消逝。”\[8\]359因此,精神生活作為人類獨有的生活領域,既不是屬于神秘主義的超驗領域,也不是感性自我的自然表達,而是在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得到確證和提升,其謎底也正深藏在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活動之中。

    三、價值體認:精神需要和精神境界下意義世界的嵌入

    人類的精神生活源于人類對精神的需要,精神生活的前提是自覺到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一種對觀念對象的需求,是人類對精神生活的自覺反映和能動追求,是精神生活形成和發(fā)展的內在前提。精神需要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維度,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286。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體需要維生素一樣,沒有意識、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動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動物的生命\[11\] 。精神需要具有主觀性、間接性、自由性的特征。主觀性強調精神需要的產生來自于主體的自我認識且因人而異,因而處于不同認識層面、不同環(huán)境和不同條件下的人們,精神需要不盡相同。正如黑格爾所說:“老人講的那些宗教真理,雖然小孩子也會講,可是對于老人來說,這些宗教真理包含著他全部生活的意義。即使這小孩也懂宗教的內容,可是對他來說,在這個宗教真理之外,還存在著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保躘12\]因此,精神需要的主觀性也反映著精神主體和精神客體之間的需求與被需求,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間接性是指精神需要指向事物的意義方面而非自然事物本身,即精神需要并不以直接占有物質為目的,而是指向物質對象及其屬性在主體身上所引起的主觀感受,即事物的內在價值。自由性強調精神需要常常能夠突破有限而通達無限,即從來不會滿足和停留于某一客觀事實面前,而是體現(xiàn)出人類有效駕馭客體,把更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沖動與渴望。精神需要的特性表明,精神需要主要反映人的追求、意義、信念的價值理性范疇,既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但同時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該社會歷史條件所能滿足需要的程度,表征了人類不僅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而且是為了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是人的內部世界所蘊含的一種超越性力量,體現(xiàn)了人類對實現(xiàn)自我主體價值的追求。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是在與“物質需要”相對的意義上使用“精神需要”一詞的,就精神性是人類的本質特性而言,人類所有的需要中都滲透著精神需要,因此,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區(qū)分,一般來說只是一種合理的抽象\[13\] 。這也是理論研究所必須的。

    以不同的精神需要為前提的個體的精神生活,必然以不同層次的精神境界為指向。關于精神境界的層次,古今中外的人們進行了不斷探索并給予了深刻闡述。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指出到達理智世界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最高層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中蘊含著“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認知境界,“不自由毋寧死”的自由境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道德境界,“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人格境界;儒家思想中的成賢成圣、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佛教思想中的虛靜空無,也都分別展現(xiàn)了各自思想內涵中的最高精神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人生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14\];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把人生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張世英按照由低到高的遞進層次,闡釋了人生的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精神境界是濃縮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個人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體現(xiàn)。

    具有不同精神需要和精神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對他的意義是不盡相同的,自然具有不同的精神生活,表現(xiàn)為對意義世界的不同的價值體認。人類是不斷追求意義性存在的生命體,意義世界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人類生命特有的精神性存在,是內化人類生命最為精致、最為豐富和復雜的意義性存在\[15\]。人類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16\] 。美國宗教哲學家蒂利希認為,精神生活中的每個人多少都會對某個價值持有“終極的認真態(tài)度”。因此無論是追求現(xiàn)實物質利益的精神生活,還是追求知識、探索奧秘的精神生活,亦或是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生活,都是對自身某種“終極的認真態(tài)度”的一種關切;無論是探求科技奧秘而堅持“求真”的科學巨匠,還是置人民利益于一切世俗和功利之上而堅持“求善”的仁人志士,亦或是攀登藝術殿堂而堅持“求美”的藝術大師,都窮其畢生而以其精神生活對意義世界加以價值體認。

    愛因斯坦說:“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復無常的欲望和桎梏。一個修養(yǎng)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這種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囂擁擠的環(huán)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在那里,透過清寂而純潔的空氣,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為永恒而設計的寧靜景色?!保躘17\]因此,意義世界把生活的意義嵌入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可以超越日常生活的限制而賦予生命以生機和靈性,把人類思想文化的寶貴財富內化于人的生命之中并以此獲得了生命精神的意義和價值。人類無法忍受精神家園的失落,無法拒絕對意義世界的心靈渴望,人的精神生活就是尋求意義的生活,是人類滿足和超越精神需要,以精神境界為指向的一種對意義世界的價值體認。

    四、結語

    以上分別從“存在方式”、“實踐活動”、“價值體認”三方面闡述了精神生活的內涵,三者之間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具有相互關聯(lián)性。就相對獨立性而言,上述關于精神生活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特定“存在方式”的闡述,思考的視閾主要指向人的存在,強調的是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而言,人所獨有的精神性存在;關于精神生活是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實踐活動”的闡述,主要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生活的主要觀點,強調精神生活離不開實踐性這一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現(xiàn)實的個人面向精神世界的實踐活動,而非神秘主義的超驗領域;關于精神生活是一種對意義世界的“價值體認”的闡述,主要基于精神生活形成和發(fā)展的自身內在前提和作用機理,突出人類對實現(xiàn)自我主體價值的追求和對意義生活的尋求。就相互關聯(lián)性而言,體現(xiàn)精神性存在的精神生活,其具體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就是人類面向自身精神世界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則由于不同的精神需要和不同層次的精神境界,表現(xiàn)為在實踐過程中對價值的不同的體驗和確認,而這種價值體認反過來又進一步印證人類所獨有的精神存在和追求??傮w而言,三者共同構成了精神生活的核心要義,從中可以較為全面地把握精神生活的豐富內涵。據(jù)此,我們也可以把精神生活的內涵總體概括為:精神生活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現(xiàn)實的個人從自身精神需要出發(fā)、面向自身精神世界的實踐活動,是人類主動追求生命價值、對意義世界加以價值體認,彰顯自身存在本質的一種特定存在方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劉放桐.新編現(xiàn)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43.

    \[4\]范玲.幸福: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平衡\[J\].社會科學家,2006(5):124125.

    \[5\]張同基,包哲興.精神生活:一個屬人的世界:有關精神生活中的若干問題的研究札記\[J\].寧夏社會科學,1996(6):7885.

    \[6\]高清海.市場經濟、個人主體與現(xiàn)代哲學\[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1):1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2.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11\]袁貴仁.人的哲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02.

    \[12\]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423.

    \[13\]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67.

    \[14\]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1.

    \[15\]胡海波.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生命精神\[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2.

    \[16\]魯迅.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00.

    \[17\]許良英.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01.

    (責任編輯王婷婷)

    猜你喜歡
    精神生活實踐活動
    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對策研究
    淺談如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談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德昌县| 三台县| 奉贤区| 新竹县| 密山市| 武乡县| 丰台区| 剑河县| 永善县| 古丈县| 富民县| 泗阳县| 潞城市| 海南省| 柳江县| 茂名市| 九龙坡区| 通化市| 邯郸县| 安阳市| 田林县| 扎赉特旗| 临沭县| 北宁市| 新晃| 锡林浩特市| 永胜县| 峡江县| 通州市| 同江市| 沅江市| 五台县| 金堂县| 芒康县| 大庆市| 弥勒县| 和田县| 梁河县| 青岛市| 高平市|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