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
〔關(guān)鍵詞〕家訪;真善美;契機;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養(yǎng),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家庭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學校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中產(chǎn)生的很多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說:“沒有家庭的協(xié)助教育,學校教育是辦不下去的。”可見,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對學校教育來說尤為重要。學校和家庭密切聯(lián)系、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家訪則是促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遺憾的是,很多家訪只是走走形式,應對考核與檢查,低效甚至無效。還有些家訪不但訪出了隔閡,而且訪出了矛盾,訪出了
沖突。
經(jīng)常聽到一些教師抱怨,不是說家長溺愛,就是說家長放任不管、素質(zhì)低下,卻沒有好好思考如何和學生家長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本人做班主任多年,也進行過多次家訪。有時,家訪氣氛和諧,能就學生的發(fā)展提出諸多有效的建議;有時溝通受阻、草草收場、反添隔膜。因此,我通過家訪反思家訪,通過反思推進家訪。家訪歷程逐漸使我理解了學生、懂得了家長,體驗了教師的責任與喜怒哀樂。
一、交流要“真”
家訪就要真訪,訪前作好充分的準備,不要為了完成任務而家訪,更不可為了禮金和自己的私事去家訪。在家訪時要注意和家長的文化差異,真誠溝通,全面了解與評價學生。
1.目的明確,不走過場
家訪前教師要想好為什么去談、談什么、怎樣談,不要只是做個樣子給家長看。為此,家訪前要作好三個準備。一是準備好學生日常表現(xiàn)的各種真實材料,讓學生和家長信服;二是準備好學生家庭的教育背景、文化修養(yǎng)等材料,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尊重;三是準備好談話的主題,讓家長覺得你出于愛心,認真負責,孩子交給你他們放心。家長也不是呆子,如果讓家長覺得教師只是走過場,結(jié)果只會適得其反。
2.提前預約,不搞突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時間,每個家庭都有各自難念的經(jīng),家訪前教師要提前和家長打好招呼,告訴他們具體的時間,征求家長意見。這樣能使家長有個心理準備,也讓家長有個反思家庭教育的時間。事實證明,事先的通知,讓家長體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能促使雙方更好地交流與溝通。
3.注意舉止,不要草率
家訪時,教師要注意師表形象,絕對不能不修邊幅。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做導師的人自己便應當具有良好的修養(yǎng)?!苯處煹呐e止是教師修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因此,家訪時教師要做到文明大方、儀表整潔、和藹可親。教師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家長面前,會直接影響家長對教師的信任與尊重。否則,一切都是空談。談話時也要根據(jù)家長的文化程度選擇合適的談話方式,不要太過隨意,讓家長覺得教師沒有文化;也不可過于書卷氣、故弄玄虛,讓家長感覺云里霧里。
4.主題突出,不可告狀
家訪時要抓住事先的主題,真正朝了解學生、教育學生的目的去努力。不要只談學生的缺點,不分析學生發(fā)展的潛力。抓住學生的缺點不放,不僅有損家長的面子,更傷害學生的自尊。也不要在家長面前捕風捉影,火上澆油,以防好心辦壞事。這樣的家訪基本是無效的,肯定會訪出諸多矛盾。所以,教師要從告狀式的家訪模式中跳出來,以發(fā)展、欣賞的積極眼光看待學生及家訪。把歡樂帶給家訪,把信心帶給家庭。
二、動機要“善”
家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電話、網(wǎng)絡不可取代的教師和家長之間情感交流的方式。教育專家于漪說:“傳統(tǒng)的家訪仍有必要,這是學生、教師、家長溝通的一條好途徑?!奔以L作為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一種好形式,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丟。鑒于此,不少學校對班主任的考核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考評都要查看家訪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因此,很多班主任都有家訪計劃。但是,計劃不如變化。深入了解學生,捕捉時機進行家訪,往往會事半功倍。
1.學生生病時的探望
