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 彭小月
摘要:以《壓強》的教學設計為例,提出了創(chuàng)造技法應用于物理探究的思路和策略,并對該設計思路進行了剖析。關鍵詞:壓強;創(chuàng)造技法;教學設計;應用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4)5(S)-0070-4
[課題]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9—1《壓強》
[課時]1課時
[相關課程標準]
通過實驗,理解壓強。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教材與學情分析]
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shù)和生產(chǎn)中都經(jīng)常用到。本節(jié)內(nèi)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礎上編排的,所以學生已經(jīng)具有力的初步知識和受力分析能力。學生雖然對壓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壓強概念還很陌生,平時對改變物體形變的原因一直誤認為是由壓力大小決定的,而且這已成為了許多學生的思維定勢。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建立壓強概念,能區(qū)別壓強和壓力。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關系。
2.能描述壓強概念的建立過程。能熟練寫出壓強公式、單位,并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會應用壓強公式分析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具體方法,并能解釋與壓強有關的物理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教學難點]
壓強概念的形成。
[評價設計]
1.利用組合法、擴展用途法和轉(zhuǎn)換法,自主選擇器材探究實驗,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運用類比法建立壓強的概念。學習壓強的公式、單位,并通過例題解答等活動,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觀看視頻和親身體驗等活動。檢測目標3的達成。
[教具]
演示用:木板(2塊相同)、圖釘(1盒有尖,1盒無尖)、杌子、報紙、磚。
學生分組用:氣球、鉛筆、海綿、玉米面、壓力小桌、鉤碼、貼有透明刻度的玻璃杯、礦泉水瓶(內(nèi)盛水)、盛水的燒杯。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壓力概念
播放優(yōu)美的校園歌曲《腳印》并展示漂亮的雪景圖片。最后畫面保留“雪地兩個深深的腳印”的圖片。這首歌的歌詞不僅寓意深刻,同時也包含著物理知識。根據(jù)歌詞和圖片,同學們能提出什么樣的物理問題呢?
學生交流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以前學過的知識解答提出的問題,引出壓力的概念。
(在上課伊始,筆者運用頭腦風暴法,通過學生觀察、比較生活中“腳印”現(xiàn)象,使學生了解了人對地面有壓力的作用,腳印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腳印的深淺不同是因為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同時也為下一步學生猜想和實驗設計作了鋪墊。)
投影圖片展示(圖1)。
師生交流分析不同物體對不同支撐面的壓力,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支撐面受到的壓力。
總結(jié):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思考討論: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是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有時壓力是由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有時壓力與重力無關,如向墻里按圖釘時,釘尖對墻的壓力來自手對釘帽的壓力,與圖釘?shù)闹亓o關。
(在壓力的建立過程中,多媒體展示有代表性的壓力實例。從中對比觀察出它們的共同特征。這運用了創(chuàng)造學中異中求同的比較法。然后進一步運用比較法,分析壓力與重力的差別,使學生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壓力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以此加深學生對壓力概念的理解。)
二、學生按圖釘競賽
任務要求:一個大個子男生和一個小個子女生,在30s內(nèi),往相同的木板上按圖釘,誰按進木板的圖釘數(shù)目多,誰就是冠軍。
先讓學生猜想,很多學生會說大個子會贏。
比賽開始,大屏幕開始倒計時。
比賽結(jié)果,小個子女生獲得了勝利。
投影揭示謎底:大個子男生用的圖釘尖都被剪掉了。
比賽結(jié)果說明了什么?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怎樣才能判斷?
(在此競賽活動中,筆者運用了突破定勢法,打破常規(guī)。引發(fā)認知上的沖突。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引發(fā)了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然后,采用設問法引出了下一步要探究的問題。)
三、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提出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2.猜想與假設
請同學表述自己的猜想,并試著敘述猜想的理由。
3.設計實驗
問:現(xiàn)在要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關系。怎樣來設計實驗呢?
先請同學們觀察實驗桌上的器材:
氣球、鉛筆、海綿、玉米面、壓力小桌、鉤碼、貼有透明刻度的玻璃杯、礦泉水瓶(內(nèi)盛水)、盛水的燒杯。
請同學們從中選擇某些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同時提醒學生注意:(1)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更時,應采取什么樣的研究方法?(2)怎樣改變壓力和接觸面積的大?。浚?)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請各小組選擇自己的設計方法和思路,師生共同評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
請各小組選擇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方案完成實驗。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歸納得出結(jié)論
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自己的實驗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jié)論。然后請某一小組展示其實驗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得出結(jié)論,其他小組補充。師生共同評議得出結(jié)論并投影展示。
6.評估與交流
(1)小組討論:自己的實驗設計是否合理?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操作中是否有誤?得出的結(jié)論是否可靠?
(2)小組展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教師給予點評。
(3)分析:小小的蚊子能輕而易舉用口器把皮膚刺破。重重的駱駝卻不會陷入沙中,這是為什么?
