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寧在2014年8月15日《工人日報》撰文指出:今年從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強力推進就近入學,為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出臺的諸多新政?!隘熜А比绾??從數(shù)據(jù)上看,強推就近入學確實給擇校熱降了溫,但是,離讓學生、家長心甘情愿地主動選擇就近入學還有一段距離。
誠然,義務教育改革需要突破口,推動招生方式改革不可或缺,先剎住招生亂象,規(guī)范招生秩序,無疑是在推進教育公平的路上前進了一大步。不過,大家也看到,就近入學政策在很多城市已經實施多年,但是不少家長在了解了家門口的學校,心里算過一筆賬之后,卻寧愿托關系、花大價錢、讓孩子起早貪黑備戰(zhàn)小升初,也要擇校。在今年教育部門發(fā)布“史上最嚴擇校令”以后,多個大中城市的學區(qū)房應聲而漲。指責和要求學生、家長“端正心態(tài)”是無用的,因為在很多城市,學校之間軟硬件的差距顯而易見——無論歷史文化、辦學傳統(tǒng),還是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管理水平等。教育部以及地方政府對于義務教育、尤其是小升初,出臺實施意見的核心亮點就是取消學校本來就不應當有的挑選學生的權力,由教育部門承擔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制度設計和實施職責。這算是找對了“病根”,卻還只是“末端治理”。就近入學何時讓學生、家長“喜大普奔”,強制不擇校何時變理智不擇校?這還需要從推進教育資源均衡上下功夫。
教育資源失衡是教育領域特別突出的一個問題,基礎教育的種種亂象因此衍生。遑論城鄉(xiāng)差距,就連一個城市同一區(qū)域的學校都有可能差距明顯。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作為有限,一直是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推進教育均衡,目前的關鍵是限制一些重點校、示范校幾成揮霍狀態(tài)的發(fā)展勢頭,切斷其因長期掌控優(yōu)質教育資源而形成的人脈和特權,增加面向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學位供給,與此同時通過資金、政策支持讓“落后”的學校趕上來。此外,建立一整套配套政策,構建長效的成長呵護和利益保障機制,實現(xiàn)教師輪崗制度化、常態(tài)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