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黃瀅 馮雪
摘 要:我國目前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包括未成年人、懷孕的婦女和七十五周歲以上的老人,其死刑的限制適用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精神,與刑法的公正原則相一致并符合刑法的謙抑主義。同樣的將聾啞人、盲人和六十五周歲以上的老人也需要納入限制使用死刑的對象也符合上述刑法的價值要求,同時也與國際立法趨勢相一致。
關鍵詞:死刑適用;未成年人;謙抑主義
1 現(xiàn)行刑法死刑適用對象限制的現(xiàn)狀分析
隨著《刑法修正案(八)》的頒布施行,死刑限制適用的對象由原來的未成年人和懷孕的婦女兩類行為人不適用死刑變更為三種,即在包括前兩種行為人之外增加了對七十五周歲以上的老人不適用死刑。
(1)審判時年滿七十五周歲的老人不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
我國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三款對刑法條文49條做了修改,即在原先條文的基礎上增加了老年人不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但是隨著該修正案的出臺,學界也有關于該法條的質疑,認為對審判時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人不適應死刑的規(guī)定違反了刑法的公平原則,因而該修正案的規(guī)定是不公平的。也有學者直接指出修正案八對審判時七十五周歲以上的老人不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的出發(fā)點只能從我國限制死刑規(guī)模的這一形式理由中來尋找根據,輕刑化的趨勢絕不是廢除死刑的充分理由,該論者同時還指出:"只要有嚴重侵害生命法益的犯罪行為存在,死刑的存在就有社會的基礎,絕不能只對犯罪分子講人道而不對被害人講人道。"對此學者的輕刑化絕不是廢除死刑的充分理由本人表示認同,但僅以這一理由而否認對審判時已滿七十五周歲老人不適用死刑規(guī)定的合理性是有失偏頗的。就此規(guī)定的合理性根據下文會仔細論述。
(2)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
我國刑法條文有對未成年犯罪人不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之所以對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是因為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發(fā)育都不夠成熟,還不能稱之為完全的"自由人"。無犯罪則無刑罰,是一句法律名言,但是對未成年人的刑罰的適用不能依據絕對的報應主義而適用嚴酷的生命刑,因為在對未成年人適用刑罰時要充分考慮對未成年行為人的教育和改造,刑罰的目的不僅在于對犯罪人的懲罰,更在于對犯罪人的特殊預防即教育。著名的刑法學家李斯特在對犯罪人進行分類時將犯罪人分為機會犯、改善可能的人與改善不能的人,并主張對改善可能的人要教育。未成年犯罪人就是典型的改善可能的人,因其生理、心理發(fā)育不成熟,因而具有更強的可教育性。
(3)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
"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這一條文被明確的規(guī)定在我國刑法第49條之中,此規(guī)定的刑法保護的意義在于刑不及無辜的刑法學思想,而且關于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的規(guī)定已作為一條國際原則規(guī)定于1984年5月25日決議批準的《關于保護面對死刑的人的權利的保障措施》的條文之中,即"對孕婦或新生兒的母親不得執(zhí)行死刑"。
2 我國死刑適用對象限制完善的立法建議
(一)增加"又聾又啞的人、盲人"為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
我國刑法條文有對此類行為人從寬處罰的規(guī)定,即刑法第19條。通過對該條文的分析可知,在對其從寬處罰的條文之前適用的是法官可以自由裁量的"可以"一詞,"可以"也就是可以從輕,也可以不從輕,其在審判時的把自由裁量權賦予了法官。而且"可以"在適用中往往是不必須,所以在對又聾又啞或者盲人犯罪時并不是必須的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樣就使這些有天生生理缺陷的人的權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因其屬于天生有生理缺陷的人,故應該同未成年人一樣不屬于法律上的完全"自由人",應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在刑罰適用中,應充分考慮其這一生理特征,在刑罰總論中也應當將其納入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范圍。其一,刑法的人道主義精神要求刑罰要寬和;其二,刑法的公正價值要求在適用刑罰是考慮犯罪行為的主觀特征、犯罪行為的客觀特征與犯罪人的個人情況,就聾啞人與盲人來講,其相對于一般人的生理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其三刑法的謙抑主義要求刑罰(尤其是死刑)的嚴格限制適用。所以把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納入死刑限制適用的對象是合乎刑法的基本價值的。
(二)增加"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為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
根據喪失辨認能力的程度可以把精神病人分為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間歇性精神病人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根據我國法律和一系列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我們知道我國刑法對精神病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是否應當負刑事責任是以行為時的精神狀態(tài)為標準而作的判斷,完全無辨認能力的不負刑事責任,犯罪時精神正常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有從輕處罰的規(guī)定。
1984年通過的《關于保護面對死刑的人的權利的保障措施》明確規(guī)定了"精神病患者不得適用死刑。"所以,把"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納入限制適用死刑的對象既是對限制行為能力人基本權利的保障也體現(xiàn)了刑法的公平價值與刑法的謙抑主義,同時也與國際立法的趨勢相一致。
(三)改"七十五周歲"為"六十五周歲"
《刑法修正案(八)》把"審判時年滿七十五周歲以上的老人不適用死刑"這一規(guī)定寫入了刑法,即是對老年人基本權利的保障、又與刑法的謙抑主義精神相一致,同時也迎合了國際法對老年人限制死刑適用的趨勢。但是本人認為七十五周歲的規(guī)定有點過高。七十五周歲是我國目前的人均平均壽命,把這一人均壽命作為刑法上不適用死刑的標準予以界定不能實質的起到對老年人權益的保護。我們知道,國際上通行的對老年人年齡的界定是六十五周歲,因為整體的六十五周歲以上的老人的行動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處于退化的趨勢,所以才需要對老年犯罪人的權益予以保護。這樣做也是順應國際立法的趨勢,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刑法的人道主義與刑法的謙抑主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2]董玉庭.七十五周歲以上不適用死刑值得商榷[N].中國社會科學報.221.
[3]院曉苗.未成年人的刑法保護理念與刑法價值[J]. 河北法學. 2005(08):155-157+160.
[4]《法學辭源》第二卷,42.
[5]《法學辭源》第二卷,47.
[6]陳興良:《刑法哲學》,11.