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穎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淺析安東尼?布朗繪畫中的超現實主義
潘 穎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超現實主義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為理論指導,依據其中“潛意識”理論,突破傳統繪畫,通過非相關物象的并置,以新的藝術手段傳達思想觀念。安東尼?布朗將其理論運用于繪本創(chuàng)作中,筆者通過對其作品的分析、探討,剖析其中蘊含的超現實主義元素,解析其風格形成過程。安東尼?布朗繪本穿著深受馬格利特作品影響,大量引用經典,并逐漸變體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主題上,闡述超現實主義的荒誕主題,并尋求突破,將超現實主義的形式與積極向上的主題相結合,開拓思路,為繪本作家提供了典范。
超現實主義;繪本;馬格利特
超現實派繪本作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在其繪本作品中,大量運用夢幻的超現實主義元素,形成自身獨特風格,并獲得眾多獎項,在英國,乃至全球都享有盛名,然而,雖然與之相關的書評甚多,國內對于安東尼?布朗作品的深入研究卻較為少見。筆者在對插畫專業(yè)的學習研究過程中,偶然接觸到了《誰來我家》一書,并以此為契機,結合超現實主義理論對對安東尼?布朗作品的展開研究,以此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并深入探討其繪本中超現實主義理論的運用。
安東尼?布朗,1946年出生于英國謝菲爾德郡,曾為曼徹斯特皇家醫(yī)院和醫(yī)學書籍繪制醫(yī)學插圖,在此期間的繪制工作對后來的繪畫風格產生了一定影響,他曾說:“原以為畫解剖圖和畫童書并沒有關聯性。但之后察覺在畫解剖圖時,不同的解剖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故事。而這也造就了我用圖畫說故事的能力。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即使是很細微的東西也會很自然的畫出來。”然而對真正繪畫的追求,使安東尼離開這一行當,輾轉投身明信片制作,其《大猩猩》一書中的主角形象,便產生于此時期。
1976年,安東尼?布朗的第一本繪本《穿越魔鏡》(Through Magic Mirror)問世,其鮮明的色彩與夢幻的處理,已彰顯其獨特風格。對超現實主義代表畫家馬格利特作品的借鑒,為其作品蒙上了一側神秘色彩,而在日后的作品中,其超現實主義風格日趨成熟,直接借鑒成分逐漸減少,形成自己的風格。
安東尼?布朗在構圖、物象的選擇等方面,都受到馬格利特極深的影響。在其第一本繪本作品中,安東尼挑選了馬格利特作品中的典型意向,將這些物象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洞┰侥хR》封面、封底以藍色作為基調,云朵和鏡子意向的選擇,足以展示畫者對馬格利特的致敬。封面與封底構圖相同,畫面內容也基本一致,只是在男主角的站立方向上稍作調整,擾亂了物體“內”與“外”的區(qū)別,理論邏輯上的混亂,造成了視覺上的刺激,增添戲劇感。
圖1:《穿越魔鏡》內圖一
圖:2:《寶山》
從圖片的對比中,不難看出,安東尼對馬格利特原作適當的直接引用或稍加變體,將繪本奇幻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增添了繪本的趣味性。比較圖1與圖2,在畫面構圖上,安東尼完全參照《寶山》一畫,只是將畫面下半部分的房屋換以更為鮮亮的色彩,將穿著黑衣黑褲,頭戴黑帽的紳士換做活潑的唱詩班男孩,既沿襲了原作中的神秘色彩,又更加貼近兒童的審美角度。
安東尼?布朗的早期作品,處于其風格的形成期,雖展現了超現實主義在此類題材繪本表現中的優(yōu)越性,但借鑒之嫌過重。在之后的繪本創(chuàng)作中,安東尼?布朗的風格日趨完整,在保留其對馬格利特作品的偏愛的同時,在使用上變得婉轉。如《誰來我家》中,巧妙運用了《威脅的刺客》中的構圖模式,對空間與門關系的把握,有利于體現主角內心的失落,吸收馬格利特作品之所長,卻少了明顯的模仿氣息,使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和更為深厚的心理暗示。
超現實主義繪畫與傳統繪畫有本質區(qū)別,即不再追求事物的合理性,以荒誕著稱。非相關物象的并置,將無關聯場景剪輯而產生特定效果。如《動物園》中,將爸爸的形象與天空中的云相結合。云無定相,也許只是一個不期而遇的巧合,卻在畫家筆下成為烘托人物心情的有利工具。又如《看看我有什么》中,畫面中心的電線桿將畫面一分為二,山姆有城區(qū)走向樹林,而真實世界的城區(qū)與山林,又怎能僅以一線之隔,變劃分清楚,城區(qū)與山林的畫面并置與版面兩側,形成了語義上的關聯,順應故事情節(jié),又不顯突兀。
繪本藝術,有別于其他單一藝術形式,將文字與圖畫相結合,圖文互補,更好的傳達思想?!缎蜗蟮谋撑选肥邱R格利特的著名作品之一,圖中畫有一只煙斗,卻在煙斗下方赫然寫著“這不是一只煙斗”,超現實主義畫家善于玩弄形式,從而引起觀者思考。這一做法也被安東尼?布朗引入其繪本創(chuàng)作,在《威利和朋友》一書中,畫面上一直極小的蜘蛛停在桌上,文字卻寫有“他看見了一個可怕的家伙……” ,文字與圖像強烈的反差,引起讀者關注。
貢布里希認為:“注意的本質正在于它的具有選擇性。我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視野里的某些東西,但永遠不可能集中于所有東西。一切注意都必須以不注意為背景?!痹诤愣ǖ谋尘爸?,人類善于將自己注意力迅速集中于其中變化的事物上,安東尼?布朗深諳其中技巧,將其運用的爐火純青。
變化孕于不變中,超現實主義者,將夢境引入繪畫主題,在物象刻畫上,質地、形狀遵循事物規(guī)則,卻在位置安排上別出心裁,給予事物天馬行空的能力。安東尼?布朗的繪畫也遵循了這一原則,就具體物象而言,安東尼細致入微,其作品中的猩猩威利,以及《動物園》中的大猩猩形象躍然紙上,而意想不到的變化也正是隱藏在這些真實之中。如上文所說的 《看看我有什么》中一圖,城區(qū)與樹林描摹細致,在細節(jié)上,畫面注意了兩個不同區(qū)域的相通之處,地平線、圍墻上沿、天際線,都沒有因為中間電線桿的分割而顯現參差不齊,兩者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息息相關,使畫面具有較強的整體性,令人回味。
