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楊婷婷
易婉玲女士
與玄學緣分頗深,喜愛收藏的她還沉迷於民俗文化中,並用時約二十年潛心研究風水命理,收穫匪淺,頗有心得?,F(xiàn)運用所學造福社會,屢屢熱心助人,為求助者排憂解難,指點迷津,多次親身經(jīng)歷民俗趣事。平日里,她友善親切,廣結善緣,樂與他人為友,喜愛跟大家分享自己收藏的佛像、天珠、畫像等古玩,為推廣民俗文化打開一扇窗口。
【易婉玲(鈴姐),慧迦居士,高雅佛具古玩東主。中環(huán)30間盂蘭會名譽會長、正一天師道授箓法師聯(lián)會榮譽顧問、香港知名靈媒及風水師,前新城電臺節(jié)目《恐怖熱線》客席嘉賓主席,《恐怖在線》嘉賓,《睇相王》專欄作者,《後事網(wǎng)》、《臺網(wǎng)》訪問嘉賓,並曾接受《南華早報》、《東方日報》、《太陽報》等媒體訪問。】
心儀收藏三十載
在不少外國友人眼里,在香港各地攜帶羅盤、佛珠等道具、運用東方玄學造福社會的人們總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他們使用的方法是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卻能在實際中幫助他人、造福社會。因此這些在大眾中宣傳玄學文化的人,已經(jīng)成為香港的一個特別的符號。
不過,多年鉆研風水命理的易婉玲女士表示,其實玄學文化並不神秘,也可通俗易懂,其中內(nèi)容涉及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人們各種興趣愛好,用於現(xiàn)實,很容易知道玄學緣由所在。就如她喜愛的古玩收藏,可謂每件藏品都能透露出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玄學知識。
走進易婉玲女士的高雅佛具古玩,映入眼簾是琳瑯滿目的各種佛像、玉器、木雕、書畫等等,透出濃濃的民俗文化氣息,似乎每件藏品,都可以對著有緣人一訴衷腸。仿佛那不是冰冷的金屬、玉石,而是承載了靈魂的傑作。
“我做收藏已經(jīng)三十年了,藏品包括佛像、神像一類,只要是自己喜歡,就著手收藏,無論是書畫、玉器、祈福用的木雕,還是西藏密宗的天然天珠……”說起自己這些心頭好,易婉玲女士本來就熱情的性格似乎更加鮮明,滔滔不絕地將藏品一一介紹:“西藏天珠是西藏的寶物,我在看書或上網(wǎng)的時候找到鑒別真假天珠的方法,所以知道真材實料的天珠是很寶貴的,而且分類很多。例如有些特別大、也很重的,很名貴?!?/p>
在易婉玲女士的收藏天地里,有來自佛教的銅製觀音,面相莊嚴、神情自若;也有出自道教的陶瓷王母,雍容華貴、慈愛祥和。有中國本土的紅臉關帝,威風凜凜,不怒自威,也有印度舶來的青銅濕婆,精雕細琢、惟妙惟肖。
在收藏品商店云集的香港上環(huán),經(jīng)常舉行各種拍賣活動,並且能提供相應的收藏證書,保證了商品的真實,因此成為許多收藏愛好者的聚會。相信易婉玲女士也不時會在各種拍賣會上,尋找自己心儀的藏品。
愛好收藏的人,不僅會為藏品的工藝嘆為觀止,也會被藏品背後的故事所吸引。喜愛佛像者能從梵音雅曲中聽出大慈大悲的真諦,喜歡道教藏品的人會知道《封神演義》中的驚心動魄、波瀾壯闊,所以,易婉玲女士數(shù)十載的收藏路上,也聞記不少趣事,學習豐富的知識:
