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濤
(山東省萊鋼集團有限公司醫(yī)院內(nèi)科,山東 萊蕪 27112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但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有冠狀動脈硬化病變史,發(fā)病急驟,且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增加了診斷與治療的難度,而且容易產(chǎn)生各種并發(fā)癥,且死亡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我院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老年AMI患者,對其臨床療效和近期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進行研究,采用心肌梗死多維量表(MIDAS)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治療的老年AMI患者194例,治療組97例給予介入治療;剩下的病人進行藥物保守治療為對照組。入選標準主要參考1999年由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學會(ACC/AHA)修訂的AMI診斷治療:有缺血性胸痛的臨床病史;心肌壞死的血清心肌標志物濃度及心電圖的動態(tài)改變。排除標準:有意識、行動障礙、精神病史、智力缺陷及合并嚴重腎功能不全的AMI患者。其中治療組男58例,女39例,年齡61~86〔平均(69.8±5.3)〕歲;患者入院發(fā)病時間1~8 h,平均(4.1±2.9)h;其中中下壁AMI 35例,前壁23例,前間壁20例,正后壁15例,非Q波型AMI 4例。對照組:男60例,女37例,年齡64~85〔平均(68.4±5.6)〕歲;患者入院發(fā)病時間是1~8.5 h,平均(4.2±2.6)h;其中中下壁AMI 33例,前壁24例,前間壁21例,正后壁14例,非Q波型AMI 5例。兩組患者性別、病程、年齡及臨床表現(xiàn)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100 mg/d;0.5 h靜脈滴入尿激酶150萬U,2次/d等進行常規(guī)的溶栓治療。治療組:術前即刻口服阿司匹林250 mg、氯吡格雷250 mg,皮下注射肝素鈉3 500 U,其中83例(85.57%)行經(jīng)股動脈完成冠狀動脈造影及PCI,14例(14.43%)經(jīng)橈動脈途徑完成造影及PCI。其中經(jīng)股動脈途徑者5 h拔動脈鞘管,而經(jīng)橈動脈途徑者即刻拔管〔2,3〕。術中采用AMI藥物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血流分級法評估梗死血管的狹窄程度〔4〕,以便選擇合適的冠狀動脈導絲、引導管等。然后用導絲疏通冠狀動脈病變梗死處,并在冠狀動脈內(nèi)注入硝酸甘油100~200 μg;另外,對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術中要常規(guī)植入保護性的臨時心臟起搏器。術中肝素是經(jīng)動脈鞘以100 mg/kg注入患者體內(nèi)的,當梗死閉塞血管的導絲通過后靜脈給予替羅非班10 μg/kg進行靜滴;PCI常規(guī)給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12 h 皮下注射5 d;術后20 min 立即復查冠狀動脈造影,采用 TIMI血流分級法評估血管開通情況。所有患者術后需要長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 至少1 年。所有患者若無禁忌證的情況下臨床上可以常規(guī)聯(lián)合使用硝酸酯類、他汀類藥、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者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等藥物〔5〕,更好地控制病情。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及心臟不良事件(反復心絞痛、心力衰竭、腦卒中、再次心肌梗死等)發(fā)生情況,采用MIDAS進行問卷調(diào)查。所有患者均通過門診和(或)電話進行至少 1 年的隨訪,并由專人于入院時、出院前1 d和出院后1年進行問卷調(diào)查,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屬填寫,并對其問卷進行篩選,并且補充遺漏及核實疑問。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相關血管的再通率比較 兩組通過治療后,治療組97例患者中,再通數(shù)95例(97.9%);對照組97例患者中再通數(shù)62例(63.9%),治療組的再通率顯著性高于對照組(P<0.05)。
2.2近期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對照組出現(xiàn)5例心絞痛、4例腦卒中、2例反復心絞痛及8例再次心肌梗死,其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9.6%,治療組出現(xiàn)2例心力衰竭、1例心絞痛,其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1%,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患者隨訪生存率及不同時間段MIDAS評分 兩組患者在隨訪1年時間內(nèi),對照組死亡4例,而治療組無1例死亡,兩組1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5.88%和1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分別在出院后1 d、1年與入院時對比,其中治療組的MIDAS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對照組的MIDAS無明顯變化(P>0.05)。同一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MIDAS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MIDAS評分分)
老年AIM是我國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該病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硬化斑塊出現(xiàn)內(nèi)皮損傷,進而促進了患者體內(nèi)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最終阻塞冠狀動脈而導致心肌細胞的死亡,其主要的臨床特征是劇烈胸痛、心肌酶和心電圖的動態(tài)變化〔6,7〕。而老年人由于臨床特征不典型〔1〕,易導致漏診、誤診,主要有胸痛不典型,老年患者往往沒有胸骨后痛、心前區(qū)痛或者疼痛輕微;心電圖不典型,心電圖室診斷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據(jù),但老年患者由于容易不出現(xiàn)AMI圖形或者心電圖常規(guī)導聯(lián)不容易出現(xiàn)正后壁和右室的心肌梗死;心肌酶學不典型,乳酸脫氫酶(LDH)峰值出現(xiàn)延遲或無峰值,谷草轉氨酶(GOT)峰值持續(xù)時間長且出現(xiàn)遲,肌酸磷酸激酶(CKP)出現(xiàn)遲、峰值低、持續(xù)時間長。若診治不及時,一旦發(fā)生AMI,老年人心衰則為其首發(fā)癥狀,而且也容易發(fā)生休克型AMI,造成大面積的AMI,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傷害,因此應及時搶救,盡快恢復患者心肌的供血,實現(xiàn)心肌再灌注進而挽救心肌,從而達到搶救的效果〔8〕。
AMI目前的治療手段主要有靜脈溶栓、傳統(tǒng)藥物、PCI和延遲PCI〔9〕。目前研究結果顯示傳統(tǒng)藥物治療老年AMI的臨床療效遠遠達不到患者和家屬的要求,而PCI治療更能有效、直觀的開通梗死相關血管,使相關血管的再通率顯著提高,從而實現(xiàn)動脈再灌注,挽救瀕臨死亡的心肌,減少梗死面積,最終達到保護心功能的作用。有研究顯示〔10〕,PCI治療可使相關血管再通率達到90%以上,并且還可迅速、準確地再通相關血管,從而有效的血運重建。
生活質(zhì)量(QOL)是指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期望、目標、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的體驗。其研究內(nèi)涵包括社會、精神、身體及心理健康情況〔11〕。MIDAS主要包括軀體活動、情緒反應、安全性、飲食、依賴性及擔心用藥和藥物不良反應。
綜上,使用PCI老年治療AMI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進一步推廣。
4 參考文獻
1嚴文英.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點和遠期預后〔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2364-5.
2李方江,徐 濤,宋郁珍,等.急診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150例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8;25(1):42-3.
3蔡月蓮.不同時間內(nèi)介入治療對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9;30(13):1642-3.
4劉 宇.52例心肌梗死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1;30(5):36.
5石全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5):87-8.
6賈俊格,姜艷麗,陰曉婷.出院電話訪問式健康教育在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2011;31(5):123-4.
7盧漢義,馬永恒.靜脈溶栓與介入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12(21):19.
8危小軍,劉 芳,廖 偉,等.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最佳時間窗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9(4):278.
9金麗華,孫秀春,戴麗娜.急診PCI圍術期護理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1):208-10.
10潘靜薇,鄭 興,丁繼軍,等.不同時間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心肌梗死患者轉歸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8):568.
11Ferrell BR,Dow KH,Grang M.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the life in cancer survivors〔J〕.Qual Life Res,1995;4(6):5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