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永
我國的香文化發(fā)展始于夏,成長于漢,完備于唐,鼎盛于宋,傳承于明清至今。在古代,香文化是道德的標范,是衡量一個人人格取向的尺度,是人們情操與心性修養(yǎng)的目標與檢驗標準。古人玩香,玩的是文化、品位、健康。而在當下,香文化的回歸,更透露出現(xiàn)代人對內(nèi)心細致、通透的重新追求。
在世界所有香料當中,沉香作為頂級香料是“沉檀龍麝”之首,集天地氣味一體,散食色欲為一方,被喻為植物中的鉆石。清明上河圖描繪汴梁時,有多次描繪香的景色,其中就可看到一家香鋪門前招牌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揀香”字樣。
此外,沉香在五大宗教中地位極其崇高,尤其在佛教中更是如此,香為佛使引為修持法門,禮佛貢香清雅淡淳,《香界》云:“花氣無邊薰欲醉,靈氛一點靜還通”。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驅(qū)除穢氣的一種方法。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梢悦庖弑苄?、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yǎng)生保健。
沉香在文人的筆下變得越來越有詩意。蘇東坡有首《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重聞處,余薰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背人偷蓋小蓬山,更將沈水暗同然;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蔽娜四偷木裎幕厥怯汕?、棋、書、畫、茶、酒、香構(gòu)成。文人墨客識香、品香、制香、斗香、成為了一種文化素養(yǎng)的修煉。
由于清代以后戰(zhàn)亂不斷,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由此導致沉香文化在我國失傳至今。近期隨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沉香文化逐漸又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來。21世紀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zhì)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浮泛之風充斥著人們的心靈,香文化已經(jīng)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為了將本土沉香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那么就必須正確的去引導沉香市場,符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香席是一種士大夫的文化活動,崇尚高標準的物質(zhì)生活。香席使得香文化變得普及,逐漸有許多亭臺樓閣為上層人士提供品香時的集會場所,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等上流人士頻繁相聚品香、賞香、以香會友、以香悟道。因此品香從宋以后真正成為了人們生活中靜心悟道、品評審美、勵志翰文、調(diào)和身心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合香,是香熏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由人工調(diào)制香料來達到人們對自然單一香味的改變,并且由香炭來熏烤從而改善煙氣對香味的破壞。按季節(jié)、環(huán)境、男女不同,合成不同的香,席間美女、品古,品茗邊欣賞字畫等藝術(shù)品?!凹t袖添香夜讀書”秋夜,燈燭旁,一盆香爐,香氣氤氳,書生讀書正酣,品著清茶,或飲著小酒。入晚,涼氣漸生,香燼漸熄,一位美人悄悄過來,往香爐里添香,又悄悄離去,絲毫沒有驚動書生……熏香的發(fā)展至此走向蓬勃與成熟。
時下坊間學用日本的香道,只會在熏烤香木上,去比較香氣味道的變化,就反而會使嗅覺窒息;而太過份重視操作的技巧,也就不免落入了凋蟲小技的展演。由于它最終所探求的是生活上的品味,所以感官的知覺、用香的技巧雖然是香席上必備的條件,但都不是香席所追求的目標。例如古人逸士修筑有“靜室”,用以舉辦香席來達到“……有禪客與之爐熏隱幾、散慮忘情……”的境界。
香席的意義,是在通過行香過程,來表現(xiàn)心靈的境界和內(nèi)容。
(一)品香:對香料的了解,以及出香工具使用方法的訓練。
(二)坐香:在香齋靜室中勘驗學問、探究心性。
(三)課香:用書法來展示心靈境界的習靜功課。
首先,香席所用的香料。并非一般焚香的香料,而都是些十分罕見且貴重的原料,它從采集、整理到分類,牽涉了極專業(yè)的分工知識,所以若沒有一個相對安定而富裕的社會作基礎(chǔ),就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香材供銷體系。
文化素養(yǎng)和領(lǐng)悟力在香席活動上缺一不可,香席的最終目的,是在結(jié)合文學書法與文物品鑒,來追求生活品味的境界。也就是要用簡單的一個字或一句詩、詞,對此次的品評活動,通過以書法為工具的過程,作出“點睛”式的詮釋。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文化培養(yǎng),甚至需要相當?shù)奈蛐?,才有可能形成的能力,若沒有相當?shù)奈幕仞B(yǎng)和領(lǐng)悟力,恐怕是難以辦得到的。
而清代中葉開始,經(jīng)濟日漸凋蔽,西方文明幾乎成為現(xiàn)代化的代名詞,加以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觀也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于是坐香活動在中國的沒落,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狀況了。卻反而是在唐、宋時期隨同茶道、花道、書道傳人日本的香道,跟著日本的皇室貴族階層,一起留存下來,成為了日本今天的國粹。所以日本今天的“香道”,與中國古代的“香席”精神并不全然相同。
香對文化人的意義,明朝屠隆有一個很好的概括:“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搦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cè),秘語談私,執(zhí)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責任編輯:阮富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