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萍,朱玉芳,徐紅 (荊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湖北 荊州 434001)
骨折后外傷性水腫液和血液外滲到軟組織中,可形成廣泛水腫,影響患肢動脈供血和靜脈回流,肌腱及骨骼肌易出現(xiàn)粘連,關節(jié)易僵化導致肢體的功能障礙。我科選擇穩(wěn)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復位后不易再發(fā)生移位者)的患者進行早期腫脹護理干預,觀察患肢消腫時間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選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68例穩(wěn)定性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齡14~72歲。脛腓骨骨折17例,股骨骨折22例,尺橈骨骨折29例。開放性骨折17例,閉合性骨折51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4例。
1.2.1 對照組 腫脹護理方法?;贾哂谛呐K平面固定、牽引,甘露醇靜脈快滴250ml/次,Bid。連續(xù)3~5d。手術者矚其術后第2天開始行患肢肌肉舒縮運動,2周后進行骨折端近關節(jié)的主動功能鍛煉,每天2次,每次30min。
1.2.2 干預組 腫脹護理方法。①患肢高于心臟平面固定、牽引。②冷敷:功能復位后即行局部冷敷10~15min/次,3次/d,連續(xù)2d。用冰袋內(nèi)裝冰塊加水,或用隔水膜包裹冰水濕毛巾敷患肢。③第3天熱敷,3次/d,15~20min/次,熱溫50~60°連續(xù)2~3d。④48h后局部按摩2次/d,20~30min/次,以腫處為中心,向周圍各個方向擦揉。⑤術后不需外固定者,當天即行患肢主動肌肉舒縮訓練,前臂骨折者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動,股骨骨折者做股四頭肌舒縮活動。每天300次左右;或者5~6組/d,每組50回,每次收縮與放松時間各10s,由專人或家屬督促。⑥3d后作主動關節(jié)屈伸活動,由一個到多個關節(jié)逐漸增加,活動后的關節(jié)冷敷10min,以減輕關節(jié)疼痛及腫脹。⑦全身活動,適當全身活動,增強血液循環(huán)。
1.2.3 肌力評級標準 見表1。
1.2.4 腫脹判別標準 1度:患肢皮膚較正常緊張,但皮紋存在;2度:患肢皮膚較正常緊張,皮紋消失,皮溫稍高,但無張力性水泡;3度:患肢皮膚緊張發(fā)亮,皮紋消失,皮溫明顯增高,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
表1 肌力評級表
干預組消腫時間為 (5.7±1.5)d,對照組腫脹消除時間為 (6.8±2.0)d,P<0.01。肌力的比較見表2。
表2 3周后肌力評定
骨折后肢體腫脹持續(xù)時間超過1~2周,血液和水腫液將機化,并形成纖維瘢痕。雖然在骨折端之間形成纖維組織是骨折愈合的第一階段,但肌肉、肌腱、關節(jié)囊、骨及筋膜層等組織中發(fā)生纖維化將使運動功能受限,持續(xù)性腫脹是骨折后致殘的最主要原因。通過冷敷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減輕局部充血水腫。熱敷可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按摩能理筋整復,滑利關節(jié),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緩解疼痛[1];而骨折后腫脹常累及臨近關節(jié),復位后患肢肌肉舒縮運動,能防止缺血性肌攣縮及肌肉粘連,能消除關節(jié)腫脹,防止關節(jié)內(nèi)外粘連和僵硬[2]。常規(guī)用甘露醇脫水治療骨折后肢體腫脹,此法對水、電解質(zhì)平衡和腎功能有一定影響,甘露醇是滲透性脫水劑,外滲可致組織水腫,皮膚壞死[3]。
一般傷后早期1~2周內(nèi),傷肢腫脹疼痛,患者因疼痛或?qū)υ缙诠δ苠憻挼闹匾哉J識不足,導致功能鍛煉不足或過度或鍛煉方法不當而加重患肢腫脹。對患者的功能鍛煉進行正確指導,不但能改善肢體早期的微循環(huán)障礙,同時也起到提高關節(jié)功能的作用[4]。并將康復護理與臨床護理同時進行,形成一個連續(xù)并貫穿治療護理的全過程。縮短了腫脹期,增強了患肢肌力的恢復,防止因肌粘連、骨關節(jié)僵硬使患肢致殘。
[1]張淑杰,張鈺欣 .骨折術后疼痛患者的護理體會 [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9,8(15):1950-1951.
[2]張阿新 .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 [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0):40-41.
[3]鄭菊芬 .溶栓加脫水劑靜脈滴注致上肢高度淤血腫脹2例 [J].護理學雜志,2002,17(4):315.
[4]陳丹瓊,譚曉珍,朱肖奇,等.應用CPM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評價 [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