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民 楊崇俊 曲筱靜 崔 文 張 璟
(1菏澤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山東 菏澤 274099;2濟寧市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3濟寧醫(yī)學院司法鑒定中心,山東 濟寧 272067)
近年來魚塘投毒案件驟增,魚塘水中毒物是投毒案的最直接證據。但魚塘水中毒物一般為痕量或微量,采用直接萃取方法難以檢測。建立簡便、快速、準確、無污染的樣品處理方法[1-2],有利于減少對操作者的危害和對環(huán)境的污染,符合綠色化學的發(fā)展趨勢。
本文擬用商品化的固相萃取(SPE)裝置,進行水中微量毒物的提取,該方法與傳統(tǒng)的液液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相比,具有操作簡單,富集能力強的特點,特別在水中毒物濃度較低時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涉嫌含有毒物的魚塘水1000ml。
0.1mg/ml敵敵畏標準溶液,1.0mg/ml氯氰菊酯標準溶液,1.0mg/ml硫丹標準溶液及1.0mg/ml五氯酚標準溶液,內標物烯丙異丙基巴比妥用甲醇配制成1.0mg/ml,以上標準品和內標物均購自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1.3.1實驗儀器 SPE裝置帶真空泵,緩沖瓶,SPE柱轉接頭,HLB SPE柱(含量36mg)購自美國Waters公司。安捷倫7890A/5975C氣質聯用儀。
1.3.2色譜條件 色譜柱DB-5MS柱(30m×0.25mm×0.25μm),進樣口溫度:250℃,柱溫設置:60℃保持1min,10℃/min升至250℃保持2min。載氣:氦氣,流速:1.0ml/min,進樣方式:分流,分流比5∶1。
1.3.3質譜條件 電子轟擊源(EI),電子能力70eV,檢測器溫度:230℃,全掃描質量范圍為40~400amu,選擇離子檢測(SIM)各成分定性鑒別和定量檢測離子見表1。
表1 GC/MS-SIM定性定量檢測離子
取魚塘水1000ml,加內標物烯丙異丙基巴比妥1μg,將SPE柱依次用5ml二氯甲烷和5ml乙腈活化后,用10ml純凈水洗去溶劑,用一次性輸液管(去針頭管)接到SPE柱轉接頭上,SPE柱接在SPE真空裝置上,用真空泵以5ml/min吸取魚塘水經過SPE柱,魚塘水全部通過后除去輸液管,真空泵吸空氣20min除去柱內水分,用5ml二氯甲烷進行淋洗,氮吹濃縮至0.1ml,進行GC/MS分析。
無限稀釋魚塘水中的農藥含量,以檢測時信噪比(S/N)為3時的濃度作為方法的最低檢出限。測得敵敵畏的檢出限為0.1ng/ml,氯氰菊酯為5ng/ml,五氯酚和硫丹為1ng/ml。4種物質在魚塘水中的半數致死濃度(LC50)分別為10、5、32~70及2 ng/ml。通過分析可知,對于魚塘水投毒案中農藥含量的測定,本方法的檢出能力可以達到要求。詳見表2。
實驗過程中添加內標物烯丙基異丙基巴比妥,其濃度為1ng/ml,過SPE柱濃縮后測其平均回收率為97.2%,證明該方法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水過SPE柱的速度是影響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流速過快,樣品回收率低;反之,實驗時間過長。通過對加標空白樣品的反復檢測,選擇水流速度為5ml/min。
表2 魚塘水中毒物的檢出限及LC50 ng/ml
魚塘投毒案件所用農藥物一般分為2類,第1類為水產養(yǎng)殖戶生產用藥,一般在魚收獲后,殺死魚塘內雜魚專用藥物,主要用的農藥為硫丹、五氯酚和擬除蟲菊酯類藥物。第2類為有機磷農藥類農藥,此類農藥較常見,市場銷售較多,易于取得。
魚塘投毒案件發(fā)生后,常常要經過一到兩天后才會被發(fā)現魚中毒死亡,農藥在水中濃度較低,加上空氣的氧化和陽光照射,經常出現分解現象。比如硫丹長時間會產生硫丹內酯、硫丹醇等,五氯酚分解成三氯酚、四氯酚等。根據毒物分解產物的不同,我們采用不同掃描方式進行檢測。通過分析分解產物,為案件鎖定證據進行深入調查。
2013年5月17日,××鎮(zhèn)田某承包的魚塘內魚苗大量死亡,經濟損失10萬余元,懷疑被同行投毒,報警后取魚塘水10L送檢。采用本檢測方法從送檢魚塘水中檢出硫丹內酯成分,含量為5.2ng/ml。見圖1。
2013年6月2日,××鄉(xiāng)陳某承包的魚塘內出現魚大量死亡,報警后取魚塘水5L送檢。采用本實驗方法從送檢魚塘水中檢出五氯酚成分,含量為103.7ng/ml。見圖2。
圖1 案例1中樣品總離子流和質譜圖
圖2 案件2中總離子流圖和質譜圖
上述結果表明,當待測物的濃度很低時,SPE法對水中各種毒物具有明顯的富集效果,萃取后可以直接提取進行GC分析,水中毒物最低檢出限為0.1ng/ml。該萃取方法簡單,對操作的技術性要求不高,節(jié)省溶劑、速度快,方法簡單,在公安機關具有普適性。
參考文獻:
[1] 劉曉茜,沈敏.固相萃取在司法化學鑒定中的應用的進展[J].中國司法鑒定,2004,5(2):15-17.
[2] 宋麗娟.SPE-GC/MS分析技術在硫丹類魚塘投毒案中的應用[J].山東警察學院報,20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