(課本上只用壓力小桌、海綿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若直接按課本去做實驗。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違背了新課標關于“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同時學生對“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認識淺顯,理解不深刻。為此,采取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中的組合法、擴展用途法和轉(zhuǎn)換法,通過學生的設計、操作,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發(fā)掘知識。
愛因斯坦曾說:“我認為,一個為了更經(jīng)濟的滿足人類需要而找出已知裝備的新的組合的人就是發(fā)明家?!薄R虼?,筆者首先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用品,請學生從中選擇器材,從多角度、多用途方面進行組合設計。訓練學生選取器材的能力。緊接著,通過三個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薄6谶@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恰好有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和轉(zhuǎn)換的研究方法,能使學生有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意識。最后,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養(yǎng)成了以事實為依據(jù)的習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討論能力和評估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四、壓強
剛才比賽中獲得第二名的大個子男生。你明白失利的道理了嗎?該如何公正的比較兩位同學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答:比較相同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物理學中就是采用這種方法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我們把這個物理量叫做壓強。
什么是壓強呢?
首先。請學生回憶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如何定義速度的?
然后討論:如何定義壓強呢?
引導學生得出壓強的定義后:
(1)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本30-31頁壓強部分內(nèi)容并完成下列表格(表1)。
學生自學交流后進行點評,以表揚鼓勵為主。
(2)簡介帕斯卡
布萊士·帕斯卡是法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和散文家,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是于1653年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帕斯卡定律,應用這個定律制造的各式各樣的液壓機械,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奇跡。
同時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奇跡,給老師和學校更多的驚喜。
(3)例題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約5x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學生獨立解答后交流,師強調(diào):因為書在水平桌面上,所以F=G。
(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端上桌的“美味”,自己親身勞作而獲得的“收成”才更被珍惜,也才能品出豐富的滋味。因此,關于壓強的定義,筆者把“定義權(quán)”交給學生。組織學生進行短時討論。類比以往類似的物理量——速度的定義,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壓強的定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比值定義法這一科學方法。同時,筆者在語言上也關注了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如:“定義一出。我們就從剛才的物理學習者升級到物理專業(yè)工作者了。”)
五、演示實驗:磚壓報紙
將一杌子倒放,在四腳上糊一張報紙。然后將一塊磚分別平放、側(cè)放、豎放在報紙上。請學生觀察磚平放、側(cè)放、豎放時對紙面的作用效果。
當磚由平放改為側(cè)放時。報紙下凹得更厲害了,改為豎放時,“啪”的一聲,紙破磚落。學生驚呼。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變化時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隨著紙破磚落,教學氣氛達到了高潮。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會損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六、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
1.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生活中有時要減小壓強,有時要增大壓強。請學生結(jié)合實例具體談一談。
2.投影視頻資源
3.歸納并投影減小和增大壓強的方法
(1)減小壓強的方法:
①F一定。增大5:
②S一定,減小F;
③增大S,同時減小F。
(2)增大壓強的方法
①F一定,減小S;
②S一定,增大F;
③減小S同時增大F。
4.小游戲
比一比看哪組同學的反應最快,最有創(chuàng)意?
請每一小組選一位同學“起立”參加游戲,提醒學生按教師的口令去做。
教師喊:“立正,聽清口令:迅速增大你對地面的壓強”。
學生會有的金雞獨立、有的踮起了腳尖、有的拿起書、有的抱起了凳子……
5.討論分析
投影新聞材料:
在北方某地的一個寒冷早晨,河面上都結(jié)了層薄冰,一位小孩不小心滑到河中央壓破薄冰而掉入冰窟窿里,很多人看見了都圍過來,距小孩一定距離就不敢再靠近去救小孩,有人說“快找些木板來”……就在此時,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小伙子迅速跑了過來。在距小孩一定距離時。趕緊趴下身,爬著過去,終于把小孩救起,大家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有的夸他不愧是有知識的人
請問:
(1)小孩為什么會壓破薄冰掉到冰窟窿里?
(2)為什么很多人到一定距離就不敢再靠近?
(3)有人叫:快找些木板來,有沒有道理?
(4)小伙子后來為什么是爬過去,而不迅速跑過去?
(5)大型的載重汽車為什么要裝很多的車輪?汽車在公路上行駛為什么要限制超載(重)?
(學生用探究出的規(guī)律去解決生活中“怎樣減小和增大壓強”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進一步升華,有利于學生自信感的提升,也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起于生活顯于課堂終于生活的思想。)
七、課堂小結(jié)
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或啟發(fā)?
[教學設計思想]
1.教學設計以探究為基礎
通過討論交流、合作展示、實施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感受智慧,在探究中獲得體驗,體驗探究的樂趣、過程的曲折、成功的樂趣。
2.采取了組合、擴展用途、轉(zhuǎn)換、類比等多種創(chuàng)造技法。
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營造了快樂智慧的課堂。
3.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
教學中讓學生養(yǎng)成關注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的好習慣,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chǎn)、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學以致用”的好習慣。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4.教學活動過程與即時評價有機整合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目標一教學一評價的一致性。是基于課程標準教學的設計。
(欄目編輯
鄧磊)
物理教學探討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