學生學習壓力大,運動機會少,生病在所難免。學生生病休息時,教師要抓住這個機會,以家訪的形式去探望,和家長進行交流。交流中,可以把學校和班級的一些事情告訴家長和學生,并詢問家長對學校的一些要求,爭取家長對學校的理解與支持。學生在校時的表現(xiàn)最好要當著學生的面向家長反映,好的一面可以略微夸張;不好的地方盡量婉轉(zhuǎn)地表達,既要維護學生和家長的面子,也要確保學生和家長能聽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的探望會在潛移默化中拉近教師和家長的距離,也會讓家長和孩子感受到教師的關(guān)心,家訪的目的在不知不覺中也就達到了。
2.學生進步時的祝賀
學生取得很大進步時,要適時進行家訪,了解學生進步的家庭因素。這樣可以進一步激勵學生,讓家長和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積極關(guān)注,同時也為其他學生的家訪工作提供有用素材,一舉兩得。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也不例外。通過家訪,要了解好學生的“另一面”,不能使他們成為兩面人,形成分裂型人格。
3.學生反常時的安慰
當學生情緒、行為、態(tài)度反常時,一定要進行家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近期活動以及家庭諸因素的變化。如果是學生家里發(fā)生變故,就要寬慰學生,告訴學生問題沒有想象中的糟糕,一切問題都可以理性與建設性地加以解決。同時,和家長共同協(xié)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是觀念問題,在家訪中則要對癥下藥,和家長甚至和學生本人進行“辯論”,改變學生和家長不理性的觀念,努力把一些消極問題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
4.學生大考時的磋商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每次大考前,教師也要進行針對性家訪,解決部分學生的考試焦慮糾正和家長對分數(shù)的不理性看法。望子成龍是中國家長的普遍期待,但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人才,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師要結(jié)合實際,讓一些家長降低或提高對考試分數(shù)的期望。教師和家長、學生共同確定理想的分數(shù),讓學生不被分數(shù)束縛,有動力、有尊嚴、有追求。
三、結(jié)果要“美”
家訪結(jié)束了,教育遠遠沒有結(jié)束,或許才剛剛開始。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家訪后的思想動態(tài)和各種行為表現(xiàn),要及時檢查教師、學生、家長達成的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把說到的措施一一落實,提高家訪的有
效性。
1.二次反饋
家訪結(jié)束一周后,教師要利用電話、網(wǎng)絡和家長聯(lián)系,相互交流家訪后學生在家以及在校的綜合表現(xiàn)。向家長說明教師采取的教育措施,進一步了解家長更新了哪些觀念、改善了哪些教育方法。
2.狠抓落實
家訪時,盡量和家長共同制定一些有助于學生更好發(fā)展的策略或意見。學校里教師是負責人;在家里,家長是負責人。彼此按照事先達成的一致意見落實責任、互通有無、相互監(jiān)督。
3.加強指導
學生很多時間在家庭中度過,家長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和自己的想法教育子女。自古以來,家長都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其教育功能不可替代。但是,不少家長教不得法。要么放任自由、溺愛孩子,要么過于嚴厲、摧殘孩子,這些都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教師要開發(fā)和利用好這一特殊的資源就必須加強學習和研究,通過家訪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4.經(jīng)常反思
家訪中,通過和家長的交流,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工作中的差距和失誤。家長的話往往會給教師很多啟迪,引起教師更多的教育反思。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續(xù),只有兩者形成合力,才能使學生在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中成長為一名合格人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理應承擔更多的教育和溝通責任。
家訪是家校融通的橋梁,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shù)。陶行知曾說:“教育必須和家庭聯(lián)系,才能使教育對象受控于教育圈內(nèi),按個性發(fā)展塑造成理想的人才?!倍鴮τ诮處焷碚f,家訪能使教師更加成熟,對教育工作充滿自信。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育才中學,揚州,225200)
編輯 / 王晶晶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