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民
九月的伊比利亞半島依然陽光燦爛,夏意未竟。我們跟隨旅行團在八天中游覽了里斯本、塞維利亞、龍達、米哈斯、格拉納達、馬德里、托萊多、塞戈維亞、薩拉戈薩和巴塞羅那,雖然是走馬觀花,行色匆匆,但在每個地方幾乎都邂逅了街頭藝人。停下匆匆的腳步,觀賞精彩表演,領略異族風情,尤其是那悠揚動聽的樂聲令人心醉神迷,至今還縈繞在耳邊。
在里斯本的商業(yè)廣場,一位妙齡少女手持兩根木棍耍弄一根兩頭點著火的火棍,令人眼花繚亂,她的觀眾主要是坐在露天餐廳喝咖啡的游客,一動一靜,一溫一火,十分有趣。在不遠處的步行街,幾個身涂古銅色的活人雕塑分別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其中一個扮演中世紀少婦的圍觀者最多,只見她手拿折扇,身邊一輛嬰兒車,車前有一個放著毛線的籃子,邊上一塊小黑板上用西班牙文寫著“A VIDE é MAGICA”(生命和魔法)。少婦一會兒手搖折扇露出神秘的微笑,一會兒低垂雙眼陷入沉思。懷著同情和憐憫,圍觀者紛紛伸出施舍之手,不一會兒,她面前的銅水壺里就放滿了各種錢幣。
吉他是西班牙的民族樂器,所以在西班牙的大小城市邂逅的最多的就是吉他演奏家。在塞戈維亞古城,我們不僅被兩千年前的羅馬水道橋震撼,而且被委婉柔美的吉他聲和歌聲陶醉。在古老的街道旁,一位藝人彈著吉他唱著歌,富有磁性的嗓音十分動聽,一位同行的游客為他的歌聲所感動,掏出十歐元買了他的一張CD,他十分高興地在CD上認真地簽名,并寫上游客姓名的拼音。接著,他又演奏了西班牙民歌《鴿子》,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同行的另一位游客情不自禁地拿起話筒,在吉他的伴奏下用中文唱起了這首曾風靡中國的西班牙民歌,兩位素不相識、不同膚色、不懂彼此語言的人,在音樂中共鳴陶醉了,也贏得了各國游客的熱烈掌聲。
世界上有兩座城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座是布拉格,另一座就是西班牙的古都托萊多。漫步在托萊多十六世紀前的小街上,耳旁傳來幽幽的琴聲,循聲而去,只見一位優(yōu)雅美麗的女士正演奏著一件我從未見過的拉弦樂器,其音色類似中提琴,樂器的下半部分也類似提琴,也有四弦,用弓演奏,但在四弦下有很多共鳴弦。樂器的上半部分裝了一套琴鍵機械。演奏者將琴擱在腿上,右手夾住琴尾并上下拉弓,左手按琴鍵,音色渾厚深沉。一曲奏罷,游客們紛紛掏出錢或買她的CD,或放在她的樂器盒里。我也拿出十歐元買了一張她的CD,她微笑地遞過CD,還送了我一張她的宣傳照片。由于語言和時間的問題,我依依不舍地離開去追趕遠去的旅行團,但那幽幽的琴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
回國后,我趕緊聽她的CD并上網(wǎng)查閱有關資料,得到了金易小姐翻譯的幫助,我十分驚訝地發(fā)現(xiàn),我在托萊多街頭邂逅的那位女士竟然是一位頗有名氣和成就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手,她的名字叫安娜·阿爾凱德(Ana Alcaide),至今已出版了四張CD和DVD,并有自己的網(wǎng)站。德國《世界民謠》(Folk World)雜志認為她是“一個具有精致感性氣質的藝術家”,她的專輯“氣勢渾厚而精美”。美國“All Music”認為她“在營造氛圍方面的技藝是非常高超的,與眾不同的音樂之旅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她演奏的樂器叫尼古赫帕(Nyekelharpa),是起源于瑞典的民族樂器,1350年已有記載,一直到十八世紀末,尼古赫帕一直是瑞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并傳到了國外。十九世紀尼古赫帕逐漸被其他樂器替代,至二十世紀初,能演奏尼古赫帕的樂手只有十余人,直到這幾年才漸漸復興,而安娜·阿爾凱德功不可沒。她不僅寫樂曲,錄唱片,開音樂會,而且在托萊多街頭為各國游客演奏尼古赫帕。
我花十歐元買的那張CD,是安娜·阿爾凱德2012年最新錄制的世界音樂專輯,名為《火的歌謠》,收入了作曲家的《火的歌謠》《苦井水》《海的舞蹈》《庫恩大篷車》《花園里的皇后》《河水》等十首作品。安娜在錄音中除了主唱和演奏尼古赫帕外,還演奏小提琴、凱爾特豎琴和Moraharpa(瑞典招牌民族樂器),充分展現(xiàn)了她的多才多藝。樂隊中還有長笛、風笛、吉他、桑圖爾琴(揚琴)、希臘天琴、布祖基琴、曼陀林等歐洲各國的民間樂器,樂曲的風格豐富多彩,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神秘情調。安娜的歌聲委婉柔美,有時略顯憂郁和孤獨,就像她專輯封套上的照片一樣,一個人背著心愛的琴走在廣袤的沒有人煙卻充滿生機的土地上。
在伊比利亞半島旅行,請駐足留意一下邂逅的街頭藝人,那是一道獨特而引人入勝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