“我在翻閱古書的時候,看到里面介紹說,中國有的神明是從西方而來,所以他們身上會有與本土神不一樣的特點。例如佛有很多分身,有男有女,變幻無窮,可以讓信眾選擇。”因此,若有顧客前來選擇藏品,易婉玲女士會提醒對方,神像是要“請”回去的,還要懂得擺在家中哪個方位,以什麼方式安置,才不至於犯忌。不難看出,民俗文化,大家可能在平日里經(jīng)常接觸,但若深究起來,其中奧秘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易婉玲女士的收藏之路,從過去一直延伸至今,相信這條道路還會在未來延伸到更廣闊和遙遠的方向,上面既有古樸的風貌,也融合了當代的氣象。道路兩旁,長著豐盛的碩果,那既有易婉玲女士的付出,也有她的收穫,兩岸風景,伴隨芳香。
精研玄學廿春秋
對佛像神像懷有敬仰之心,是因為易婉玲女士心中對玄學有著特別的信仰,雖然她專心研究命理風水是近二十年來的事情,但早在她十一歲的時候,便與玄學結下了不可割捨的緣分:“我從小就知道世界上會有很巧妙的東西,也一直有留意這方面的知識,四十多歲就開始自己看書研究,知道如何看相,如何運用紫薇斗數(shù),接著學習算命、八字、風水等等?!背俗詫W成才,易婉玲女士也跟兩個老師學習風水。即使年過不惑,但在此方面具有天賦的她,學習深奧的堪輿依然得心應手,一學就懂,因此效果事半功倍,很快便學成師滿。
而常年的收藏心得,蘊含著豐富的宗教知識,結合所學命理,產(chǎn)生了令人欣喜的作用。如易婉玲女士能快速辨認各種神佛的標誌,以此應用於實際相應的問題?;蛟S,那還有自然的秘密,雖然現(xiàn)在還沒能對此進行解釋,但確實有著存在的道理。
玄學之術,古往今來一直流傳於坊間,既有人以此助人為樂、造福社會;也有人使之作惡造孽、危害大眾。所以人們對此既愛又恨,信與不信各持己見。易婉玲女士現(xiàn)今已精通命理、風水、堪輿、紫薇、斗數(shù)等玄學之道,也知道學習玄學的主旨意在助人而非害人,懂得“心善者人自助,心惡者人皆棄”的道理。古代智慧流傳幾千載皆提倡萬事善為先,所以作為古代智慧載體之一的玄學自然也提倡為善之道。而“為善”二字,即易婉玲女士行玄學的基礎。
她為普羅大眾排憂解難、驅除災禍,保佑遇到困難者順利平安度過難關。若遇到身處迷途、正煩惱躊躇的人,她會主動熱心為對方提供解除難題的方法,幫助他人走出困局。因此,總有不少人向易婉玲女士尋求幫助,其中如常盤貴子等來自國外的明星名人。
行善的心能照亮他人的生命,亦可為社會引來大愛的潮流,易婉玲女士熱衷參與到與民俗和宗教緊密相關的盂蘭勝會等一類活動,盡心盡力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大家在享受民俗盛典、認識傳統(tǒng)儀式的同時,也知道從善行善的重要。而且,不少宗教宣揚慈悲之道不僅局限於人類,還提倡把愛灑向世間萬物。因此易婉玲女士在放生儀式上,總把鮮活的生命放歸大自然的懷抱里。平日里,她堅持“過好每一天,每日行善”的理念,所以她除了為他人提供玄學服務,也會不時捐出善款,幫助有需要的人以及那些可憐的流浪動物。
“我挺喜歡貓和狗一類動物,自己也曾養(yǎng)過貓狗,不過現(xiàn)在送人,有的去世,還是希望能關愛其它動物?!比ツ辏淄窳崤筐B(yǎng)的一只小貓不幸去世了,她雖感到悲傷,卻把對小貓的愛延伸到其它流浪動物身上,不時捐出善款給香港救助流浪貓狗的義工,希望讓這些風餐露宿、渴望有個家的小動物能得到好的生活。
擁有善心的人,是一種推動社會走向和睦美好的福音。對行善者自身而言,善心也是一種讓自己幸福的催化劑。易婉玲女士行善多年,也感受到幫助他人及社會後帶來的滿足與欣喜,生活也變得開心快樂。她崇拜觀音、王母娘娘、太上老君、釋加牟尼、彌勒佛等慈悲為懷的神仙,更欣賞帶給人正能量的孫大圣,表現(xiàn)出她心中擁有滿滿的正能量。
若有時間,易婉玲女士會編寫福書贈與有緣人,至今已經(jīng)出版三冊。借助新時代的“東風”,她還開辦網(wǎng)頁、facebook等一類新媒介,以一個個簡短的小故事,告誡大家,做人要保持善心,行善才能讓命運更好,人生因而更加坦蕩,世間才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