在兒童繪本的閱讀中,家長往往注重文字的灌輸,即給孩子講故事,卻輕視了畫面在繪本中的作用。繪本是圖像符號與文字符號共同作用的藝術形式,兩者缺一不可,增加細節(jié),能夠吸引到的,不僅是孩子的眼光,也能加強家長的關注度。細心觀察《誰來我家》中海灘一圖,細節(jié)無處不在,卻都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呈現。如海平面上的公共汽車、沙灘上的鯊魚鰭、潛水眼鏡中的金魚等,尋找它們,為家長和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增加了互動環(huán)節(jié),讓繪本意義被延伸,使思想層面得以升華。
超現實主義產生于戰(zhàn)后的混沌之中,壓抑已久的情感需要得到爆發(fā),不牽涉政治思想的夢境為超現實主義者找到了突破口。但主題大多以扭曲、死亡等荒誕主題為主,而安東尼?布朗在主題上,卻與超現實主義者有所區(qū)別。
兒童繪本,作為兒童認識世界的一種直觀手段,結合筆者在繪本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體會發(fā)現,國內在其題材上往往稍加限制,以積極向上為主,少有較為沉重的主題。兒童并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在認知方面,并不需要過分的保護,安東尼?布朗的部分繪本,就在主題上與超現實主義荒誕的主題想契合,從消極的一面,反應社會。
《大猩猩》一書,為安東尼?布朗贏得了第一座凱特?格林威獎杯,親情的冷淡使安娜的生活如同被囚禁在無形的牢籠里,也只有夢中,她才能實現去動物園看真的大猩猩的愿望。猩猩是安東尼?布朗慣用的動物形象,人類不過是如同猩猩般的靈長類動物,卻不如猩猩更懂得情感的可貴。故事最終圓滿收尾,而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讓這本繪本不僅僅只是兒童的繪本,也教育著成年人。
《我爸爸》和《我媽媽》講述孩子眼中的父母,成年人看似平常的事,在兒童眼中,卻充滿奇幻色彩。安東尼?布朗雖然在繪畫形式上仍采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段,卻在主題上選擇了溫馨的意味。英國《獨立報》評價本書“插圖令人激賞難忘,用書本鮮見的方式頌揚了父母”。
《小凱的家不一樣了》中,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讓兒童變得敏感。獨生子女的教育困擾許多家長,當書中小凱將多一個小妹妹的時候,世界變得陌生了,然而,如何將這一主題巧妙表達,并體現生命的美好,此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出色的范例。
借助傳播手段的發(fā)展,繪本藝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走進人們的生活,泛濫的繪本中不乏有好的作品,卻也有許多顯得粗制濫造。將超現實主義引入兒童繪本,為繪本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思路。筆者在研究生階段專修插畫專業(yè),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中,通過對超現實主義的認識和安東尼?布朗作品的研究,也做出了自己的嘗試。《柏林上空的傘》為筆者與潘堅老師的一次合作,也是對超現實主義畫風的一次探索。其中,引入馬格利特云與傘的意向,產生“內”與“外”的空間矛盾沖突,增加繪本的夢幻色彩。這只是筆者的首次嘗試,希望通過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知識,并從中了解繪本創(chuàng)作不易。僅引入單一意向,便需要對繪本原有文字主線進行重新加工創(chuàng)作,而安東尼?布朗在繪本中,多中元素的熟練運用,令筆者十分敬仰。
筆者希望通過本文闡述,進一步分析安東尼?布朗繪本中超現實主義元素的運用,指導自己今后的學習研究,并補充國內在這一方面理論的欠缺,為兒童繪本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1]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9:136
[2][英]安東尼?布朗.余治瑩譯.《小凱的家不一樣了》[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3][英]安東尼?布朗.柯倩華譯.《動物園》[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英]安東尼?布朗.林良譯.《大猩猩》[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5][英]安東尼?布朗.阿甲譯.《穿越魔鏡》[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6][英]安東尼?布朗.崔維燕譯.《威利和朋友》[Z].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
[7][英]安東尼?布朗.宋珮譯.《公園里的聲音》[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8][英]安東尼?布朗.阿甲譯.《看看我有什么》[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9](英)E.H.貢布里希.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藝術與錯覺》[M].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10]朱翠鳳.貢布里希的審美錯覺理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東大學文藝學,2010.
[11]齊瀟瀟.幾米繪本的符號學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東師范大學美學,2012.
[12]何政廣.《馬格利特》[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8.
[13]童桐.安東尼?布朗.以寬容和尊重對待萬物[N].中國圖書商報,2011-05-27(W06).
[14](英)E.H.貢布里希.范景中等譯.《圖像與眼睛》[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