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副部長韋鈺院士講到“早教”時說,早期教育十分重要,但不是對知識的灌輸記憶,而是要培養(yǎng)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無獨(dú)有偶,美國幼教協(xié)會制定的5大早教任務(wù)其中一項(xiàng),就是要幫助兒童“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并能恰當(dāng)?shù)乇磉_(dá)和表現(xiàn);有機(jī)會在交住中發(fā)展親社會行為,用建設(shè)性的方式解決矛盾,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情緒如此重要,誰負(fù)責(zé)培養(yǎng)呢?父母。
看看這個案例:
因?yàn)楸忝兀∨⒃诶舫羟翱偛辉赣昧?,怕一用力屁股就疼。母親本來是想化解女兒的害怕,可不管怎么安慰、怎么保證,女兒就是不愿使勁。看著女兒哭哭啼啼的樣子,母親的心疼與焦躁混合在一起,突然就成了憤怒:“算了,你不肯聽媽媽話,那就疼著吧!媽媽不管你了!”話語一出,女兒哭得更大聲了。
大部分父母的解讀是,孩子壞脾氣上來了,就是個講不通道理的小犟驢,案例中這位媽媽就是因?yàn)檫@樣,硬生生被孩子激怒了。
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受家長情緒的影響;所謂孩子的壞脾氣和不講理,也大多來源于家長自己處理問題的急躁和情緒化——
而這兩點(diǎn),才是這位媽媽被壞情緒裹挾著走向失控的真正根源;同時,由于自己的失控,她無形中給孩子上了一堂糟糕透頂?shù)那榫w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